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英国的等级制度和种族观念

《哈利·波特》风靡全球。光是电影就已经获得了近80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小说销量早在2011就达到了4亿册,这也带动了DVD、网游、主题公园等更持久的盈利。这个戴着圆眼镜的小巫师,在东亚的魅力丝毫不亚于欧美。去年,在墨西哥导演吉尔默·德尔·托罗(Gilmer del toro)向日本动画前辈致敬之后,好莱坞大片《环太平洋》在日本遭遇票房失败,有评论感慨,继《哈利·波特》系列之后,好莱坞在日本没有像样的拳头产品。

英国小说和美国资本再次向世界展示了英美强大的文化输出能力。之所以说“再一次”,是因为被美国资本包装和传播的英国流行文化首先征服了美国,然后借助美国的平台风靡全球,这并不是一个孤例。在音乐方面,有著名的乐队,如披头士、滚石、U2和酷玩乐队。披头士登陆美国时,风靡一时,甚至被惊呼为“英国入侵”。电影方面,除了哈利波特系列,还有007系列,福尔摩斯系列等等,杰森就更不用说了?斯泰瑟姆、凯特·贝金赛尔、凯特·温斯莱特、雷德利·司各特、克里斯托弗·诺兰等好莱坞著名英国演员和导演(后两者分别是《黑鹰坠落》和《盗梦空间》的导演);同样令人惊讶的是,大卫·贝克汉姆在退役后仍然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人气。

言归正传。在《哈利波特》中,哈利和赫敏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被很多哈密人认为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最终,赫敏在《三重奏》中嫁给了罗恩。就连赫敏的扮演者艾玛·沃森也认为,罗恩可能真的不会让赫敏开心,但哈利其实更适合赫敏。那么,为什么才貌双全的赫敏不能嫁给故事的主角哈利呢?以下是对英国人根深蒂固的等级和种族观念的“解读”。不是严肃的学术争论,只是一笑而过。

中国人对“阶级差异”和“民族差异”不敏感,而中国人不习惯从阶级和民族构成方面考虑问题。比如中国自古以来“夷夏之辨”的标准就是文化,而不是民族、种族。而且中国社会的流动性一直很高,“朝堂是田舍郎,朝堂是黄昏皇帝”就是明证。相反,在地域狭小、民族众多、宗教语言复杂的欧美国家,“民族构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问题,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政治问题。再者,欧洲一直有区分贵族和平民的传统。与中国相比,社会阶层固化,流动性低。这些是哈利和赫敏婚姻关系的基本问题。弄清几个主角的民族构成和等级地位尤为重要,这是赫敏婚姻问题的前提。

首先,故事的主角是哪个国籍:哈利、罗恩、赫敏、金妮和马尔福?当然,他们都是英国人。然而,英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他们是哪国人?如果你稍微注意一下他们头发的颜色,你会发现罗恩和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包括金妮)都是红色头发,马尔福和他的儿子是铂金色头发(浅金黄色),哈利的头发是深色,赫敏是棕色头发。这是什么意思?这意味着他们不是同一国籍。

英国主要民族的官方名称是“盎格鲁-撒克逊”,但这仅限于英格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还包括苏格兰、北爱尔兰和威尔士。这三个地区的民族现在被称为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和威尔士人,但这三个民族的祖先在古代也有相同的名字:凯尔特人。英国历史始于罗马帝国。宣帝五凤第四年,罗马将军凯撒渡海进入不列颠岛,将该岛变为帝国的西北行省。从此,英国人有了自己的文明史。凯撒在英国遇到了一些当地的土著。这些部落的起源不详,是否是一个民族也不确定。然而,黑头发的罗马人没有时间去关注更多的细节。凯撒给他们起了一个拉丁名字:“凯尔特人”。在凯撒的战地日记中,凯尔特人最典型的身体特征就是他们标志性的红发。

罗马帝国后期,民族运动衰落,现在老家在德国的“日耳曼人”冲进罗马帝国,肢解了罗马帝国,建立了一系列日耳曼小国,史称“日耳曼大迁徙”。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是这次大迁移的结果。“日耳曼”现在已经成为德国的代名词。事实上,这个名字是罗马人给他们起的。当时德国人还处于部落状态。他们不知道自己被罗马人称为“日耳曼人”,而是用自己的部落名称称呼自己。在德国人中,有三个来自丹麦附近的部落:撒克逊人、盎格鲁人和朱特人,他们漂洋过海来到不列颠岛。数量最多的盎格鲁人将这片土地命名为“盎格鲁地”。中古英语A相当于今天的英语E,后来演变成了英格兰。一些留在德国的撒克逊人是以他们在现在德国北部的“撒克逊人”的部落命名的。朱特人将部落名称写在丹麦最大的半岛朱特兰上,一般翻译为“日德兰”。三个日耳曼部落漂洋过海来到英国后,为了团结征服当地人民,合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少数朱特人)。当地的罗马人不多,所以主要的征服战争都是针对本地的凯尔特人。大多数凯尔特人被杀或被奴役,少数幸存者不得不躲藏在更远的西部和北部的荒凉地区。北部高地的凯尔特人成为苏格兰人的祖先,西部山区的凯尔特人成为威尔士人的祖先,爱尔兰西北部的凯尔特人成为爱尔兰人的祖先。后来在开发北美的殖民运动中,波士顿聚集了大量的爱尔兰移民,现在美国的NBA有了“波士顿凯尔特人”。

简单来说,现代英国有两个民族血统: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前者是征服者,后者是被征服者。这两个民族的差异可以从他们的身体特征看出来。凯尔特人是红头发,三个日耳曼部落都在波罗的海附近。这个地区纬度已经很高了,阳光也很稀少。纬度越高,人的发色越浅。所以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典型特征就是头发是金黄色的,或者说发色越浅,盎格鲁撒克逊人就越“纯粹”。

1开场,马尔福和卫斯理一上来就吵得不可开交。听到对方的姓,就互相看不起。也就是说,种族因素在起作用。“纯种贵族”德拉科·马尔福作为胜利者的后代,一直以自己的血统和浅色头发为荣,对罗恩的民族嗤之以鼻。所以,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把卫斯理家的“红发”提了出来。英国观众可以看出马尔福一定是“纯正纯正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罗恩一定是凯尔特家族的一员。哈利被夹在中间怎么办?哈里有一头黑发。马尔福为什么不歧视黑头发的人?如前所述,英国文明最早的历史始于罗马帝国,欧洲各国都以罗马文明为荣,就像战国时期的齐楚燕秦吴越都以“礼法之礼”和自己的姬姓、周姓(至少是母系)血统为荣一样。哈里的黑发是他高贵血统的象征。他的头发颜色和凯撒一样!作为德意志征服者的后代,满头银发的马尔福看不起红发凯尔特人的后代罗恩。但在黑头发的罗马人后裔哈利面前,他再也不能炫耀自己高贵的血统了。

赫敏的头发是棕色的,这意味着她是一个普通的英国人。她的头发颜色是大多数英国人头发的颜色。这就涉及到英国人的等级观念。在英格兰早期历史中,盎格鲁-撒克逊人和凯尔特人都经历过阶级分化。有的人走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作为他们的职业,而另一些人则专门从事战争,也就是武士阶层,他们的首领被称为“国王”。这些职业一般都是世袭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后,盎格鲁撒克逊勇士打败凯尔特勇士,成为英国贵族(严格来说还有后来的维京人和诺曼人,广义上也属于日耳曼民族)。大部分凯尔特人要么被征服成为奴隶,要么与盎格鲁撒克逊平民混杂在一起,融入普通不列颠人,也就是平民。

贵族和平民的划分一直是英国历史、文化和政治的重要特征。以“人人生而平等”著称的英国,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合法的贵族国家。英国女王作为贵族之首,既不是民选的,也不是选举或任命的,而是按照血统原则继承的。女王之下有1000多人,包括王子、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教会贵族和法律贵族。一千多人组成的贵族院(上院)和剩下几千万人选举出来的平民院(下院)理论上是平等的。这两者与国王一起构成了英国政治的中心——英国议会。历史上,上院的权力一度比下院大得多。即使在贵族制度高度衰落的今天,上议院仍然是英国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2009年,英国历史上第一次成立了“英国最高法院”。在此之前,上议院一直是英国的最高上诉司法机构,也就是说,最高司法权一直掌握在贵族手中。贵族精神对经济、文化、社会的影响无处不在。民间对贵族精神的追求,比上流社会更甚。比如戴安娜王妃,实际上是一位伯爵的女儿,被皇室提升为平民公主,引起了全世界的疯狂追捧。

现实中,贵族和平民对应的是《哈利波特》中一对常见的概念:“纯血统”和“麻瓜”。麻瓜是罗琳创造的一个英语单词。它的词根来源于泥血,血就是血,泥就是泥,所以中文翻译成“泥巴种”。在英语中,mud可以引申为脏的和混合的。麻瓜或者泥巴血统,翻译成中文“混血儿”应该更准确。这个词的关键在于“混血”。贵族和平民的分界线有很多,最重要的是血统。平民不在乎自己的血统是否混血,贵族则坚持近亲结婚。贵族们认为,如果一个优秀的人群世代坚持近亲结婚,那么它的后代就会特别优秀,或者说,对于一个优秀的人群来说,近亲结婚有助于这个人群长期保持优势。这就是英国王室坚持只与其他王室联姻的原因,即使它因为遗传性血友病而一再缩减规模。孩子头发的颜色是父母决定的。金发和金发,红发和红发,金发和红发混了几代,颜色就没那么纯粹了,变成了普通英国人的棕发。在儿童文学中,简化为:纯红纯金是贵族,棕色是平民。在英美主流文化中,坚持以种族和出身来“歧视”或“区别对待”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

对了,原著作者罗琳女士今年在接受《泰晤士报》专访时承认,让赫敏嫁给罗恩是一个“错误”。这是她最初的想法,纯属个人决定,与文学无关。“和文学没太大关系”可能说明罗琳女士一开始确实是按照英国的等级制度和国家观念来构思故事的,但后来考虑到《哈利·波特》风靡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和读者可能并不了解它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内涵,所以没必要这么优雅。但是,这篇文章提醒大家,“人人生而平等”在英国,“歧视”其实无处不在。

本文以翟的《为什么赫敏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为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