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苗和白苗有什么区别?
虽然新仙剑里的两个民族自称“苗人”,他们的国家也叫“苗边”,但我觉得他们和现实中的苗人没什么关系!因为现实中有少数民族比苗族更符合黑白苗的历史背景。这是彝族对应“黑苗”,白族对应“白苗”。虽然清代(今台湾省)的《百苗图》中有“黑苗”、“白苗”、“花苗”、“绿苗”等分类,但正是由于西南地区的地理阻隔,苗族各支系崇尚不同的颜色。此外,清朝的民族划分也不科学。分类家把中国西南的很多少数民族归为苗族,只是根据服饰颜色的不同来细分。因此,不能仅凭黑白苗族中的“苗”字就断定赵灵儿是苗族人。据我考证,“黑苗”、“白苗”应该和现实中的彝族、白族有密切关系,即游戏中的“黑苗”来自彝族,“白苗”来自白族。
首先,从民族分布来看,1990苗族人口为7398040人,其中52%分布在贵州。新仙剑故事里的南诏和大理都在云南,但是苗族只有15%的人生活在云南。对于彝族来说,1990人口为65725438+07万,其中60%分布在云南。1990年白族人口159483万,90%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东部与魏初接壤。即使在大理州,虽然白族是第一大少数民族,人口33%,但彝族是第二大少数民族,人口12%。
其次,从语言上看,苗语属于汉藏语系瑶淼语系的苗语支。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白语和彝语一样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然后从服饰习俗等民族特色来看,苗族人喜欢银质头饰,制作精美,繁复。而彝族、白族人显然没有这个习俗。彝族男子用黑布或蓝布包裹头部,在右前方系一个突出的细长圆锥角——“英雄结”。女人们戴着彩色或黑色的头巾,穿着修剪或刺绣的右后卫上衣,穿着长长的百褶裙(这很漂亮)。出门时,男女都穿羊毛织成的黑色斗篷。白族男子喜欢用白布或蓝布裹头,穿白色的衣服和裤子。白族人有句话叫“要帅要孝顺”,可见他们对白色的偏爱。女子的头饰就是著名的“凤冠帽”(这个也好看)。这个头饰有四个奇闻:下关风(左肩垂下长长的白穗)、上官花(嵌在帽檐里的红杜娟花)、苍山雪(上周帽檐突出的白穗)、洱海月(刘海前的帽子形状)。在新仙剑里,神木林和阿奴走在一起的时候,她最初的装备有一顶凤帽,但是从外面看,和现在白族妇女的头饰不一样。女人喜欢穿白大褂、蓝色宽夹克和绣有缎带的短背心。从游戏来看,很明显大宇的画师是根据易门的衣服来设计他的外形的,无论是他的对话头像还是战斗画面。而“白苗”葛洛娇等人的造型明显借鉴了白族妇女的服饰。此外,过去彝族和白族都用老虎作为图腾,现在彝族在农历6月24日,白族在6月25日庆祝著名的“火把节”。苗族没有类似的习俗。
最后,我们来看看这些民族的起源和血缘关系。苗族的起源很复杂。苗族先民从长江中游迁徙到祖国西南,同化了古越族和西南部分民族,形成了苗族,这是目前普遍的观点。对于彝族和白族人,一般认为他们都起源于古代居住在甘肃西南部和青海大部的边强人,先秦至公元初他们的活动中心在四川西昌和云南滇池一带。3世纪(三国时期)以后,逐渐南下到云南的东北和南部、贵州的西北部。此时,包括冼氏在内的四大家族统治着当地。公元5、6世纪(南北朝),爨氏成为云南最强大的姓氏,所以人们称其统帅的西南少数民族为“贤”。在汉人的《舒曼》一书中,它被分为东西两部分。从民族来说,东部以吴蛮为主,西部以白族为主。乌蛮、白蛮是中国西南地区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共同祖先。需要指出的是,此时称呼“乌蛮”、“白蛮”,是汉族对少数民族的不尊重。“黑”和“白”的意思是“生的”和“熟的”。与汉民族有大量接触并积极接受中华文化的,称为白蛮族,反之亦然。在舒曼,和汉语交流需要三转五转(翻译的意思),而白满的发音是最正确的(这里的“正确”是和汉语相比的)。目前,50 ~ 60%的白话文使用汉字或汉语借词。用汉字记录白语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唐朝。这或许能为“黑苗”仇视汉人,而“白苗”与汉人和睦相处的游戏提供灵感。
历史上的乌蛮、白蛮和现在的彝族、白族。
既然可以肯定地说新仙剑中的“黑苗”和“白苗”分别对应现实中的彝族和白族,那么要想继续了解他们的历史背景,就不能不提到历史上的乌蛮和白蛮。
首先指出乌蛮、白蛮不是民族,而是当时汉族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蔑称。其实那个时候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籍概念。一般认为,乌蛮和白蛮是彝族和白族的共同祖先。在乌蛮的基础上融合西南其他少数民族形成后来的彝族,在白蛮的基础上融合部分汉族和乌蛮形成后来的白族。
如前所述,5世纪时,西南地区由爨氏家族统治,直到隋朝实际上在西南地区形成了地方割据政权。隋文帝时,汉军大规模征讨爨氏。虽然没有消灭它,但却沉重打击了它的实力,为日后蛮族南诏王国的崛起准备了条件。
唐朝贞观年间(627 ~ 649),中原政权在爨所辖地区设立了92个羁縻国。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立乌蛮首领皮洛格为云南王。皮洛格统一乌克兰和白满各部建立南诏王国(“圣旨”意为“王”)后。南诏(649 ~ 902年)是中国西南地区乌蛮和白蛮建立的一个边疆奴隶制民族政权。南诏最初的外交政策,原本是想在中原依靠唐朝。然而,此时的玄宗在杨的控制下,对少数民族实行“夷人制夷”的政策。南诏不得不站在当时与唐朝发生激烈冲突的吐蕃一边。但南诏继续对唐朝示好。玄宗后来派去征服的数万大军,都被南诏杀死了。南诏也埋葬了唐军阵亡将士的尸体,在万人坑前立碑以示这样的无奈。安史之乱后,唐朝与吐蕃的力量对比明显偏向吐蕃一方。吐蕃不仅占领了西域和唐朝的北朝(相当于现在陕西以西的甘肃、新疆、蒙古),还进入了长安,迫使唐高宗出逃。因此,为了断吐蕃的右臂,唐朝改变了对南诏的政策。南诏也遭受了吐蕃的压迫和剥削。双方一拍即合,关系比一开始热络多了。南诏很快强大起来,统治区域包括大渡河以南的川西南、云南全境和黔西北的广大地区。甚至征服了印度支那半岛的缅甸和柬埔寨。南诏初期,南诏葛望第二代罗凤将原本分布在滇中的白人强行迁到滇西北,使苍山洱海地区成为南诏的经济文化中心,白人也正是在这里成长为一个民族。南诏还在唐朝中期突袭成都,掠夺工匠和居民三万余人。这些汉人的技能和知识促进了南诏的发展,使其政治制度深受中原影响,文化教育模仿中原。
南诏的历史与唐朝基本相同。到最后,政权落到了郑麦思手里,他是当时从成都掠夺来的汉人后裔。这时,他已经被白满同化了。郑迈斯靠手腕登上王位,但很快就被别人取代了。30多年来,这个政权一直掌握在几个大人物手中。晋末天府二年(937年),白蛮大名段思平在南诏政权(937 ~ 1253)的废墟上建立了大理国,是今天云南境内以白氏先民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民族政权。其统治区域为东起普安路横山(今贵州普安),西至缅甸江头市(今缅甸界沙),南至临安路鹿仓河(今越南莱州北部黑河),北至罗洛斯大渡河。政治制度与南诏基本相同,但社会经济较南诏有了很大发展。很多人最早是从金庸先生的武侠巨著《天龙八部》中了解大理的。事实上,大理的确是一个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旅游胜地。如果有机会去的话,别忘了和蝴蝶泉边的白族姑娘们合影,然后尝尝著名的白族三道茶!如果赶上火把节就更好了,呵呵~
与南诏相比,大理对此时中原的汉政权宋朝更为友好。大理王一直要求宋帝加爵位。但宋朝在唐朝黄巢起义时,唐军主力防守西南南诏,导致长安被毁,加速了唐朝的灭亡,所以一直对大理保持警惕。后来看到大理真的奉行和平主义,和北方的辽、金、西夏有很大的不同。才封了大理王,开了互市。大理前期,皇权相对集中。到了中期,各地诸侯逐渐失控,很多都建立了自己独立的王国,有的甚至以武力威胁大理王的统治。这个时候,一个位高权重的军阀揭竿而起,发奋图强,靠实力把各地诸侯打平,还因功被封为宰相。但谁知道这位先生另有打算?后来,他逼着段王给他让路。但这位先生在台上待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在大王成为众矢之的的时候,他并没有更爽快地站在大王身后操纵,于是在临死前告诉儿子要让位给段。于是段的国家就恢复到了祖国。之后大理国宰相一职由高后裔担任(类似日本幕府世袭),大理国后期也被称为后管理国。这时,政权在高手里,段王只是一个傀儡。顺便说一下,后李的第一个国王叫段。呵呵,不是《八龙》里的情人!还有,他的儿子——下一任国王——的名字是段(不是段誉)。看来老勇也提到了大理的一些历史背景!
“黑苗”和“白苗”的历史背景
大理与北宋、南宋一直如此。1253年,蒙古为了征服和消灭南宋,进入大理形成对南宋的包围圈。宰相高带兵抵抗被杀,段王逃跑被俘虏。忽必烈封大理末代国王为大理世袭总经理,管理大理城附近地区,并封一子为王曦梁,为云南世袭监。后来云南省成立。段为感谢忽必烈不杀他,招募白满、乌蛮子弟组成“寸白军”(即白军),协助元军作战,在江南战场屡立战功。
朱元璋崛起后,派兵进入云南,让木英(鹿山公爵中木旺夫木建平的祖先)永远留在云南。至此,大理国才退出历史舞台,大理成为人们记忆中的过去式。
※ ※ ※ ※ ※ ※ ※ ※ ※ ※ ※ ※ ※ ※ ※ ※
以上是历史。现在我们来看看彝族和白族。这两个民族在元朝。
形成于明代。这时的彝族叫黑措或罗罗,自称“苏诺”、“那苏”(“诺”是黑的意思,“苏”是人的意思),罗罗等等。解放后,彝族正式以国家祭祀时的一种礼器的名称命名。解放后,彝族地区废除了奴隶制,使69万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和平等的政治地位。彝族人以大米、玉米、荞麦、土豆为主食,木制器皿上涂有红、黑、黄三种颜料。彝族信仰多神教,崇拜祖先。没有证据表明他们对女娲有特殊的崇拜。彝族实行火葬。民间流传着“阿西跳月”和“阿诗玛”的故事。元明时期,白族被称为白彝、白等。他们自称“白子”和“白妮”。解放后正式命名为白。白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水稻,精炼铜。手工业发达,大理石加工从唐代开始就闻名中外。漆器、银器、木工都以技艺精湛著称。大理的“三月街”和邓川的“玉潭会”都是展销会(现在也是旅游项目)。白族人民的主食是大米、小麦、玉米和荞麦。白族人信仰佛教和主(村神)。主人一般不是一个人,而是主人夫妇和侍从的后代,从20多个到80多个不等。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村落,有自然之神,有历史上的将官,有民族英雄,有义女。我也相信女巫和鬼魂。也没有证据证明他信仰女娲。白族人下葬不用棺材,而是在坟前悬挂死者生前使用过的弩或编织工具。白族还有许多民间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五朵金花”。
太和城在元代被废弃,所以我们对今天城内的宫殿、房屋、街道的布局并不太了解。如今,只有南北两处城墙遗迹;北墙西端起于苍山大佛峰,向东延伸至洱海岸边,全长约2公里。南城墙西端起于五指山北麓,向东延伸至洱海边村,全长约1.5km。两座城墙由夯土逐层垒砌而成,非常坚固,保存完好的南城墙东部至今仍高出地面3米左右。佛顶是整个城市的制高点。原来有个小镇叫“金刚城”或“南诏颐和园”,不规则圆形,周长约1公里,与北城墙相连。城内有一个土台,应该是原建筑的基座,面积约3600米。这个小镇应该是泰和市的一部分。在今天的太和村周围,在大佛峰的缓坡上,偶有解放前后的厚布瓦、桔陶片等南诏遗物。
南诏王为了保卫太和城,还在其上修建了龙口城和卫龙城,后世记载称之为“龙首关”和“龙尾关”,同时又反复修建。前者在今天的大理上官,后者在大理下关,但只保留了遗址。
大历十四年(779年),南诏与吐蕃联手攻成都,大败。南诏王怕吐蕃生自己的气,就把都城从太和城迁到杨卯城(后来的大理城),“建十五里”。杨居城遗址位于今大理老城区西部,后称“子城”、“大理”。从南诏中后期到大理灭亡的470多年间,一直是地方政府的都城。
选择杨卯城作为都城,就像当年的太和城都城一样,因为它“西倚苍山,东临洱海”,也就是苍山洱海也可以作为天然屏障,只需要在南北各建两道城墙。大理城的布局和建筑风格与内地相同,其厅堂的建筑也是六朝以来流行于中原的一种无梁厅堂式建筑。除了宏伟的南诏宫和官员的住所,据传五华楼建于南诏后期。如今,杨厝城遗址中只保留了一座北城墙。梅溪河两岸,西起苍山中峰,东至大理古城西北角。城墙断断续续地用石头和泥土砌成,只有靠近苍山的部分完好无损。剩余部分距地面4至5米,全长约1公里,基层厚度6至8米,顶层厚度1米。这是一条天然的小溪。
最后的话。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新仙剑中的“黑苗”和“白苗”并非作者虚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或许作者的创作中并没有明确的虚构与现实一一对应,即“黑苗”对应彝族,“白苗”对应白族,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游戏的剧情变化中找到一些线索。很有可能作者只是用自己积累的历史知识来写剧本,但所有的创作都来源于历史,并没有离开真实的历史背景很远。看着“黑苗”和“白苗”的服饰,听着南诏和大理的名字,真的感受到了新仙剑中历史观的亲切。现实中有空虚,现实中有空虚,虚构和事实中也有空虚。不禁感叹仙剑世界的神奇,让我在知道故事虚构的前提下,感叹命运的无常,感叹大自然对人物生死的捉弄。我想,新仙剑的历史背景可能只是一个包。如果我们剥开表象的层层外衣,可以发现故事中有一些永恒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