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赞民的人物经历
高赞民与沙画的故事
孩童时,我们在沙滩上砌着城堡、挖着地道,任海浪撩动着肥短的裤脚;下雨天,呵出水气的公***汽车车窗上,留着他人涂画出陌生人的眼角眉梢。
一切都那么理所当然,不需技巧,也无须喝彩。
但又是谁,有心地将这些不经意的点滴集合、升华,重又触动我们的心灵?
长大的我们,是否还会因此而感动? 高赞民第一次接触沙画是在2004年12月。当时,他被邀请在央视少儿频道庆祝一周年晚会上表演。然而这次主办方没有要求他画画,而是先向他展示了一段神秘的 “沙画”短片,并希望他徒手模仿其创造一件类似的“沙画”作品。
这段短片仅仅17分钟,它记录了2003年秋季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卡通动画节(Seoul International Cartoon and Animation Festival)上,匈牙利艺术家Ferenc Cako的沙画(Live Sand Animation)作品《创世纪》(Genesis)。
画家以细沙为工具,在白色背景板上现场作画。伴随着日本音乐大师喜之郎创作的旋律,手起沙落,流沙的游离不定把人带入历史的纵深,流动的畅快指向了世界的丰富和历史的丰富。画面开始于远古的地球上,古老的河流诞生了生命,由我们无法想象的古怪的鱼类,进化到面目可怖的爬行类动物。随后,哺乳动物出现在生命进化的链条中,他们雄赳赳气昂昂地从我们的视线中走过。继而陆地上也出现了大象、长颈鹿等,它们一同奔跑,头顶飞鸟盘旋,一切都那样的安静和平和,万物皆通。此时,文字的记录已经失去了意义。
对于沙画,这种利用细沙在透光的毛玻璃上的堆积,涂抹,制造黑白阴影的变化,思路奇特,手法逶迤,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逼真、浑然天成的美妙画面的流动艺术,任何妄图将其凝固下来的举动都是徒劳的。片断式的创作,更容易接近诗意。17分钟间,高赞民沉浸在这种稍纵即逝的美感中不可自拔,“当时感觉特别激动,不住地用纸巾擦拭湿润了的眼角。”15天后,投入了百分之百的创作热情、属于高赞民自己的第一件沙画作品《成长》诞生了。
晚会上轮到高赞民登台表演时,现场灯光全灭,只留下表演场地微弱的光。观众们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个个屏住呼吸,眼睛一动不动地注视着大屏幕,生怕错过了什么。音乐响起,细沙落下,高赞民妙手几下点拨,3只蝌蚪出现在屏幕上,慢慢地,游动的蝌蚪长成了青蛙,一一跃入水中,画面一转,又成洁白的天鹅轻浮在水面上。看似散淡的画中,却可以摸索到一丝线索。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看惯了歌舞表演、魔术杂技的小朋友们从未见如此新奇有趣的“把戏”,赞叹声此起彼伏。 高赞民原以为沙画经过电视台播出后,会受到大众追捧,但事与愿违,之后3年间,他的沙画表演无人问津。
转折发生在2008年4月20日的晚上,高赞民在家上网,近几天来关于奥运火炬在国外传递受阻的新闻让他心里憋得慌,他起身走向沙画台——一个用细沙铺满的玻璃台,抓起沙子撒在玻璃板上,拿手指随意在板上涂抹,突然产生了个想法,“也许可以用沙画来表达自己对圣火传递的支持。”他开始构思,将祥云火炬、火炬手、山、长城、五环、鸟巢等诸多元素融入了流动的沙画中,流水般的细沙和灵巧的双手,通过一撒一抹一涂,竟展现了神奇的动感画面。录好绘画过程、配好乐后的次日凌晨3点,他的沙画视频“奥运圣火永不止熄,华夏儿女重铸长城”上载到视频网站上,当日点击率迅速过万,这位中国“原产”的沙画大师震惊了广大网民。
沙画是流动的艺术,有着触动人心灵的柔软的力量。高赞民比谁都清楚这点,因此自己的创作通过网络一炮而红在他眼中犹如水滴石穿般,惊喜,但不意外。走红之后,众多厂商、媒体简直踏破了高赞民工作室的门槛,商演、采访接踵而至,高赞民进入了沙画的丰产期,中秋节沙画、地铁沙画、粉红丝带沙画、神七沙画……灵感喷薄而出,数十年的积累飞出脑海,化作一段段奇迹般的沙画视频。
凝固的沙画是没有生命的,但这并未成为沙画在人群中传播的障碍。“在旅途之中、等人的时候、或者临睡之前,从任何一个画面开始,你都可以非常轻松地进入它。”平易近人的沙画,反而更易被当今社会的时尚男女接受。他们在视频网站点播,向朋友发送观看链接,还有的将短片下载到手机上随身携带,闲暇时就像欣赏音乐录影带一样,反复品味这道创意小品。“若没有当今发达的在线观看科技,沙画绝对不会有现在这般的影响力。”高赞民不禁感慨。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正如《成长》所讲述的故事,高赞民的沙画造诣也并非一蹴而就,其间经历的坎坷,或许也只有他自己明白。
沙画首创者远在匈牙利,而高赞民手头的唯一的启蒙教材,只有那段并不甚清晰的《创世纪》短片。为了练习沙画,他专程从国外运来沙狐球的那种沙子,后来发现那种晶体撒在玻璃上就自动弹起,作画效果不佳。经过反复试验,发现原来最适合用作沙画的,其实就是普通的比较细腻的沙子,“现在画沙画的沙子都是我父母从工地上找来,经过反复洗净、晾晒和淘筛的。”
高赞民只是借沙画为语言表达了自己。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当今人们的生存状态。比起说“画”沙画,高赞民更愿意用“创作”这一词,“其实沙画学习起来很简单,我8岁的女儿都会信手‘抓’出来几个形象,难点在于联系性的创作。男人、女人、长城、花朵、飞鸟、森林,这些事物,我已经练习了千百遍,给我半分钟,栩栩如生地重现并不是难事!”但怎样让画面更加鲜明易懂,包括最初的构图、细节处理、如何使情节连贯线条流畅并在短时间内全面呈现,这无不需要深厚的美术功底、人生阅历作后盾。千百万年的岁月洗礼,狂风大浪的反复锤击,岩石粉身碎骨,磨砺出如今手中一把晶莹细柔的沙尘;而若非有着30年的艺术积淀和人生感悟,驾驭这些平凡沙粒也将如妄人呓语,沦为一纸空谈。
看过高赞民沙画的人会感到,在生活他的生活,并且是被萃取的精华;在感动他的感动,并且是被记住的时刻;也在回忆她的回忆,并且是被诗意的回忆。
几年间,中国并不乏从事沙画这行的艺人,但领悟到沙画的精髓的并不多。他们往往靠着素描的技术,以沙代笔,绘出一幅幅“梅兰竹菊”、“花鸟鱼虫”,不止作品缺乏贯穿的主题,几幅画面更是毫无衔接,往往采用“推翻重来”的方式,观众只能褒扬其手法精湛,内心却无从得以更深的感动。在他们手里,沙画沦为花瓶,华而不实。这恰恰是高赞民最不愿意看到的,在他眼里,沙画创作者应如一名出色的葡萄酒酿酒师,深谙各个品种、批次、产地、年份葡萄酒习性,更能巧手将它们调配出令神仙为之艳羡的琼浆玉露。“山羊的犄角在下一幅画中成为老虎的眼睛,玫瑰花瓣几秒钟后变幻成展翅的白鸽,一颗跳动的红心竟为情侣亲吻作铺垫。覆沙造影,轻拨见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理有节,一气呵成,这才是沙画家最深的造诣。”
摆脱了承袭已久的创作方式,便允许按照自我的自觉的意识去深入挖掘一个细节、一个场景的潜力。而挖掘的工具,是思想,以及挥动的双手,如今还能辅以单纯的影像。这是令一个艺术家向更深层精神领域拓展的途径。
激情迸发 画入正道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掩盖,被时间迷离,被惰性消磨。
漫画曾是他的主业,搞怪和夸张,一度几乎是创作的全部。“人人都会吃,但未必会生活。因为吃饭是一种本能,而生活是一种才能。”从事漫画十余年,好作品多见于各类媒体,但高赞民仍在追求创作的快感。正如艺术本身需要不断的突破一样,艺术家也在不断的开拓中丰富自身。如今的高赞民万分庆幸,4年前,他遇到了沙画。
4年后,沙画创作成了高赞民的兴趣和方向,但他心中也有些担心:“沙画很好看,但是难度在于你画的东西必须要具有鲜明的识别性,否则画面容易让人混淆,看不出画的是什么,同时线条要流畅,要利于在短时间内迅速展现,所以在创作上局限性大。”几年下来,高赞民一次次挑战自己的创作极限,诸如万里长城、跨海大桥这类曾被认为难以用沙画展现的事物,竟也被他一一征服,乖乖地躺在沙画台上,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梦想无止境。最深最平和的快乐,就是静观天、地、人慢慢品味出它的美与和谐。不经意间,金色的细沙已在高赞民面前铺开了一条艺术的大道——虽然不知其指向何方,但可以肯定的是,必将像沙画一样,每分每秒,都有其精彩!
(作者: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