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活动。它把教育目标渗透到教育内容中,把教育内容分成若干个区域,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活动和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操作和实践,从而发挥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因此,区域活动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儿童心理的研究和儿童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不同年龄的儿童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小班幼儿年龄较小,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创设区域活动尤为重要。在这一学期开展小班区域活动时,我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一直在不断的反思和再思考,不断的调整区域的名称、内容和材料,让每个孩子在区域游戏中找到更多的乐趣,让区域游戏成为幼儿园一天活动中最精彩的一道风景。

在为小班幼儿创设区域活动时,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轻松自由的游戏氛围。

小班的孩子刚从父母的细心呵护中来到幼儿园的陌生环境。陌生的教室,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孩子,给他们带来了太多的不安全感,他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中。只有游戏才能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带给他们快乐,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所以,老师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游戏氛围。

什么是宽松!是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轻松、安全的游戏环境。比如“娃娃的家”游戏里,布置温馨的窗帘和醒目的标志,在小桌子上贴上卡通图案和五颜六色的广告纸,给“娃娃”做一床漂亮的被子,然后在上面垫上柔软的地垫和温暖的枕头?孩子们在这个温馨的小家里玩着有趣的游戏,身心得到了彻底的放松,情绪得到了满足。再比如在“工地”的活动中,在周围的墙上布置各种建筑的图片,然后给孩子铺上软垫,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做游戏。在“糖果工坊”的游戏中,我们把各种五颜六色的糖果挂在墙上,做了一个醒目的标志。孩子们在这个地区时总是很兴奋。

什么是自由!孩子是游戏的主人。老师要在游戏中给孩子设置场地和材料,给孩子留一定的自由空间,要方便孩子取放。老师要尽可能满足孩子想玩的领域。所以在我们班的区域游戏中,通过插入照片的方式,让孩子自由选择区域。而且每个区域的材料都是开放式的,方便孩子取放。孩子们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自由地玩游戏,真正体现了大纲的精神:让孩子自主学习。

第二,地域游戏是活的。

大纲中指出,要选择贴近孩子生活的、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这也有助于拓展孩子的阅历和视野。小班的孩子相对于中大班的孩子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这让很多老师有这样一个误区:小班的孩子处于独立游戏和平行游戏的阶段,不会玩难度太大、接触比较多的游戏,只是玩积木、看书、画画。其实孩子虽然小,但是父母的早期教育和电视、广播、电脑的视听刺激,让他们像大人一样什么都懂。更何况小班的孩子已经开始从独立游戏、平行游戏逐渐过渡到同伴游戏、合作游戏。单纯的独立游戏已经不能满足孩子对游戏的兴趣,他们需要一些更贴近生活、更有利于拓展阅历和视野的游戏。所以这学期,我们尝试开展了一些生活化的游戏活动。

玩偶之家:玩偶之家游戏可以说是小班小朋友最喜欢的游戏之一。贴近孩子的生活,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在玩“爸爸妈妈”的过程中,孩子与同伴有了交流与合作,促进了语言和情感的发展。

做好自己的事情:这个区域从字面上来说就是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因为小班的孩子年龄小,在家里,一切都是父母包办,导致他们上幼儿园后不会自己大小便,自己脱衣服,自己吃饭?自理能力非常欠缺。所以我们设置了这个区域,放入线板、纽扣、小衣服等活动素材,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相应的生活技能,提高自我服务能力。

糖果工坊: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吃糖果,现在在超市里可以看到各种颜色、形状、口味的糖果,棒棒糖,形状多变,颜色鲜艳,味道鲜美,深深吸引着每一个孩子的目光。他们总是说妈妈给他(她)买的欢乐造型,小狗造型,叮叮当当的猫造型,草莓味,巧克力味?棒棒的棒棒糖和糖果。所以我们班还专门开辟了一个区域买糖果,还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糖果工坊”。在糖果作坊里,孩子们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糖果。在买卖过程中,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区域交流。玩糖果工坊的孩子还可以自己学习制作糖果,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

这些源于生活的地域游戏,更贴近孩子的生活,能激发孩子的活动热情,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发展。

三、及时、适度、适度地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

个体差异造成孩子的学习、动作、心理发展差异很大,而且由于每个孩子的遗传、教育、环境的差异,孩子的需求也不一样。区域活动要适合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教师及时、适度、恰当地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是关键。

比如在“玩偶之家”的活动中,我们准备了餐具、食物、家用电器等成品材料,供孩子们玩耍。随着游戏的深入,我们还为孩子提供了奶瓶,让孩子模仿妈妈的样子给宝宝喂奶。现在我们放入污泥来鼓励孩子们制作他们自己的元宵节。

再比如在“工地”的活动中。刚开学的时候,我们放不同大小的纸箱,让孩子学习堆高放平的技巧,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孩子渐渐对堆纸箱失去了兴趣,于是我们就放不同大小、不同高度、不同厚度的罐子,让孩子先把罐子分类,再堆高。基数高的同时,孩子们也学会了分类。

在“小画室”和“巧手”的活动中,我们通常会根据小朋友的能力水平,投放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比如制作零食(剪纸),能力最强的小朋友沿线切饼干;能力中等的孩子切歪了面条;能力差的孩子切一根面。不同层次的作业材料满足了不同层次孩子的需求,促进了不同层次孩子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在“糖果工坊”的活动中,我们首先给孩子们提供了现成的棒棒糖,孩子们学会了如何买卖棒棒糖。后来,我们放糖纸,搓纸团,孩子们学会了拧糖纸,自己做糖果;等孩子熟练掌握了拧糖纸的方法,我们会让他们学会用纸巾揉面,然后用糖纸包起来。从而全面掌握糖果的制作方法。

及时、适度、恰当地传递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使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的活动材料,促进了每个幼儿原有水平的提高。

第三,分阶段建立适当的常规要求。

区域游戏是孩子的自由活动,但自由不等于放任。区域性游戏规则的制定,既能培养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小班的孩子年龄小,规则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是在有序的生活活动中受到熏陶而自然形成的。常规教育是培养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建立小班幼儿活动常规时,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分阶段提出相应的游戏要求。比如在“娃娃的家”游戏中,老师可以要求孩子先把东西放好,等孩子做好了再提出新的要求:把东西放在指定的地方。再比如:在对孩子提出区域游戏的整体套路要求时,先提出一两点,等孩子熟练后再提出新的要求。这样,每次活动请求提出后,孩子都有一段消化和学习的时间。在此期间,教师可以用语言适时、适当地提醒孩子,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

通过这种分阶段的常规建立,孩子有序、自然地形成了相应的规则意识,孩子在游戏中没有在老师的强制下刻意遵守规则,而是自发、自觉地遵守规则。

总之,在实践中,我们学会了用孩子的心去创造区域,创造孩子真正喜欢的精彩游戏。就像题目一样——“游戏也是精彩的”,希望精彩的区域游戏能让孩子们更快乐地参与到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中,让区域游戏成为幼儿园一天活动中最精彩的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