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如何认识3000个单词并通过免费阅读测试?

古代教育解决了蒙古博物馆的识字问题。进入图书馆后,王老师不关心识字,就是没有专门的识字课内容。王老师会教怎么查字典,学生有难词可以求助,但是没有时间教识字。识字就是通过六岁前的自由阅读。

为什么我能这么说?因为我们在收集和记录,我们收集了六七百个民办学校的老师,有大量的文件可以证明。这件事毫无疑问。在古代,《不二子》等书是识字课本。如果把蒙古语研究中的重复词去掉,剩下的就是词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共有2250个独字,其中常用字约2000个。不仅仅是学三千,还学点别的,比如气质启蒙,诗词千首,所以你的识字量在三千以上,经常达到四千字以上。

我们中央民族大学有个关心秋教授。她的父亲老管先生是安徽人。我们录下了他。关先生四岁开悟,六岁父母双亡,家庭变故。他突然变成了一个流浪儿。只是学了两年,这点很清楚。他流浪,流浪到新四军。新四军收留了他。他被带进去的那天,新四军首长看着他问:“孩子,你识字吗?”他回答:“是的。”“你知道多少?”我不知道!村长笑着指着里屋说:“走,去里屋自己数。你能认多少个字!”他走到里屋,仔细数了数自己认了多少个字。过了很久,他出来对科长说:“三千多字。”长官很惊讶,这样一个六岁的孩子能认识三千多个字,太棒了!于是,他成了新四军的特工。因为他年纪小,日本人不注意,他可以在这里读信,在那里背给别人听。老管先生是一位老革命,解放后一直在东北工作。这种材料很纯。小学两年的学习就是三四千字的识字量。

三四千字,对于语文来说,就是免费阅读线。有了这些单词的基础,他想读什么书都可以。一个六岁的小孩可以读任何他想读的书。我问过很多先生,小时候父母是怎么督促他学习的。许多先生,如叶嘉莹先生和钱绍武先生,说这没什么,只是我父亲的书房是开放的,我可以读任何书。读什么书都有个条件,就是能读三千多本。关键是他从六岁就开始自由阅读,会养成读书的习惯,爱读书。现在我们的学生,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小学六年级毕业,学了1700个单词。据说负担还在减到1500字。初中甚至高中毕业才能自由阅读。所以我们的孩子只能打游戏,看喜羊羊。所以现在的孩子不爱读书。有人说:他能看儿童文学!是的,我也支持儿童文学,但有一点需要明白:儿童文学不能只看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成人用儿童语言和很少的常用词为儿童写的作品。没有大人写怎么办?成年人写不好怎么办?你看不到。就算所有大人都写,也不能满足所有孩子的需求,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而且用少量的常用词很难传达深层的文化。你说,等他长大了再读书!但他从小看到的都是这么浅薄的文化,他可能不是带着这种读书的兴趣长大的。另外,孩子不能只看儿童文学。孩子也需要直接阅读成年人的作品,当然是一部分,但这部分很重要,对他形成真正的社会观和世界观很重要。所以,无论如何,孩子有自由阅读的能力是好事。

但是现在教育的主流反对孩子早识字,多识字,这种思想也来自西方。西方教育学认为,孩子的感性大于理性,识字是理性的,所以早期识字是在毁灭孩子。我举双手赞成这个概念的内涵,但是有一点被忽略了:西文和汉字不一样。现在西方乃至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拼音文字,除了汉字(还有东巴等少数文字,但都是巫师专用)。拼音字凭道理背,汉字不背。去年,香港的温金海先生向我转让了一项香港大学脑神经专业的研究成果,我将这一成果的结论页作为免费资料提供给诵经社全体成员。这个研究是汉语学习和英语学习的脑功能比较,已经完成很多年了。结论是英语学习主要用左脑(逻辑),汉语学习主要用右脑(形象)。所以,如果要尊重孩子,西方孩子6岁以后就要识字,而中国孩子6岁以前就要识字。

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从象形文字开始的。为什么后来都改成拼音了?因为拼音简单。象形字是音、形、义的统一,拼音主要是声音。一个孩子从一岁开始就知道书桌读书桌,长大后背上有26个字母。书桌怎么拼?书桌.就这么简单。易学、易记、易用。象形文字就不一样了,难学,难记,难用。但是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坚持象形文字呢?因为我们的汉字不同于普通的象形文字。他们找到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发展象形文字的方法。

汉字是以音侧为核心的音、形、义一体化的文字。例如,甲骨文中的“陈”字的形状就像一个人手里拿着什么东西,打一个贝壳或石头。其古音约zh?n是浊音声母,半闭元音,鼻音。浊音表示用力,鼻音表示有余味的过程,半闭或半开元音表示有点动感。合起来就是摇一摇,开一开。读这个声音,有没有感觉到一种震动?这就是语音象似性的机制,用口腔的发音过程来模拟语义。嗯,陈是振动,所以女人的肚子里怀的是振动,虫子在洞里动的是苍蝇,太阳振动离开大地的是早晨,手振动的是振动,雨天振动的是震(雷)。这就是汉字的诞生机制。

汉语的发音是有意义的,合理的,有规律的,系统的。不说出发音的意思,就不能称之为汉语!一个汉字。为什么要发音?为什么这个首字母,这个元音和这个音调?都是有道理有出处的。

汉字的字形也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古代象形文字。几千年过去了,其他民族的文字大多很难猜出是什么意思,因为字形与巫术和象征性太过相关。甲骨文能猜出我们大部分的汉字,是因为它主要用的是生活的形象,而这些形象大部分还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看就知道。正因为如此,汉字在今天仍然可以用象形文字学习,而且生动有趣。

千万不要说形声字是表意和表音的,所以汉字是从象形到拼音的中途,是落后的。不要!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从象形字开始,不断抛弃意义去简化,最后变成拼音文字。只有汉字,从指示到认识,再到音形,更加复杂,是高度发达的象形文字。结果汉字的文化内涵远远超过拼音文字。我们的汉字是多么美丽、优雅、深刻啊!我们的文明没有破碎,难道不是与此有关吗?再想想,中国的孩子早就可以读书了,欧洲的孩子不识字的时候,想读什么书都可以。难道我们高度发达的文明与此无关?想到这里,我不禁祭奠先人,心怀无限感激。

这么漂亮有趣的汉字和汉语发音怎么会在我们手里变成乱码!识字和发音都成了死记硬背!没有人知道这个音为什么发音,也很少有人说为什么这么写。切断汉字和汉语声音与中国人的情感联系。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现在,你可以理解为什么汉字可以而且应该在六岁之前认了。对于孩子来说,这真是一个好玩的游戏!有画,有歌,有舞,有故事,因为古代识字的方法是诵经,点拨,背诵,训诂!

我们现在正在编一本字典,以正确的方式识别汉字。希望孩子们早日用上。过了识字关再上小学。

但是古代蒙古博物馆一般不写。写字,一般是六到八岁以后。写字有一个开场仪式,王老师郑重的给学生们一个毛笔,然后他们就可以写字了。

孩子为什么不写?因为他的神经还没发育好。写字是一项非常精细的活动,孩子控制不好手臂和手指。就算开始写,也要先为粗笔写大字。

现在一入学就给每个小学生发那么细的铅笔和那么小格子的书,一上来就写小字。所以没有经过专业的书法训练,直到大学,学生很少写得好。而且小学生因为控制不了细铅笔,往往不能坚持正确的书写姿势,造成很多问题。以前的人,笔,字,一开始都是正面的,很少有文人写不好的。

现在的重音叫“听、说、读、写”,也是一体的。谁教我们的?西方人。中国人以不同的方式做事。如果你知道顺序,你会找到一条捷径。

古人教识字,用的是大字报,参考阅读。注意,古代的“读书”就是今天所谓的“诵经”。背诵的时候每个字听起来都很长,声母、韵母、声调都很清楚。合在一起还是一首歌,好听好记。一首《千言》,不重复的千言,就是一首歌。唱一遍十分钟。用小手指着它,而王先生有时会打乱顺序,所以他知道这个字形读这个音。通过大量的识字和反复的练习,就可以过识字关了。

蒙古语学习教材的首要任务是单词发音正确,所以蒙古语学习的单词不是随便编的。有平有不平,有清有浊,有升有降,都得分开。孩子唱歌,声音上去了,下一个字必须下来,声音下来了,下一个字必须上去。该暂停了,孩子没有大人那么长的通风口。所以背起来很舒服。

蒙古语研究除了音韵学(如《节奏的启示》、《李翁对韵》)以外,都是节奏均匀的歌谣。为什么?因为六岁前的孩子很难接受不均匀的节奏。三句多,是一种不平衡的汉语韵律结构。如果不平衡,就必须赶上下一个词,所以环环相扣,速度快,特别适合小孩子。蒙古语学习的语调主要是平调。为什么?因为孩子在学说话,有起伏,很容易干扰学习说话。

启蒙的内容也很丰富,很有价值。且不说三表达了一整套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也不说钱的文化意义和识字功能,也不说百家诗是适合儿童的温柔敦厚的诗,也不说性情启蒙教中国诗歌的意象体系,就说百家诗吧,这似乎是最无聊的。

目前看百家姓的人是最少的,因为看起来没什么意思。事实上,百家姓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宋代的作品,我们都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百家姓》传达了孔子区分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思想。中国是什么?信奉万物一体,共同生活繁荣,追求和谐理想,让世界大众化的,就是中国人。易是什么?任何信奉主客二分,弱肉强食,追求竞争,世界是私人的人,都是野蛮人。现在大家都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经济学第一页说什么?资源短缺与资源配置。这背后的理念是什么?还不清楚吗?中国古代为什么不想发展商业甚至科学?不是突然明朗了吗?一百年来,大家都说西方好,中国文化落后。这20年来,我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说中西文化各有所长,适应各自的社会,相互交流借鉴。这当然很好,我也同意。但是,在内心深处,我忘不了孔子对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区分。三千年来,我们一直说中华文化优于蛮族文化!这不是自大,而只是中国人想在21世纪带给人类的福音!你首先要自己了解,然后才能传播给外国人。我们的文化有他们没有的优势。竞争不是大道,善良是永恒。希望有一天,“百家姓”变成“千家姓”,在那里你也能找到奥巴马和野田、小泉。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钱穆,还有南怀瑾。

还有一点要争论。甚至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区分也可以换一种形式。为什么要很多姓在一起?毫无意义。远不如“大白兔,白白的,两只耳朵竖起来”有意义。

也就是说百家姓是乱码,只能背,要反对。真的是这样吗?不考虑百家姓的押韵、节奏、韵脚,就算是乱码,乱码是不是一文不值?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乱码。孩子最大的能力之一就是把随机码变成有序码。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力逐渐消失,通过逻辑逐渐记住。还记得我们有些中学生考上了北大清华吗?还记得他们的一个能力是常人做不到的,就是能背圆周率?谁能把记忆乱码的能力保持到成年,谁就是天才。天才是孩子的天赋。回想小时候,我们是不是背过很多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歌?我们更喜欢知道意思的歌还是不知道意思的歌?至少是一样的。国外有个比赛,就是背随机码,几年前传到国内。这是智力游戏,明白吗?我们古代的孩子从小就被训练背乱码,这应该是教育学上的一大奇迹!我们应该再次感谢我们的祖先!

按照念经的规律,好像《百家姓》比较好开悟,是因为什么?因为它没有任何意义。在诵经的方法中,是最简单的,只按字,不按意。其次是圣紫晶,然后是《弟子规》,然后是钱,然后是《性情的启蒙》,然后是《千家诗》。音韵类放回去,因为节奏变了,幼儿不容易接受。一般情况下,古文是不应该在幼儿时期读的,因为它完全没有节奏。是另一种节奏,是快与慢、高与低的美,是气。曹丕说:文学主要是气。看过拳击吗?读一篇古文,就像打一套拳,忽高忽低,辗转反侧,忽快忽慢,忽开忽合,最后合上。这是小孩子无法理解的高级美。所以孩子不要读经典,因为经典基本上都是古文。只能看诗经和一些有节奏的文章。名著必须读,但宜推迟到六、八岁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