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册范文【三篇】

#高一#引言一份好的教案,能让教师在教学中得心应手,表现出强大的自信心。而且教案不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也是一个优秀的老师,他会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独特的观点。以下是《小学上册数学教案三范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小学数学教案第一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教材第一册,第96-98页,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问题情境,学生可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想出各种计算9加几的方法。通过比较,学生可以体验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相加”的方法,掌握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学习数学的意识。在学习中互相促进学习心理水平的提高。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补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18实物投影、幻灯片、木棒。

学习工具准备:每人准备18支。

教学过程?:

首先,激发兴趣,复习基础知识

同学们,我们学校有一场运动会。你想参加吗?如果你想参加,你得先过两关。我们突破吧。(以突破的形式复习1之和与10之和等于十以上的习题)

2.老师:我们已经顺利通过了两关。让我们赶快去运动场,运动会已经开始了!(展示校园运动会现场图)

第二,自主尝试,探索算法

1,创设信息环境,教学范例1

(1)老师:运动场上的游戏很热闹。请仔细看看。学生们参加了什么活动?

生:有踢毽子的,跳绳的,跑步的,跳远的。

(2)你最喜欢哪个项目?每个项目有多少人?

生:我最喜欢跳绳。有三个人参加。……

(3)老师:学生们仔细观察了。这些运动员为了参加这些比赛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所以校服务队的孩子们为运动员们准备了很多美味的饮料(展示了几张饮料的图片)并送走了一些。请仔细看看。还有多少箱子没寄出去?

生:还有13箱没发货。

(4)老师:你怎么知道?先跟你同桌说吧。

学生讨论并报告。

小组里的同学交流,然后层层汇报。有的同学用计数法,有的同学用计数法,有的同学用计数法和其他计算方法。

(5)老师总结:同学们真是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这三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

2.学生回答后,老师指出:刚才有同学通过数知道还剩多少盒饮料,有同学通过计算得到。我们来看看这些同学是怎么计算的。

问题:有多少个盒子?(板书:9+4)

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习9加几。(板书题目:9加几)

老师:9加几怎么算?请用木棒代表盒内9盒饮料,右边放4根木棒代表盒外4盒饮料。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如下内容:

老师:谁能用板书充分解释一下我们刚才是怎么算出9+4的?

3.利用教材右侧的资源提出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比如运动会有9个踢毽子,6个跳远。需要多少踢毽子和跳远运动员?应该如何安排它们?

计算完公式后,学生们用自己的棍子摆了摆。

学生汇报完后,老师启发:你还能问什么问题?

每次学生问1个问题,老师就让学生说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二,练习巩固提高。

1,圈起来算。(“做吧”问题1)

学生独立看图说出图的意思,并用手画一个圈,再看图中所写的数字。

2.看图表。(“做吧”问题2)

学生可以独立填写图片。复习时,学生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

3.老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算出9加几的公式吗?请说出几个9相加的公式,以及如何计算。

课堂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什么?学生们想了许多方法。其中“加十法”可以让我们计算的更快。

2.小学数学教案第一册

一、教材分类比较是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课以“帮妈妈放衣服”为情境。通过母亲和孩子的对话,学生可以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比较厚度。同时,他们可以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玻璃球、瓷马等物品,比较其长度、数量、大小、重量、粗细、高度等。通过“在情境图中寻找、比较”,学生可以自己寻找可比较的对象,选择比较标准进行“比较”,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发展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和新目标。

第二,目标

1,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运算等活动,让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数量、大小、重量、高度、长度、距离、宽度、厚度、粗细等。

(2)让学生在比较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

2.过程和方法

(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发现并提出日常生活中关于“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勇于交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体验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对身边与数学相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

要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数量、大小、重量、高度、长度、距离、宽度、厚度、粗细等。

难点: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

第四,教学策略

1,说和学。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对事物的比较有一定的基础,如数量、大小、重量、高度、长度、距离、宽度、厚度、粗细等。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考虑各种比较法。

2.设计构思

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设计必须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受、体验、理解。基于这种想法,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让学生去实践,去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气球、弹力球。

五、课前游戏:密码。

老师说上一句,学生说下一句。

我说大,我就是小;我说高,我矮;我说低,我就高;我说长,我就短;我说薄,我就厚;我说轻,我重;我说宽,我就窄;我说远,我说近...

师生之间生动活泼的互动密码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密码的内容与本节课的知识点紧密相关,便于学生感知和理解,为“比较”的学习做铺垫。

六、教学过程:

第一,情境导入。

1,老师让班里一个高一点的同学配合,对比他的身材。得出老师比同学矮的结论。

2.请将两个学生与第一个学生进行比较,并分别得出结论。

3.引出话题。这些结论都是通过“比较”(板书:比较)得出的。今天我将学习“比较”,看看通过“比较”活动我还能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引出“比较”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以民主的方式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驳,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研究“比较”问题的积极性。

第二,引导探究。

1,整体感知态势图。(课件展示的是态势图)

老师:仔细看,告诉我图片上有什么。

通过观察,同学们说图片左侧有挂衣柜和收纳衣柜,有爸爸妈妈和小明的衣服。右边是古董架子,有瓷马,花瓶,玻璃球等等。

2,多少,厚度。

小明说:妈妈有这么多衣服!

老师:你同意小明的观点吗?你怎么知道的?

(多媒体突出衣柜,让学生观察。)

当学生发表意见时,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1)数一数,妈妈的衣服有11件,小明的衣服有4件,所以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多。

(2)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厚,所以妈妈的衣服多。

(厚度与厚度比较过程的多媒体演示)

总结:学生们用了很多好的方法来比较他们妈妈的衣服。对比一下也能发现很多问题。

3.比较长度。

老师:现在是秋天,天气很冷。我妈妈准备了三件外套挂在壁橱里。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交流讨论,并向全班汇报。

同学们会得出很多不同的结论,比如: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长;小明的衣服比他妈妈的短;爸爸的衣服比小明的长;小明的衣服比爸爸的短;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长,比爸爸的短。爸爸的衣服最长,小明的衣服最短...赞一下能和各种标准比的群体。

总结:对比的时候,一定要确定谁跟谁比。不同的比较标准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3.你能和什么竞争?

仔细观察情境图,小组确定研究内容,在一个主题图中选择一项,合作进行对比研究。

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评估。

小组可以选择玻璃球来比较它们的大小、重量等。可以选择瓷马高一点,矮一点,多一点。也可以选择有肥有瘦有高的花瓶。

总结:(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首先,老师带领学生充分感知情境图,说说看到了什么。问题“妈妈有那么多衣服,你觉得呢?”激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独立探索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通过帮助学生释放来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首先,带领学生比较衣服的厚度,然后交给小组比较衣服的长度。最后,通过“什么可以比较”,让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并进行比较,从而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循序渐进地学习,并通过小组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从而对新知识有更清晰全面的认识。

第三,“破关”的巩固。

一次通过率和厚度是多少(多媒体显示第23页问题1)

老师问:哪一面书最多,哪一面最厚?

学生独立思考。

第二个层次更重要(第24页的问题2)。

用多媒体模拟天平称量水果的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后判断权重。

告诉我为什么。学生可以结合按压跷跷板的生活经验,直观感受到平衡杆重端下沉,轻端翘起的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演示,将教材的静态呈现变为动态呈现,激发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感受,从而更加直观、形象地感知天平称量的相关原理。

第三关是手的长度(24页第4题)。

示范活动:老师扮演妈妈,大同学扮演“我”,小同学扮演“哥哥”。谁的手最长?

设计意图:在独立练习中组织有插图的课堂角色扮演演示活动,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儿童的欣赏和认知特点,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第四关:实际应用活动:谁适合?

1.给我看一个气球和一个弹力球。

老师:请猜猜哪个球更重?哪个球更轻?

2.学生权衡一下,试一试之后,说说实际对比的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猜哪个球重,哪个球轻。熟悉这两种球的孩子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判断弹力球比气球重。老师要组织没有这种生活经验的孩子自己去尝试,体会大物不一定重,小物不一定轻的辩证思想。这是一个综合性、开放性的问题,一定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思想。

第五层次:实践发展活动

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册

教学内容:教材25、26页的例题和习题,27页的习题3,问题5、6、7、8。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演示,让学生知道减法的意义;能正确读出减法公式;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需要用减法来解决。

2.通过对比练习,让学生初步感知差与归的关系,同时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3.通过学生的操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认识减法的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产生问题

在波光粼粼的美丽小湖中,有三只美丽的仙鹤在欢快地歌唱。过了一会儿,1只鹤展开翅膀飞走了。湖上有多少只鹤?

老师展示三只纸鹤,然后慢慢移开1只纸鹤)。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经验。

第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 3-1

1,(老师展示三只纸鹤,然后慢慢移开1只纸鹤)。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经验。

2。学生跟着老师,拿出自己叠好的三只纸鹤。动手演示,三只鹤飞离1只鹤,即三只鹤中去掉1只鹤。用减法计算,用“-”号表示去掉。去掉之后剩下的数用数来表示,也就是数就是数。老师解释了板书的等式:3-1=2。(学生可以体验减法的意义,也可以通过放图操作,表达意思。)

3.学生试着阅读公式。教师启发学生说出其他可以用3-1=2表示的例子。学生举出其他可以用减法表达的例子。

设计意图:在老师语言描述的美好情境中,通过纸鹤演示,让学生感受到更加直观和友好,并能亲身参与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了对减法的理解。

(2) 4-2

1,老师展示四个气球,慢慢放两个气球,还剩几个气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尝试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说出4-2=2的含义,并一起读公式。

(3)动手操作,体验减法的意义。

(1)做一张左图。

①教师边操作边示范讲解意思。

②学生操作,表达意思。

(3)说明去除图形的方法。(虚线、交叉线)

(2)在右边画一幅画(2,3)

学生独立看图,表达意思。

(4) 5-2

1.创设情境,产生问题:雨后的草地上长出了五个蘑菇,白兔摘了两个。请学生描述情况,并尝试提问。老师带领学生问:“草地上有多少蘑菇?”问题。当学生提问时,老师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然后问:怎么格式化?学生回答后,老师在黑板上写:5-2=?老师的问题:5减2等于几?怎么算的?

2.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学生分组交流,老师巡视指导。然后让想法不同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3)汇报、展示、交流。老师对点数法和数字的组成计算都给予鼓励。然后问:如果不看图数手指,你会数吗?用数字的构成引导学生计算:5可以除以2和3,所以5-2=3。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喜欢的兔子采蘑菇的形象,让学生乐于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并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形成集体智慧。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共同优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探索故事中的数学问题,教师鼓励学生使用各种算法,保护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然后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发现用数字的构成来计算减法更容易。

第三,巩固应用,提高内化

1,第26页做一做,让学生说出减法公式的含义。

2.展示课件1,动态显示荷叶上有4只青蛙,1跳入水中。草地上曾经有四只羊,后来两只跑了。草地上还剩多少只羊?

学生谈论问题的含义、重述和通信算法。

3.展示课件2。学生说图的意思是:1。架子上有四个丝瓜。脱两件。架子上有多少?2.火池里有五根铁柱,然后学生们完成排列,分组互相交流进行批改。

4.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五只纸鹤。可以用这五只纸鹤做出几种不同的减法公式吗?试试看,看谁放的多。

5、联系生活,丰富交往。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用减法表达。

设计意图:巩固习题中的问题1,这是一个基础习题,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减法的理解。第二、三题用课件演示,提高学生的实践兴趣:锻炼第四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让学生尝试用五只纸鹤摆放不同的公式,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对减法的理解。问题5: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第四,回顾、反思和改进

这个班的学生表现很好。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

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对这节课进行总结。回家好好想想,看看减法用在生活的什么地方。

4.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册

教学内容:教材第6 ~ 7页和“做”的内容,练习1的1 ~ 4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一一对应,知道“一样多”的意思;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数量,知道多与少的含义。

2.让学生通过操作和观察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一样多”的意思,知道多与少的意思。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法比较物体数量,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兔头、猪头、砖木图片。

准备学习工具:铅笔。橡皮擦梨片。苹果地图。三角形。光盘。有几朵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首先,听故事并提出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离开父母自己生活。他们每人建了一座小房子。老大建了一座草房,老二建了一座木屋,弟弟建了一座砖房。房子建好后,他们高兴地搬进了他们的小屋。但是有一天,一只又饿又渴的狼来了。他先来大哥家,使劲吹。大哥的稻草屋被吹倒了,大哥逃到二哥家。但是狼又使劲吹,二哥的木屋被吹倒了。没办法,两兄弟赶紧逃到弟弟家。这一次,无论狼怎么吹,砖房都不动。后来,三只小猪用脑子赶走了坏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砖房最结实。”?这一天,天气晴朗,河里的小鱼在水里欢快地游着,嘿!为什么那边的草那么忙?小鱼“华”一声跃出水面,看着它。哦,原来是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邻居兔子盖最结实的新房子!他们搬木头,我搬砖头,他们做得很棒!小房子很快就要建好了!那边的石桌上有许多美味的食物。招待猪的一定是一只热情好客的兔子。?

(一)教学“尽可能多”?

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三个猪哥。老师播放录音《三个猪哥》。让学生边听边回答(边看书):

1.为什么三个猪哥要帮兔子盖房子?

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团结友爱,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热情好客。

2.图中有多少只兔子?每只兔子能搬多少块砖?

当学生回答时,老师贴上兔子头和砖块的图片。

3.一只兔子移动一块砖。有多余的砖吗?你有多余的兔子吗?

一只兔子正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兔子,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说:兔子有砖多。(板书:就这么多。)

学生代表理论,重复一遍。不要求学生和老师说的完全一样,只要能充分说明意思就行。

4.图中还有哪些物体?(随机比较)

(2)运算(教材第8页第1题)。

老师指导学生放“一样多”。

老师放了六块橡皮后,学生们被要求尽可能多的放铅笔和橡皮。

意思是1的同学放在投影仪上,其他同学放在课桌上。最后,学生们看它们是否和投影仪上的一样。

全班独立填写“一样多”。

梨片(5片)下面放苹果片,苹果片放多少梨片就放多少。

回答:有多少片梨?一片苹果正对着一片梨...有多余的吗?梨片和苹果片怎么样?

(3)教“多与少”?

1.图片上有多少头猪?有几块木头(学生答老师贴小猪头和木头的图片)。)

2.一只小猪头正对着一块木头。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你有多余的木头吗?是猪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组长代表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写:多,少。

老师的解释:木头多,小猪头少。我们也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头多,小猪头比木头少。学生模仿,说谁多谁少,谁多谁少。

图片上还能对比什么?(随机比较)

(4)操作(《做吧》第二题)全班开始操作,1同学在投影仪上操作。

在1和1行,放了五个deltas,a ○放在○下面,比a ○多1。你在第二行放了几个零?

2.行1有四朵红花,黄花比红花少1。第二行有多少朵黄色的花?

第二,新知识的运用

1,问题1:左边猴子多,右边骨头多。(避免学生以固定的方式思考)

2.问题2:学生观察公鸡和鸭子虽然放得一样长,但密度不同,进而判断鸭子多,公鸡少。

3.问题3: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一样多的基础上,学生只需要比较两个盒子中的第二排。第二排的多,相反的少。

问题4;这个问题是比较同一排的数字。第五周期珠子出现时,只出现一颗黄珠,所以黄珠多,红珠少。介绍一下你的方法。

三、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知道在比较的时候,一定要一个一个的比较,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