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 Tok中隐藏着多少盏无限的灯?(Tik Tok的苦图)
近日,在@无限梁潇科普日报的帮助下,一系列“基于互联网的生物认证视频”在Tik Tok走红,一条社交动态发布称,该抖音视频已获过亿人点赞。珊瑚为什么会打架,仙人掌的花芽会不会动,真正的雨花石是什么样子的?大自然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无限小亮视频”中的辨识对象。
为什么生物学的知识这么冷门,可以被无限玩火?
《无限光明》被称为“狐狸导演”
《无限光明》的创作者张辰亮是《自然历史》杂志副主编,中国国家地理媒体中心主任。在成为Tik Tok“顶级科普女神”之前,张辰亮在研究生期间就积累了大学的植保知识和昆虫学知识,用自己对大自然知识的把握向大众推广自然科普。
“两年前,我注册了Tik Tok账户,这改变了我的生活。我是科普工作者中的幸运儿。如果我没有注册Tik Tok,我就不会从一名编辑变成媒体中心主任,也不会有这么多人认识我。张辰亮说。
自然科学普及到短视频电视节目、纸质书籍和课堂知识,是长期以来人们接受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从1998,《走近科学》在央视科教频道首播,直到2019年9月最后一期节目播出,这个带领国人走过近20年科普之路的节目才正式走下荧屏。
走近科学淡出公众视野,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科学知识。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科普正在以一种新的形式被人们看到。随着基本生活信息需求的满足,人们开始关注科学知识,发现探索科学也是发现美好生活。
Tik Tok之所以成为科普创作者的选择,正是因为技术提供了动力。15秒,60秒,3分钟,Tik Tok短视频时长持续增加,赋予了科普内容探索深度和与视频结合的可能。
在传统的科普方式中,“主题”和“普及”是分离的,知识创造者生产出内容后,交给传播者完成“普及”环节。这就导致了科学语言的普及,渠道的选择等中间环节。在Tik Tok,创作者可以通过低门槛的工具直接整合知识,实现视频制作和传播,弥合了过去“科学”与“普及”之间的鸿沟。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科普短视频
其中,@中科院物理所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2018,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落户Tik Tok。作为学术研究机构,不受现有研究思路的限制。目前账号运营者是物理所的一个研究生团队。虽然平时忙于科研,但他们的剧本策划、镜头中出现的演员、后期剪辑都有明确的分工。
他们拥有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媒体运营能力,能够通过短视频、实景拍摄、MG动画等方式,最大程度地还原知识分子心目中的科学内容。即使有些科学知识太难,他们也有自己的“冷知识热处理法,其中内容策划是核心灵魂。”
难懂的科学知识,不可能和大多数人的生活相关。人们在生活和课本中积累了日常知识。虽然物理知识是自然界运行的基本固有规律,但如果视频不联系生活进行讲解,是很难吸引用户注意力的。所以中科院物理所一方面把话题聚集到前沿知识上,同时会在开头营造场景,讲故事,引入影视环节。
@地球村的解说员也是Tik Tok的科普创作者。是一个由科学爱好者组成的自媒体团队。他们对待科普知识的方式是借助新鲜知识给用户带来反常识的认知,让地理知识真正进入大众视野。
今年东京奥运会期间,@地球村解说员陆续推出了“国鞋逆天”等系列视频,迎合了用户在奥运期间的知识需求。还有“机票如何省钱”“中国火锅有多野”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视频,用一种轻松的方式传递知识。
@地球村讲解员的科普短视频
除了科研机构和科普爱好者,也有一些专业科普人士定居Tik Tok。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个人IP《无限小光》。他的科普短视频,不仅有硬核的生物知识,还因为搞笑的幽默和“藏狐狸”般的形象,打破了圈子。目前粉丝近2000万。
他的幽默不是故意的。“科普中的幽默必须发挥作用,可以缓解科学知识的严肃氛围,与视频整体形成巧妙的结构,引导用户转发、评论甚至记忆知识。张辰亮会在科普中把幽默融入到自己的表达中,不会有意把笑点和知识联系起来,让用户感受到视频的有趣和个人魅力。
短视频科普账号的破万,也意味着更多人愿意去了解科学。如今,一批Tik Tok科普博主深受网民喜爱。其中有人大附中物理老师@李永乐老师,粉丝数达到13403000;有自媒体科普@这是不科学的,粉丝数达到1593.6438+0万;有专职律师@李,粉丝数达到11998万;清华大学副教授韩秀云获得了超过3600万个赞。
在这些科普创作者的参与下,曾经困在实验室、局限于书本的知识,通过短视频变得“亲近而亲切”。当人们再次打开Tik Tok,不仅会有衣食住行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提示和知识,还有从天文地理到昆虫花卉的科普知识,这也在客观上提高了大众的科学素养。
打破了科普的“有围墙的搜索引擎、问答社区和知识付费”,科普从早期进入互联网开始,就逐渐扩大了边界。互联网也在逐渐打破难懂的科普知识“墙”。
科普在短视频普及之前,很多创作者都有过图文科普的经历。在他们看来,文嘎图的形式便于挖掘知识深度,但很难吸引用户从头看到尾,跳出率极高。但正是图文的科普体验,让这些创作者明白了用户对科普知识的需求,明白了社交平台的科普也要严谨。
目前,Tik Tok等短视频平台聚集了大量科普创作者和粉丝。《2021 Tik Tok泛知识内容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科普内容增长207%,拥有万人以上粉丝的自然科学创作者6.09人,相关内容播放量258.39亿次,在Tik Tok掀起了知识科普热潮。
在Tik Tok,科普创作者借助视频图像、文字和配音将人们带入科学世界,也借助直播间的实时互动直接回答用户关于科学的问题。从吸引注意力和激发兴趣到热爱和吸收知识,用户有了更多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短视频本质上促进了* * *享受* * *创新,从而拓宽了知识传播的路径,改善了知识传播的环境。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晓红在2019DOU知识创造者大会上说。基于短视频平台的传播优势、创作者的成长和用户对科普知识的需求,短视频平台提供了多种扶持方案。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晓红
例如,2065438+2009年3月,Tik Tok向一些科普账号开放了5分钟视频访问。针对平台内科普、人文、教育等知识的创造者,先后启动了“豆知识计划”和“孟知识计划”启航计划,旨在鼓励更多的专业科研人员和科普爱好者加入到科学知识的传播中来,满足当下人们快速增长的学习需求。
此外,Aauto quicks推出大型直播活动“新知识播报在Aauto quicks”,帮助知识创作者在平台上变现,形成泛知识内容生产和消费闭环。哔哩哔哩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共同举办了“公众科学日”活动,并发布了“知识共享官招募令”。在新知识的一级划分中,科普被确立为二级划分。西瓜视频与知名科普创作者李永乐达成独家深度合作,携手Tik Tok开展“知识创作者活动”。
短视频平台走红后如何通过适当的激励让自然科普可持续,是创作者和短视频平台考虑的问题。Tik Tok感知到科普作家创作的商业困境,在庞大的星图中建立兴趣类别,为每个创作者建立标签,将创作者的价值与品牌需求连接起来,推动Tik Tok上科学知识的可持续发展。
在科普领域,通过鼓励创作者在站内形成知识生态,是各平台在娱乐上挖掘自身价值的方式之一。知识经济时代,平台不再局限于以娱乐内容吸引用户,而是不断将其调性与科学文化相融合,吸引科学家广泛参与短视频科普,生产“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