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真正的诗人——朱湘

编辑条目朱湘

编辑这一段,朱翔

朱湘(1904 ~ 1933),现代诗人,湖南沅陵县人,父亲在湖南沅陵为官。从小天赋异禀,6岁开始学习,7岁学习作文,11岁进入小学,13岁就读于南京第四师范学院附属小学。1919进入南京技校预科一年。受《新青年》影响,他开始认同新文化运动。1920进入清华大学,参加清华文学社活动。1922年开始在《小说月报》发表新诗,加入文学研究会。从此,我致力于诗歌创作和翻译。1927年9月赴美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劳伦斯大学、芝加哥大学、俄亥俄大学学习英国文学。那里的民族歧视激发了他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他梦想回国后开一家“作者书店”,让一群学者“越创作越快乐”。为了家庭生活,他没有完成学业,以便于1929年8月回国,受聘为安庆安徽大学英国文学系主任。1932年夏离职,漂泊北平、上海、长沙等地,以写诗、卖文章为生。最后因为生活的窘迫和挫折,于1933年2月5日上午在一艘由上海开往南京的轮船上投江自杀。据目击者称,自杀前,他背诵了德国诗人海涅的诗。

朱湘死后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罗念生说:“英国的济慈是不朽的,中国的济慈是不朽的。”

朱湘是20世纪20年代清华校园四大学生诗人之一。他与饶孟侃(子)、孙大雨(子谦)、杨世恩(子)并称为“清华四大诗人”,后来与其他三位诗人一起成为中国现代诗坛的重要诗人。在校期间,他的艺术才华已经展露无遗,是当时清华校园里的文学名人。

朱湘1921在清华读书期间开始写新诗。他早期的大部分作品被收入诗集《夏天》(1925)。作品《小河》风格修长优美,技巧还是比较幼稚的。1925后,整理,自觉追求新诗格律的人,参与了1926年闻一多、徐志摩创办的《晨报》副刊。诗歌版,倡导格律诗运动,刊登“我的诗歌读书会”广告,试图践行诗歌音乐之美的命题。他的第二本诗集《草莽集》(1927)形式工整,音调柔和,风格优美,而《摇篮歌》《采莲歌》节奏缓慢优美。他的著名长诗《旺角》,注重融合中国古代歌词和民间鼓书的优点。这本诗集标志着他诗歌创作的成熟。朱湘出国前后的创作更多地受到了外国诗歌的影响,他尝试了各种西方诗风。后期他用西方的诗和格律,倾吐自己的人生叹息。其中《石门集》(1934)收录的70多首十四行诗被称为他的诗集(刘无忌《朱湘十四行诗》)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此外,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出现了一些奇异的形式,如环调、八里曲、上来体、散文诗、诗剧等,与以往诗歌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朱湘的诗“重格律,言简意赅,庄肃严厉,充满人生哲理,言简意赅,寓意深远。”

其中代表作《游艺》成就了闻一多所提倡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朱湘还写了许多散文和诗歌评论,翻译和介绍了许多外国著名诗歌。他用笔名“田镛”在1924《文学周刊》开设“案头专栏”,在《呐喊》、《红烛》上发表书评。他的其他作品有:诗集(1936),中国书籍评论集(1934),文学聊天(1934),海外给倪亲王的信(1934),以及。

朱湘是一位具有独特个性和艺术献身精神的诗人,他在清华的六年学生生活并不顺利。他因为记住了三个重大错误而被勒令退学。1926复读,又读了一年才毕业。但是,这并不代表朱翔的学习成绩不好。他“在语文和英语方面总是高人一等,一切客观的道德障碍,如嫖娼、赌博、烟酒等,从未跨越。因为喜欢看文学书,经常逃课,被学校开除,以至于只能去美国玩半年。”在给清华文学社顾的一封信中,他说他离开学校的原因是“向失望宣战”。这种失望是多方面的”,但他对清华校园有着无限的留恋:“清华有很多东西是我无法割舍的。这种困境是最尴尬的。”反而是清华没什么好留恋的。他对清华的不满在于:“人生是一场斗争,而清华只得到一个演练分数;生活在变化,而清华只是单调;人生麻辣烫,清华不过是挠靴。“严格的校园生活,对于一个浪漫的诗人来说,不禁感到压抑;但清华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毕竟影响和培养了他,让他后来的创作道路更加坚实。

新文学诞生至今已有70多年,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新诗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新诗早期几十位卓越的诗人中,有四位是不可或缺的。他们是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朱湘。就诗歌的风格而言,我曾把郭沫若的诗比作不羁的火(但郭的诗并不多见,且多限于早期作品),徐志摩的诗有璀璨的宝石,朱湘如无瑕的玉,闻一多是滔滔的河。就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的成就而言,大部分人即使不是全部,也是听说过的。但是没有人知道朱湘。这是一位将新诗的形式和内容与民族性和创造性完美结合的重要诗人。对于这位为新诗发展做出诸多创造性贡献的诗人来说,生不逢时,死不逢时,难道不是最大的悲哀吗?或许这也是诗人苦难的余音。

有风的时候,白杨沙沙作响,

没有风的时候,白杨沙沙作响,

除了沙沙声什么也听不见。

野花悄悄地开放,

野花悄悄地谢过,

花园里静悄悄地什么也没有。

似乎这首诗是对风景的完整描述。然而,风景里却蕴含着“情话”:在死气沉沉的“废园”里,除了沙沙作响的白杨,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看不见。在寂静中,岁月流逝,青春逝去。这其实是诗人心目中毫无生气的校园的象征。含蓄的形式流露出不满和压抑,当然这种不满还是比较朦胧的,不像这首《冬夜歌》直接陈述了副标题“尊重和鼓励周刊制作素材和改革课程”:

黄昏天空中紫色的西山,

山顶覆盖着白雪;

清华的旗帜在群山中飘扬,

但是清华的国旗颜色多么暗淡啊!

夕阳是清华的灵魂。

天空中的乌云吞噬了他;

留下肉体,

有一个大厅作为伊拉克的坟墓。

玄冰似乎在学习,

按住活泼的河流,

月光只映出他阴沉的脸,

风中不再有笑声。

诗人用象征性的比喻来形容充满物质气息的校园,像坟墓一样吞噬灵气,像石像一样缺乏自我意识,刻板教条。其实它并不缺少美好的环境,就像它并不缺少活泼的少年。然而乌云压抑了美景,作业扼杀了学生的天性。诗人不禁高呼:赶走冬夜,让春色回归校园。

朱湘独立不羁的思想在这一时期的论文中也有所体现。在《经验教训》中,朱翔提出提倡自由发展,减少课时,改为自学,用经验代替传统的考试模式。在《精神教育》一文中,我们甚至提出了“天生教育”,即精神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审美情趣,而不是总沉浸在世俗中。

朱湘的性格从学生时代起就古怪焦虑,但他的诗却很少平静和谐。他似乎在动笔之前就把内外的烦恼都洗掉了,为他的诗留下了一个神圣和谐的花园。从创作之初,他就十分注意锤炼诗歌的情感和形式。他的心是喧闹的,但他的诗歌是安静和温柔的:

春天的花真的令人陶醉,

一阵温暖的微风吹在人们身上,

看看太阳移动得多慢,

听听窗外蜜蜂的嗡嗡声:

睡吧,宝贝,

蜜蜂飞得如此轻盈。

……

舒缓的旋律,悠扬的节奏,错落有致的诗句,活泼清新的意象,不经意间营造出一个和谐的世界,给人以读与听的双重美感。朱湘孜孜不倦地探索新格律,他特别追求具有东方神韵的“理性控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从诗歌的情感到诗歌的构图、用词,他一直孜孜不倦地练习,注重形式上的工整对称,注重诗韵与内容、情感的融合。这些努力在新诗创作史上给朱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编辑这段关于朱湘的诗。

《诗派》杂志是新诗领域最有贡献的文艺团体。徐志摩和闻一多是这一流派的中流砥柱,此外还有朱湘、孙大雨、饶孟侃、游、刘和青年诗人陈、方。朱湘在1922出版了《夏》,这是一本极薄的诗集,很少有成熟的作品。然而,他优美典雅的诗意之笔却显示出了独特的风格。1927发表了《草莽集》,比《夏天》更惊艳。奇怪的是,《草莽集》的艺术不仅远胜于“五四”前后康、俞平伯、王静之等人的诗集,也不及郭沫若在新诗界赫赫有名的《女神》。但文艺界对此并不太重视,这让我们颇感意外。或者说诗人不善于标榜自己,所以才会这样。闻一多的《死水》,只着眼于新诗的最高标准,依然以孤独的状态存在,更不用说的《草莽集》。我说这是部分原因,最大的原因是《草莽集》出版得太晚。“五四”以后,我们对新诗有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好奇和期待,于是很多散漫的作品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而《草莽集》却是在读者对新诗漠不关心的时候出版的。一个孩子不可能在父母渴望休息的时候出生,甚至天堂里的石林也不可能被深爱。

《草莽集》没有徐志摩的天才般狂野,也没有闻一多的风格般深沉,但其娴熟的手法、细腻的表现、丰富的美感和脱俗的神韵,也使其成为一部不寻常的诗集。朱湘诗歌的特点:

第一,善于融旧诗

他能随意运用旧诗的用词、体例、含义,编排得很好。他很像北宋的周邦彦。刘千福道:“梅成颇盗古句。”陈至·翟赟说,“梅城的诗大多是唐诗中写的,含蓄中有法,浑然天成。”张云:“美人成负代词名,其词富贵飘逸,擅融诗。”所以偷不偷抄袭无所谓,看能不能化掉就行了。朱湘晚霞:“荒凉,大漠夕阳,直烟连云,死马哀鸣,北风驱沙石。”

用王维的话说,“大漠孤直,长河落日圆。”韩乐府:“枭骑斗死,怒马怒吼。”岑参的“这第九个月的夜晚在轮塔和山谷吹着寒气,充满了像啄措施,向下,倒头,随风破碎的巨石。”

热情:“我们用流星的白箭射丑陋的癞蛤蟆和恶狗,我们用彗星的扫帚扫去所有的污秽,拿南方的簸箕去擦所有的腐烂...我们把九个太阳都挂了,我们拿北斗去喝天河的水……”

恍惚中想起《楚辞·九歌》“蓝云披白衣,以长箭射天狼,余弧落,助北斗饮桂浆。”还有《诗经·潇雅》“渭南有簸箕,不能吹;渭北有打架,不能舀酒。"

还有路桐月蚀诗里的一切。不过这首诗和上一首相比变化很大——就以上部分而言。

《化妆歌》:“画眉在杏枝上鸣。为什么画眉买不起?远峰的尖端滴着新戴,那是刚刚蘸过的用来形容双蛾的...快起来!”佛珠挂草间,春英黄额归来。

“夕阳,微波,金线在河对岸闪烁...溪水间,采莲,水滴滑过荷花钱……”在《采莲歌》中

这一切就像一个古老的词的曲调。《昭君上堡》:“琵琶伴我琵琶。我记得我选到北京的时候,常常对着南天难过;”我不知道现在结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看着昭阳是很长的路要走。“这就像一首老歌的曲调——以上属于曲调方面。

《小朝曲》庄严肃穆,典雅大气,全部取材于初唐诗词。《还乡》描述了一个士兵在长时间的战斗后死去,他的母亲盲目地哭泣。场面很惨,但大多超脱于《东山》这首诗。

但这只是一个逆转。《情歌》分为春夏秋冬四节,有六朝四时歌和齐梁诗人十首诗、十段回忆之意——以上几个方面都属于这个意思。

第二,音节的协调

石坎派诗人音节与系统并重。朱湘也极力主张新诗可以传唱,所以他的诗和音节大部分都格外成功。比如他的《摇篮歌》,就是给孩子睡觉时听的。这里有两句诗:天上没有星,地上没有红光;我什么也听不见,只有蚯蚓在院子里唱歌;睡吧,宝贝,蚯蚓停了。一朵朵白云天上去,像一些小船飘过湖中央,一会儿升一会儿沉,摇着躺在船舱里的人;睡吧,宝贝,你和那些云一起来。

有一次在一个文艺会上听作者朗诵这首歌。它的音节温柔飘忽,有着说不出的甜蜜与和谐。你的灵魂在那春天般的音调上轻轻摇曳,也在飘向睡眠。他念完之后,大家突然从催眠状态中醒来,有的人打了个哈欠。其音节的魅力可想而知。还听说《采莲歌》也要在一个集会上被作者念出来唱,虽然我已经不喜欢了。但整首歌的音节悠扬悠扬,oe之美,美得极致。仿佛置身于一片荷花丛中:荷花如火,碧波荡漾,无数少女在花丛中荡舟,白衣与翠衣相映,摇曳的歌声与乌鸦的划水交替。这种美丽悠闲的古代东方生活和情调,真的让我们今天着迷!《小朝曲》亦用东阳韵、黄钟、大鲁,气象恢弘。试引用最后一段:

看啊!一轮红日已东升,寺脊上杏旗飘扬;荡漾在万里的蓝色世界,听!景阳楼撞洪钟!

第三,创作长诗的实验

《诗刊》在系统音节之外,注重长诗的创作实验。闻一多的《李白之死》、徐志摩的《爱的启示》、陈和方的《遗憾与归来》、朱湘的《猫的专利》和《王娇》。“猫专利”通过与一对父子和两只猫的对话,写出了一段搞笑的文字。这首诗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和教训,只是一篇纯粹的“游戏文章”。中国的文学只知道严肃,不遗余力地排斥游戏精神。韩愈写了一本茅颖传记,但柳宗元不以为然。难怪中国文学没有西方文学幽默。《猫的专利》是作者童心回来的作品。除了文笔活泼之外,更多的是机智搞笑,两句话的押韵极轻,与搞笑的内容相称。

也有很多笔插触景生情,变得有趣。比如老猫在讲课的时候,她突然跳起来要抓老鼠吞下去。老师说:“虽然孔子不知道三月肉的味道,佛陀也说过杀生是反人类的,但是西方科学最近证明了肉富含维生素。”他补充道,“我们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想不到广东人会吃猫...所以如果我的主人去了广东,你要记得在那个时候出击。”“维生素”和“罢工”是我们常用的短语,所以我们可以使用它们,而不用担心让读者发笑。

后面的部分更有意思。老猫和儿子去厨房吃饭,遇到了一只狗:老猫果然不愧是大肚子将军,闯进驴圈的时候特别有精神。不幸的是,当一只狗来到他们身边时,他们才吃了一半。他毫不客气地把猫推开,一会儿鱼和米饭夹在嘴里。老猫气得睁大了眼睛,对着狗叫了一声,后退了。小猫也退出了战争,他听了老猫最后的警告:有一句话是一辈子说不完的,就是老子说的,要勇敢,要害怕!

《旺角》是明朝看的,《古今奇观》收录了《百年恨旺角乱》,就是这个故事。朱湘把它变成了一首长诗。全诗74500字。比康的《庐山之旅》更长,旅途由许多片段组成,而王娇是整体;《姬友》是一首无韵的自由诗,而《旺角》是一首有韵的长诗。我在去姬友杂记的路上看到的东西是不系统的;王娇是一个有结局的故事。它的结构当然比康作难多了。

原故事的架子被诗人的想象所改变,无关的情节被删除,而在人物的心理方面加入了许多琐碎微妙的描写,不仅使上帝沉睡了数百年,而且使其变成了一种具有现代灵性的婉约之美。如父亲守寡时写《王娇》,缅怀亡妻:

时间过得真快!现在是雨季:

阴沉沉的细雨飘过梧桐,青苔爬了一夜的台阶,卧室前的窗帘垂了一天。

疏檐如秋声,愁随春寒来老人。何况他老婆十年前就去世了,今天正好是她去世的日子。

十年前,就是这样的一天。晚上,蚯蚓在院子里尖叫,偶尔有凉风吹来,摇摇窗户。他们告别了昏暗的灯光。

他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妻子:一股红潮涌上来,突然他睁开了眼睛,然后喉咙里发出一声巨响,他沉默了——一个颤抖的影子在墙上移动。

三十年的夫妻终于分开了,埋在了冷雨和大风中;爱随她陪葬,却没有痛苦,痛苦依旧随着冷春年年来。

这种描写是长诗不可或缺的渲染方式。《孔雀东南飞》是一部描写焦仲卿夫妇婚姻悲剧的长诗,但其中总是夹杂着描写。在第一段,我写了兰芝的外貌和才能,他在隔壁班时的衣着,以及他被级长录用时的礼物。沈德潜说:“如果一首长诗是平淡的,它会很沉闷,但它必须在中间染上色彩,使读者眼花缭乱。“比如‘新娘子出门,妾已绣罗罗’这一段也是,太守择日,青鸟白鱼船这一段也是。杜甫的《北游》也是一部关于行程的作品,写的是沿途看到的风景。回到家,他的孩子都如痴如醉。张若昀说,“写极其重要和繁忙的文字时,这是反映夕阳的一种方式,但老杜灿做到了。举个例子,如果青云有一段关于静夜的话,别人在做实事的时候写不出来,何苦呢?“没有神仙这种东西。”我认为旧诗的做法也可以应用到新诗上。而且孔雀东南飞和北伐的描写还是硬插的,删了也无所谓。至于王娇的描写,都是有机的,是因为作家感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所以能这样。春香把周生领进房间,王娇大怒,狠狠地训斥了这个女孩。女生的回答也是异常曲折生动:小姐,你忘了:那天早上我为你打扮,你拿着铜镜照着镜子看着自己的脸。你眼睛都没转就问我:“春香,你觉得我配得上谁?”我说:“先生,可怜真可惜。”你脸红了,一句话也没回答。一天晚上,我从床上滚下来,正在摸我的头。突然,我听到你在说梦话。我只听见“周……”

到了第六季,周公让孙虎去拜访他,因为他很久没有回家了。后来周一直不领情不嫁。这是悲剧的高潮(高潮),空气极度紧张。所以写的是320行3120字的行。

真的是“墨大滴”。

而朱湘最艺术的作品,如《有墓》、《埋了我》、《夜哭》、《梦》、《序诗》,与闻一多的《死水》并无太大区别。

编辑这段朱湘:诗人之死

一个诗人死了,这不是什么大新闻。

他选择在一个冬天的清晨,当船即将驶进南京时,投河自尽。据说这个叫朱湘的年轻人,在最后的时刻,在喝酒,在吟诗。和他在一起的两本书,一本是海涅的诗集,另一本是他自己的诗集。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诗人自杀的真正原因。梁实秋猜测是因为性格怪癖,闻一多则感叹“谁知道他继续活下去,只会比死更痛苦?”无论如何,这位被鲁迅誉为“中国济慈”的诗人,生前毫无才华,只是一个落魄的流浪汉。

那张三等票是亲戚捐的,那瓶酒是他老婆挣的。

早在10年前,他和杨世恩等四位清华学子在新文学运动中脱颖而出,被称为“清华四子”。年仅18岁的朱湘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在早报、小说月刊等知名期刊上发表了多篇作品。看来青年诗人的前途应该这么大。

但是,他似乎故意反对明丽这两个字。在清华专攻文学,随意逃课,抵制快餐店的早餐点名制度,最后因为记三次而被开除。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同学说“中国像猴子”,我却一怒之下离开了学校,什么学位都没拿到。在安徽大学当老师,学校把自己的英国文学系改名为“英语系”,发誓再也不教书了。

清华,“海归”,教授...一些耀眼的光环,只因为诗人一时的任性而纷纷远去。就连“中国济慈”这个绰号也被诗人鄙视为诗坛崇洋媚外之风,反复说“我只是东方的一只鸟”“我只想闻闻泰国,宋岳之间的白鹤”。

“为什么一个人要一下子把自己的幸福打碎?为什么要离开舒适的环境,走上饥寒交迫、耻辱的道路?”当代女作家苏曾问过这个问题。

对此,朱翔自己的解释是“向失望宣战”。但是,宣战的结果是可怕的损失。离开安徽大学后,一向清高的朱湘没有了生计,四处流浪。人们回想起,这个曾经高傲的大学教授,穿着笔挺的西装,曾经住在黑暗狭窄的码头旅馆里,卑微地要钱。而他一岁不到的儿子,因为没有奶吃,哭了7天就饿死了。

诗歌创作,对于此时的朱湘来说,不要说他游手好闲,甚至勉强养家糊口。有一次在武汉大学,一个朋友邀请他去图书馆参观,问有没有新书出版。我看到诗人脸上一种悲伤的表情:“几部新的诗集手稿就在长沙的妻子身边,但出版社还没有联系上。”

如果不是他死后《石门集》的出版,几乎没有人知道朱湘内心的苦闷。“我抛弃了世界,世界也抛弃了我...赐我诗,使我振奋,解除我的烦恼。”在《我的诗人上帝》这首诗里,朱湘写道。

于是,诗人之死被赋予了多重含义,一时间成为某文学专栏的头条。更多的论点是《申报》提出的“黑暗对知识分子的危害”。作家陈鹤祥甚至撰文呼吁,朱湘的死应该是对所有不愿意向恶势力妥协的人的一个警示,“就是要更顽强地活下去。”

还有人称赞他用生命写诗。苏曾说:“虽然生命对我们来说是宝贵的,但与艺术相比,它算不了什么...我仿佛看见诗人在悬崖上舍身,一个金圣圆光在顶上闪耀,那是难以形容的庄严,难以形容的壮丽。”

相反,他的诗被忽略了。以至于后人周良培不得不建议,在编纂朱湘诗歌时,不要讨论朱湘是新月诗人还是爱国诗人,而应该先把他的诗全部读完。

不仅如此,诗人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按照当代诗人西川的说法,写诗不再是一种生活方式,尤其是在消费主义和流行文化的时代。而走在年轻时和其他文艺青年一起谈诗的清华校园朱湘,人们已经看不到拿着诗的学生。大部分都在背英语单词,为GRE和托福努力。打开BBS水木清华站的诗歌页面,搜索朱湘和“清华四子”也无果,但一个请网友帮孩子起名的帖子却很受欢迎。半个多世纪前,在这座花园里萌芽的诗人、诗派和诗歌,似乎都随着诗人的离去而消逝了。

而朱湘,除了1933年2月4日投河自尽的新闻,人们已经不记得这位与徐志摩、闻一多并驾齐驱的大诗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