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干预孩子的行为问题,是困扰幼师的问题。

面对幼儿的一些行为问题,如社交退缩、攻击、违纪、多动等,幼儿园教师常常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老师认为行为问题可能不利于孩子自身发展,也会影响孩子群体的正常教育活动,应该及时纠正。另一方面,由于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学术研究并不充分,教师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知识去辨别什么是儿童正常的人格表现,什么是儿童的行为问题,又害怕在纠正儿童的“行为问题”时扼杀儿童的人格,所以教师认为儿童的行为问题应该顺其自然。仔细考察教育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幼儿园教师在幼儿行为问题不明显时,往往采取顺其自然的策略,而当幼儿行为问题明显甚至影响集体教学时,就会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去处理幼儿的行为问题,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还有一些老师在面对孩子的行为问题时,往往会手足无措。因此,如何在不扼杀幼儿个性的前提下处理幼儿的行为问题,使其发展进入正常发展的轨道,是幼儿园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教育技能。本文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常态教育生态下儿童行为问题的教育干预策略。

这些教育干预策略基于以下基本观点:(1)行为问题与教育密切相关。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首先要审视我们的教育,从改善教育的角度去干预孩子的行为问题。干预的策略实际上是教育的策略,不同于医学、心理学的专业干预。(2)对于儿童的异常行为,应以预防和矫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干预,以不损害儿童身心健康和发展为基本准则。(3)应对孩子可能出现的行为问题,要采取生态的、游戏的、适应的策略。

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许多研究表明,幼儿园中幼儿与教师的关系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预测因素,它可以预测幼儿的同伴关系、行为问题和未来的学习成绩。同时,师幼关系的好坏对课堂管理和孩子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研究文献中最一致的一个观点是,学习环境中的情感和积极的引导方法可以培养儿童的建设性行为。例如,教师良好的语气和使用积极的指导方法来鼓励预期行为,构成了几乎所有学前教育方法所倡导的教师策略的关键。”【1】为什么师生关系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原因有三:首先,认知和情感是儿童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建立安全和谐关系的过程既是教师与儿童情感交流的过程,也是儿童认知能力的保证。其次,孩子从家庭进入幼儿园,与大人的关系从亲子关系转变为师幼关系。师幼关系的好坏决定了孩子对他人和世界的基本认识。安全和谐的师幼关系能让孩子有安全感,有助于孩子形成有趣、合作、友爱的良好人格,这正是孩子社会化的过程。最后,孩子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安全感,有助于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发展,让他们积极自由地参与学习活动。[2]可见,良好的师幼关系不仅对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至关重要,而且是儿童进行有效学习的保证。一般来说,师幼关系的冷漠和恶化,预示着孩子的发展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关注师幼关系,把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作为一种策略而不仅仅是一种原则和理念,是预防和处理儿童行为问题的关键。这符合罗杰斯的教育思想和心理治疗的目的。我们可以借鉴罗杰斯关于关系构建的原则和策略来审视现有的师幼关系,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教师要注意:(1)用发展的眼光理解儿童的行为问题,把儿童的行为问题作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来处理。(2)坚信所有的孩子都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责任。(3)尊重所有孩子的选择和需求。(4)将教育的责任定位为“引导”而非“教导”。(5)能够设身处地为孩子的行为及其意义着想,给予适当的引导。(6)重视良好关系的建立,把建立良好关系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3〕

第二,使用操作性心理治疗技术

在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基础上,有必要引入一些有效且易于掌握的心理治疗技术,提高干预的针对性。接触和阻抗是格式塔治疗中重要的心理治疗技术。所谓接触,就是通过各种感官与环境互动。接触方式主要有七种:看、听、摸、说、做、笑、品。格式塔疗法认为“与环境的接触是个体成长所必需的,是个体改变自身和对世界的体验的一种手段。”一旦与环境接触,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个体会吸收、同化或排斥他所接触的东西。"[4]良好的接触是个体对身体感官的恰当运用,能使身体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健康地表达情绪,自如地运用认知能力,表现出积极的心理状态和特征,如学习、思考、好奇、探索、交谈和不同的情绪反应。如果个体在接触过程中受到抑制、限制或阻碍,接触就会遇到困难,变得支离破碎,失去内在的一致性。一些个体为了获得内在的一致性,可能会通过限制、抑制、阻断来削弱自己,让自己变得不那么敏感,从而限制自己的身体,阻断情绪的表达,抑制自己的智力。其结果是自我逐渐消失,接触能力被破坏,往往导致行为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孩子的行为问题,我们很容易发现,孩子的“行为问题”虽然怪异,但这是他们获得内在一致性的尝试。[5]比如孩子不善于交流,不得不通过离开同伴来获得自在,以克服自己在交流中的焦虑和自卑,等等。行为问题的本质是孩子通过各种方法减少接触来减少不愉快。如果任其发展,孩子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会逐渐减少,行为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如果强迫孩子接触世界,开放自己,会增加孩子的痛苦,加重孩子的行为问题。因此,通过有效的策略发展儿童的交往能力,使儿童以适应性的方式获得内在的一致性,是教育干预的重要策略。

安全感是良好接触的保证,教育干预必须营造友好接纳的氛围,让孩子有安全感。比如创造游戏环境,自然地把幼儿引入游戏,这就是一种接触策略。但在接触过程中,孩子一旦遇到困难,感到难过、担心、焦虑、恐惧或愤怒,就会保护和限制自己,把自己包裹起来,约束自己,阻断良好的自我表达,这就是接触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当孩子表现出抗拒时,教育者往往会感到更加困难,会产生抑郁和焦虑,甚至放弃努力。其实阻抗说明虽然孩子接触有问题,但也提供了很多值得关注的信息。首先,阻抗是孩子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反映了孩子的生活状态。其次,阻抗是孩子能力达到极限的信号;第三,阻抗是一种能量显示。当阻抗出现时,孩子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最后,大多数孩子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抗和自我保护,这是正常反应。【6】不难理解,儿童在接受干预过程中的阻抗现象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教师要认真分析阻抗产生的原因,及时调整干预对策,避免直接、武断、盲目地对待孩子的阻抗反应。

第三,把孩子从游戏场景引入现实生活。

有一定行为问题的孩子,沟通能力有限,对现实交往缺乏兴趣和信心,经常遇到沟通失败。比如,退缩的孩子会退缩得更厉害,有攻击性的孩子可能会诉诸武力。游戏能以象征的形式使互动变得有趣、自然,营造出戏剧般充满幻想的愉快氛围,从而吸引孩子克服或忘记恐惧。游戏还可以“教”孩子一些沟通技巧。但是,游戏也会带来一些弊端,因为它的形式是象征性的。“没有与现实世界的真正互动,孩子的个性和思维就会被局限在一个高度形式化、抽象单调的符号世界里,他们的智慧就会被剥夺现实世界的滋养,从而在无数的矛盾冲突中失去建构升华的可能。”〔7〕

我们对不合群的孩子进行了干预。我们从现实和象征两个维度来分析游戏的特点,将表演游戏、角色游戏、积木游戏分为不同的层次。性能游戏更具象征性,而积木游戏更具真实性。我们尝试用不同的情境来增加孩子之间的交流,减少孩子的退缩行为。

我们会提供故事作为象征性的中介来代替直接的指令和教学,这是符合孩子思维的特点和兴趣的。但如果只提供虚构的故事,孩子的兴趣可能停留在欣赏和娱乐的层面,无法自然有效地激发他们观察和学习的兴趣、动机和行为。所以我们在设计游戏时,先用孩子熟悉的虚构故事来引起孩子最初的兴趣,再用现实与虚构之间的游戏来引起孩子的兴趣,启发孩子的思维,以同伴和老师为中介进行游戏演示。实践证明,这样既能保持游戏的乐趣,又能避免孩子因能力有限而产生的恐惧和挫败感。同时,在孩子们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后,我们还组织孩子们开展了玩偶之家游戏。教师不再帮助孩子分配角色,而是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让孩子想办法加入到同伴的游戏中或者用积木创造一个需要分享和合作的真实游戏情境,教师要适当介入。由此,儿童逐渐从纯粹的符号世界进入现实世界,从而充分发挥不同情境的教育价值,解决儿童兴趣、学习和能力之间的矛盾。

综上所述,当儿童能力较弱时,象征性情境一般不会引发其紧张情绪,儿童可以在基于享受的游戏中初步学习,能力略有提高;然后就可以利用真实和虚构的情境,通过巧妙的示范,激发孩子的兴趣,促进孩子进一步的学习。在孩子的能力明显提高后,再把他们带入现实世界,用真实的矛盾冲突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智慧,实现真正的互动,巩固和发展他们的能力。这样做既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又避免了蒙台梭利、皮亚杰和一些学者提到的符号世界的局限性。〔8〕

第四,进行灵活的行为塑造。

孩子的行为可以通过两种策略来塑造:有标记的表扬和同伴的调解。

“有标记的表扬”是指以非常具体的方式表扬积极的行为。其特点是强化积极行为,赞美具体行为而不是一概而论,赞美逐渐符号化、具体化,旨在有效强化具体的积极行为。教师在使用有标记的表扬时,应采取选择性注意——策略性忽视的策略,即故意忽略不恰当的行为,积极注意恰当的行为。[9]这既是一种有效的强化,也是一种积极的期待,既能激发孩子的适当行为,又能防止孩子的不适当行为。更重要的是,有标记的表扬是对孩子具体行为的表扬,而不是“好孩子”、“你很棒”之类的笼统说法。所以,老师一定要及时表扬孩子的鼓励行为,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表扬,老师期望什么,应该怎么做。在当前的学前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只注重标记表扬的即时性和趣味性,而忽视了它的针对性。导致孩子只想得到红花或彩纸之类的东西,却不明白被表扬的原因,从而失去了标记表扬的初衷。

“同伴中介”的主要功能是发挥社会化同伴的示范和辅助作用。社会化的同伴可以为有一定行为问题的儿童提供观察和学习的榜样,帮助他们发展交往行为,丰富交往经验,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社会同龄人的选择很重要。根据我们的研究,符合以下标准的同伴可以被视为有效的社会同伴:(1)接受教育干预的儿童更喜欢或者至少是接受儿童。(2)温柔耐心,能与涉事儿童亲近的儿童。(3)比较喜欢照顾别人,能带动涉事儿童玩游戏的儿童。(4)这些孩子与涉事孩子的能力差异不能太大,不会导致涉事孩子的自卑和畏难情绪。我们的研究表明,这种社会化的同伴非常有助于纠正儿童的退缩行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