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规则意识,如何加强规则意识的培养?

所谓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以规则作为自己行动准则的意识。

。比如遵守校规、法律、社会公德和游戏规则的意识。

规则:规定每个人都要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普遍性)

其实现代社会充满了规则,比如交通规则,竞争规则,游戏规则,家规等等。制定规则的目的是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社会和谐稳定。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将来也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更谈不上成才。所以,家长要从生活细节入手,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让孩子意识到生活中充满了规则,从而愿意学习规则,执行规则,逐渐养成习惯。

制定一套规则

◆家长态度要坚定,规则要明确,尽量避免漏洞或片面性。比如“大人不在家时不准碰电器开关和电源插座”的规定就不合适,会给孩子留下“漏洞”:大人在家时能碰吗?正确的做法是严肃地告诉孩子,触摸电器开关和电源插座有触电的危险,任何时候都不允许触摸。

◆当规则针对某一具体物品时,最好明确该物品的功能,这样孩子会更愿意接受。先说家里的椅子。你应该告诉孩子“椅子是用来坐的,不是用来站的”,这比“不要站在椅子上”或者“站在椅子上很危险”要好得多。如果你告诉孩子“积木是用来一起玩的,不是用来扔的”,比简单地说“不要扔积木”或者“扔积木会弄坏其他东西”更符合孩子的心理,更容易被他接受。

◆对于孩子比较喜欢和不允许的游戏,家长不妨给他们提供相应的替代玩法。比如,如果孩子对摔盘子感兴趣,你可以指着一个小金属勺对他说:“摔盘子不好玩。还是扔个小勺子吧。”

◆规则的制定要给孩子留下希望。当孩子想做一件事,家长不得不拒绝时,家长要理解孩子的心情。例如,晚上,孩子们会在完成作业之前看电视。你可以试着用以下方法一步步拒绝它:

第一步:“妈妈,我想看动画片”——耐心倾听孩子的诉求。

第二步:“但是我们有约定,做完作业才能看电视”——明确表明规则。

第三步:“明天,早点写完作业再看”——给孩子留下希望。

显然,以上做法会比你直截了当地拒绝他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在制定规则时要综合考虑,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尽量避免引起他的抵触情绪。家长要知道,制定规则是为了建立“警戒线”,让孩子有秩序感,是为了保证孩子沿着安全健康的轨道成长,而不仅仅是为了树立家长的威信。

◆尽可能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尤其是与孩子密切相关的事务。一起制定规则,既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也增强了孩子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另外,规则的内容一定要明确具体,不能给孩子讨价还价的机会,更不能“乞求”他遵守规则。

具有执行规则的技能

规则制定了,关键是执行。当然,有很多家庭实施效果很好,但也有很多家庭实施效果很差,甚至完全失败。这里有一些失败的例子。下面我们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探索领悟相关技巧。

失败案例1:吃饭的时候,殷茵一边吃一边玩。她把果汁倒进饭碗里,不停地搅拌。然后她把盘子里的菜挑出来,扔在地板上。然后她看着殷茵的父母。她吃饭也很挑剔,嘴里嚼着食物,眼睛却盯着电视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