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观察与评价怎么写

一、在幼儿园各种活动(包括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如何真正体现“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师创设轻松的活动场景,让孩子自主选择,以小组形式为主开展活动。老师预设活动时,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孩子感兴趣的。我的经验是:在预设的活动中找到孩子感兴趣的内容,或者通过老师的引导找到能激发部分孩子兴趣的因素。前一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给孩子空间和时间,让孩子自主选择,根据自己的内容,以自己的方式,或者在与老师和同伴的互动中,积极开展活动;幼儿对环境变化最敏感。入春后,班级的自然一角又丰富起来。一些孩子带来了发芽的大豆。有的孩子带的是烂了的大豆。结合正在进行的探索“春天的秘密”主题,我决定鼓励幼儿分组自由选择发芽材料和条件,自由开展发芽实验。根据孩子的提议,这个活动被命名为“快乐试验田”。对种子发芽的认识是老师计划中的任务。幼儿对发芽真的很感兴趣。但是,每个孩子的观察角度和对萌芽的兴趣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对不断浇水感兴趣,有的孩子对种子发芽后的情况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满足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的好奇心和需求,让孩子的探索活动更加积极、深入、富有创造性。在后一种情况下,教师创造生动活泼的活动情景,并通过开放式问题。为此,我专门设置了一个“顾问”的职位,可以由老师担任,也可以由同伴担任。目的是通过萌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探究行为,激发幼儿对结果的期待,使教师预设的内容成为幼儿愿意探究的问题,从而在实践中提高活动质量。

二、开展幼儿体育活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选择活动时,首先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充分了解孩子目前的水平。

(2)教育目标具有导向作用,教师在制定和实施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班级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3)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内容,促进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身心发展。

(4)教师要为每个孩子充分的活动提供机会和充足的材料,保证每个孩子各方面发展的需要。

(5)教师应该是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2.幼儿园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时,如何充分利用本地区(包括农村)的各种资源?

我的班级是一个大班。在组织大班集体实践活动时,我更注重活动的参与性和目的性。大班的孩子们对活动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也有自己的创新。作为支持者,我会尊重他们的人格。大班的孩子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当春天来临时,万物复苏,孩子们对这些变化非常感兴趣,所以我们发起了这次种植活动,我们来到了种植园。让孩子把自己带来的种子放进自己的容器里,告诉孩子要学会管理这些种子,还要每天查看自己种子的生长过程。孩子们做得很认真。种下后,我让他们在自己的种植记录本上写下自己的种子。过了两三天,孩子们又来到种植园,看到他们的种子发芽了。孩子们非常高兴,立即给植物浇水。最后,我蹲在自己种的小昕薇前,画了自己的头发。通过不断的观察和记录,孩子们终于知道了种子的生长过程,感知了植物的神奇变化。在采摘期,我和孩子一起观察、感知蔬菜、水果的特性,充分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体验亲手采摘的乐趣,共同品尝自己劳动的果实,培养家长和孩子热爱劳动,感知劳动的荣耀。并培养孩子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感情。

2.最近看了一个老师的活动。整个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对孩子的态度。老师们一直在用他们美好的情感培养孩子,用亲切的语言启迪孩子的智慧,用真挚的爱培育孩子的心灵,这充分体现了大纲中“尊重孩子”的理念。在活动结束后的评论中,老师们也多次提到“尊重孩子”这一点。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经历,我也来说说“尊重孩子”。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就没有爱。”老师要尊重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感受到爱,这样才能更积极地参与活动。联想到最近我们教研组开展的教研课,两位老师还参加了“给小动物做花衣服”的制作活动。两次活动都很成功,孩子们的情绪被老师们充分调动起来。每个孩子都非常投入地给小动物“穿衣打扮”,以至于在两次活动结束时,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老师想集中精力在孩子的最后点评环节,但很多孩子太累了,不想回到老师身边...在教研活动的评价中,我们教研组讨论了“如何在活动中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下一步”。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提到过,用夸张有趣的游戏情境吸引孩子,在正常的活动中注意培养孩子的套路,提供合适的操作素材等。一位老师让我耳目一新。她认为孩子不想停止手术是因为他们的情绪和手术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这个活动是让孩子们给小动物穿上新衣服。当孩子们看到一些小动物没有衣服穿时,他们渴望给它们穿上新衣服,所以他们不想在活动结束时停止他们的“工作”,这恰恰体现了我们孩子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二期课改要求“尊重孩子”,那么我们的老师完全可以满足孩子的兴趣和需求,让他们继续经营,甚至延伸到区角活动。至于展览和评论,完全可以在孩子完成作品后,随机调整到一天的其他时间。这样的活动才能真正满足每个孩子的需求,服务于孩子的发展。老师的话促使我反思,反思自己习以为常、不容置疑的习惯,学会打破自己固有的状态,改变教师的地位,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实际教学中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在教学中,要遵循儿童的自然状态来调整预设的目标、程序和内容,尊重儿童目前的状态和水平。最重要的是真正改变教育观念。不应该把孩子当作教育和改造的对象,而应该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尊重孩子。作为幼师,我们的爱不应该是盲目的。教师只有坚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成为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处理好这些问题,对于构建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更好地开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