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波兹曼《童年的逝去》五评

《童年逝去》的作者尼尔·波兹曼生前曾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开创了媒介生态学专业,一生致力于媒介批评和后现代工业社会批评。在这里我想和你分享一些关于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逝去》的想法。欢迎阅读!

对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1的思考

波兹曼的《童年的逝去》不厚,但读起来耐人寻味。我觉得引言中的那句话很有道理:“如果你不能提出灾难的方法,那么也许你可以试着去理解灾难为什么会发生,这也是有用的。”无论是面对人类的大生存环境,还是个体的局部生存范围,在个体力量非常微薄,无力扭转局面的情况下,试图寻找问题的原因,都不失为一种“曲线救国”的方法。

作者从美国的国情出发,分析了加速童年消失的各种原因。虽然中美两国国情有很多不同,但在这个问题上两国还是有一些“共同的问题”,比如“能一览无余的媒体”。书中提到印刷术的发明诱发了西方童年概念的产生,但今天的电子媒体正在逐渐瓦解这一诞生仅几百年的成果。它毫无保留地向孩子们展示了成人世界的秘密。如果没有“秘密”,童年就会逐渐消失。

最近媒体报道的“儿童邪教片”足以证明,除了电视,互联网已经牢牢掌握了儿童的身心。它以更多样、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孩子们公开了成人世界的“秘密”。这类“儿童邪教片”以艾尔莎公主、蜘蛛侠、小猪派奇等儿童熟知的动画角色为主角,制作一系列暴力、恐怖、软色情、吃脏东西等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动画或真人短片。,并以“亲子、早教、母婴”等无污染标签在国内各大网站公开传播。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处理,但不难看出,网络对孩子身心的伤害真的是未雨绸缪,尤其是“光明正大”这个牌子,在欢快轻松的音乐中诱导尚未形成辨别力的孩子去了解成人世界不堪入目的一面。这是最卑劣最赤裸裸的毒!谁能想到,两三岁的孩子看到受伤同伴的痛苦,去模仿邪教片里的“艾尔莎公主”,是多么令人不寒而栗的事情?正如报道中一位母亲所说,她曾经看到自己的孩子模仿邪教片里的主角,拖着小伙伴的生殖器。为此,母亲充满了怨恨。她怨恨邪教片对孩子身心的毒害,也怨恨自己的疏忽,没有及时检测孩子看的视频是否有害。

波兹曼指出,“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不强调成人和儿童区别的社会。当成人世界以一切可以想象的方式向儿童敞开大门时,他们将不可避免地追随成人的犯罪活动。”“儿童邪教片”事件充分证明了这句话的真实性。电子媒体宣传的背后是利益驱动。为了增加点击量,为了推销产品,为了获得观看利益等。、自由竞争和利润最大化,一些人只是为了服从眼前的利润而一再降低道德底线的尺度。

如果说网络上这种“有毒信息”引发的犯罪活动是看得见的,那么它对孩子的精神毒害是看不见的,也是无法估量的。谁能说得清灌输给孩子的观念和引导行为什么时候会完全消失,或者以某种形式再次出现?

我们无法改变媒体发展的趋势和进程,但我们只能保护好自己的小世界,正如波兹曼所说,“有学校的地方,童年的概念才能迅速发展”。既然学校没有消亡,真正的“孩子”就会一直存在于校园里。在教育的最后一片净土,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呼吁家长和社会,引导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如何在虚与实中,明明白白,偷偷摸摸地辨别真假。让孩子成为“孩子”,让“秘密”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形式被揭示。

对尼尔·波兹曼《童年的逝去》的思考

什么是孩子?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只是有一个大概的想法。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儿童的范围是指0至18岁,而在医学上是指0至14岁。不同的类别对孩子的范围有不同的定义。然而,这些数字不能帮助我们表达童年的概念。在这本书里,作者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划出了一个更容易理解的儿童和成人的界限。

作者用三个特征区分童年和成年:1,是否身体发育完全。2.身体是否能完全服从理性思维的支配。3,对于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你是否有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第一点很好理解,第二点主要是指一个人是否有战胜人性的能力。至于什么是人性?我是这样理解的:人性是人作为动物的属性。虽然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动物,但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只是很普通的一种动物。吸收和排泄,人类和其他动物都需要这样生存,这是动物的天性。性欲在人类和其他动物中都存在,是我们繁衍后代的手段。但人类在这方面比其他动物更特殊的地方在于,他们将这种手段升华为生活的兴趣,将性欲衍生为权利欲、占有欲等一系列欲望(_朋友称之为原始欲望)。我觉得人类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的社会属性(凡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能用语言交流的东西,都可以归为社会属性)。但人性去掉了人类的社会属性,所以和其他动物的本性是一样的。第三点,我们个人都知道。因为我们小时候没有阅读和分析的能力,所以我们需要学校这样的机构来培养我们这方面的能力,让我们更快的成年。

作者这本书的重点是分析当代社会如何通过混淆这三个概念来消除儿童与成人的界限。

罪魁祸首仍然是电视。首先,电视24小时播放内容,这就需要不断寻找话题。高度的时效性和娱乐性使得电视不可能在同一个话题上停留太久。于是,很多孩子不该知道的事情就公开了。性话题、暴力、犯罪、政治阴谋等接触后会让孩子不知所措的“成人秘密”被大量灌输给当代孩子。这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儿童与成人的生理界限。再者,电视作为“图像革命”和“电子革命”的完美结合,使得儿童和成人习惯于不加思考地获取信息。电视鼓励感性思维,而不是理性思维。失去理性光环后,成人的思维和儿童的思维有什么区别?电视面前人人平等,大人小孩都习惯在电视前笑。

举个很现实的例子,我妈的同事有个儿子,才上初中,就知道在大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成熟。他看到成年人不会像以前的孩子那样害羞,而是在谈论他们如何知道如何与朋友打交道,如何利用身边的人来实现自己。他说:“朋友是你身边最好的资源。只有你时不时给他们好处,他们才会感激你。对他们以后走出去走向社会会更有利。”听到这里,我简直不寒而栗。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学会用这样功利的眼光看待朋友,他的世界观从小就已经严重扭曲。很难想象他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他的家庭环境我略知一二:衣食无忧,上贵族学校,父母没时间陪他,天天看电视。他的父母很有“眼光”,认为动画片太幼稚。他们只是简单地给他看时事政治之类的成人内容,让他提前“认识”这个世界,他就很好地“认识”了!

这些早熟的“伪成年人”可能真的知道自己的言行。但经历过青春洗礼的人会明白,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的眼睛,永远是美好的,是难忘的。但这些新一代的“伪成年人”似乎已经失去了怀念童年的机会。这是社会发展的代价,一些经济学无法解释的沉重代价...

对尼尔·波兹曼《童年的逝去3》的思考

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孩子的天真、可塑性、好奇心逐渐退化,进而扭曲成伪大人的劣根性嘴脸,是可悲的,也是尴尬的,更是特别可悲。

最近看了尼尔·波兹曼的书《童年的逝去》。对于家里有人当老师的我来说,这本书确实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这本书讲述了“童年”的历史,包括它产生、发展、逐渐消失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是随着人类交流方式的改变而完成的。信息和媒介总是伴随着“童年”的开始和结束,文字、印刷和电视都在“童年”的改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我收获的是,我的童年是人为的,不是自然的。这里,正如本书最后一章提到的,童年作为一种社会结构的观念在中世纪是不存在的。它只产生于16世纪,现在正一天天消失。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我们可以知道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孩子已经改变了他们的外貌。他们的生活环境变了,思维也在慢慢改变。他们不再在业余时间玩扔石头、捉迷藏之类的游戏,更多的是拿起手机玩好玩的、斗地主的;找资料时不再拿起手中的真书浏览,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电子软件。我们经常可以在新闻中看到“小学生化妆比赛”、“小学生偶像崇拜营”和其他关于孩子的“日常”活动。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所谓的童年逐渐消失呢?

在这本书里,尼尔·波兹曼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和麦克卢汉理论的深刻见解和常识,有力地阐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原创话题:即?在各种媒体(尤其是电视)的暴力冲击下,儿童和成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转化为娱乐,导致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他们的童年正在提前消失。

正如尼尔·波兹曼试图揭示的那样,童年是环境的结果。在这种环境下,一些由成人专门控制的特定形式的信息,以儿童心理能够吸收的方式,分阶段提供给儿童。从最初的中世纪开始,就没有儿童生长发育的概念,直到15世纪中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这种状况。传播技术的变化无一例外的产生了三个结果:他们变了吗?人们的兴趣结构,符号的类型,以及社区的性质。于是,教育开始发展,学校开始建立。人们开始意识到识字的重要性,把孩子当成一种投资,甚至是炫耀的成本。此时,童年在这里达到了顶峰,儿童与成人有了本质的区别。

对尼尔·波兹曼《童年的逝去4》的思考

《童年的流逝》是世界媒体文化的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写的,他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教书。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为童年的消失提供一种解释这种现象及其发生的理论。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主要阐述了“童年”概念的由来;具体来说,童年一开始是不需要存在的,后来发展成为必然的存在。它们各自的传播条件是什么?第二部分,作者将我们置于现代时空,试图揭示从古腾堡的印刷世界到塞缪尔?SamuelMorse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得童年作为一种社会结构不可持续,实际上也毫无意义。

这本书非常受欢迎,作者在书中回顾了童年的历史、发展和命运,并最终揭示了童年正在消失的事实。不是童年的肉体消失,而是概念的消失。

书中引用了许多例子来说明印刷、书籍和电视对童年的影响和作用。电视是导致童年消失的主要因素之一。电视是人发明的,其影响力是当初没有预料到的。电视使孩子变得成熟,成人变得天真。现在,这种现象似乎更加明显。

但书中所展现的时代媒体对儿童的局限和影响,对后现代文化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呼吁在喧嚣的消费时代“拯救儿童”。

在大众文化的大规模复制链中,儿童被忽视了。大众文化是拒绝启蒙、消解启蒙、反对启蒙的文化。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来让童年不消失呢?

慢慢找答案!

对尼尔·波兹曼《童年的逝去》的思考

除了人为“催熟”孩子,天真的童年也在提前逐渐消失。我做了十几年老师,深感孩子越来越难教,越来越早熟,越来越冷漠,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老师在孩子眼里越来越没有权威...造成这种混乱局面的原因是什么?翻到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和评论家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一书,我找到了关键答案——通畅的媒体。

在《童年的逝去》中,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和语义学的深刻见解,令人信服地阐述了一个令人震惊而又富有创造性的话题:在电视等媒体的激烈冲击下,儿童与成人的界限日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变成了娱乐,导致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童年提前消失。“孩子好奇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将要知道什么,成年人权威主要是因为他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如今,电视和电脑日益繁荣,尤其是电脑,已经成为孩子们的“玩具”和主要的信息来源。电子媒体迅速而肆无忌惮地将成人世界的内容展现在孩子面前,大量关于“怪力神障碍”的信息冲击着孩子的心智,导致孩子的好奇心逐渐消失。大人的权威和气场也失去了大半个眼神,孩子的好奇被玩世不恭取代再变成冷漠。"

现在的孩子缺少玩伴,学业太重。父母对成功的渴望让孩子承受了太大的压力。在罗大佑童年的歌词里,“池塘边的榕树下知了在夏天啼叫,操场边的秋千上只停着蝴蝶……”的童趣正在逃跑。捉迷藏等儿童游戏已经成为濒危物种。谁能看到九岁以上的孩子玩石头、滚铁环之类的?儿童的主要娱乐是看电视和玩电脑,战争、婚姻、魔幻题材的电视剧充斥电视屏幕,不利于儿童童年的健康成长;电脑里到处都是暴力游戏,八卦新闻,各种丰胸广告,暗淡了童年天真无邪的天空。

童年正在早早消逝,成年人应该停止在孩子身上“消费”,而是要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挽救孩子的童年?净化媒体信息,设立儿童观看区,减轻儿童学业压力...努力保护孩子们充满好奇、幻想、纯洁和浪漫的童年净土。

尼尔·波兹曼关于童年时代的思想:五篇相关文章;

★ 5篇关于童年逝去的随笔。

★最新童年消失5篇读书心得随笔

★阅读体验“娱乐至死”

★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好书

★能启发思想的励志书籍推荐

★家长必读的教育书籍推荐。

★阅读体验“娱乐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