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性格在你玩过的游戏中暴露无遗。

我有一个室友A,非常喜欢打游戏。

除了热衷于玩LOL,平时也玩其他小游戏。

所以感染了隔壁床的室友b(中毒不浅!),对面床上的室友C(轻度中毒),对面床上的我(体验者)。

这应该是每个电脑系统都自带的一个叫蜘蛛接龙的游戏。

那天看到舍友在玩这个游戏,我想起我第一次玩是刚买电脑的时候。

家里没有WiFi,无聊的时候只能玩这个没有网络连接的蜘蛛卡。

以至于现在看到舍友A每天在宿舍玩这个游戏的时候都露出不屑,舍友ABC和他们一起做出的讨论和激动的声音都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我就想,这游戏这么简单无聊,有什么好玩的?

没有必要对这场讨论如此惊讶和激动。

有什么好笑的?他们两个天天围着A的电脑看。

就是在这种氛围和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加入了他们的围观,开始了我的第一场比赛。

当时的心理活动大概是:谁没玩过?这么简单→玩起来这么无聊→有必要讨论的这么刺激吗→我为什么不玩个游戏?好久没玩了。(打他的脸)

那天之后,我后知后觉的发现,一个很普通的游戏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也是他们忽略了的一部分。

1.你可以用旁观者的理性帮助当权者,但千万不要试图用自以为是的理性看不起当权者的感性和迷茫。

在看室友B打游戏的时候,我和C“当助手打”。打辅助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太简单了。

只要你的眼睛够锐利,这是小菜一碟。

最恶心的是,打辅助的行为和你一边赌博一边告诉别人该做什么的方式很像。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室友B无数次按下撤销键,甚至偷看下一张牌,如果没用就放回去。

我当时想的是,你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不是相当于作弊吗?

但我没有说出来,因为我要尊重别人的做法。

在室友B反复按下撤销键后,我终于忍不住问了。室友B回答:“A教我的,她说游戏就是这么玩的。”

尽管如此,我还是默默的对自己说:以后玩的时候不要这么快按退出。

你可以一路走下去,看看结果是什么,就算失败了,你还可以“骗”,到时候再“骗”也不迟。

几经周折,室友B终于赢了(界面上会显示烟火,表示游戏胜利),然后他就离开座位,让我这个体验者来试试。

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人在身边,我只是按照自己预想的步骤一直走,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

时不时有室友B过来看一眼。他看到我开局不顺,就忍不住过来看了一眼,然后就当起了“打辅助”。

在我耳边低语:“你把8挪到9,空间就大了。把这个移到这里,把那个移到那里……”

当时只是觉得没有那么多注意力来分散自己。围观群众真的不认识当局者迷。就在几秒钟前,他们还说室友B看不到牌,下一秒,他立马扇了自己一巴掌。

后来,

打扑克,再加上最近的一件事,似乎延伸了我的一些想法。

“你没经历过,你不懂。”

这是最近一个朋友对我说的。

起初,我对这句话非常不屑,因为在我固有的贫乏的理解力里,有些东西不是仅凭经验就能获得的。

另一种习得叫做间接习得,或许阅读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朋友说的那句话之所以不断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大概是因为这句话对我没有伤害,但却极具侮辱性。

于是乎,我决定站在朋友当时的立场和角度,站在她说这句话时的感受来思考一下。

果然,我找到了说服自己的理由。

这就好比如果有人试图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来安慰你,对方却无法感知这句话的魅力,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毕竟每个人的经历都大不相同,更不用说感同身受。

有时候,即使我们能从书本上学到更多别人的经验,也没有我们自己的经验重要。

也许这就是我们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因。

* * *唱功感强,经验丰富的人,不一定能理解当局的粉丝。

也许即使有一天你会成为统治者,你也不会感受到前任统治者的迷恋,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你会着迷。

所以当你是旁观者的时候,不要试图鄙视甚至嘲讽当局者迷。也许下一秒,你就会被打脸。

2.“不要害怕犯错误。犯错不是问题,是怕犯错。”

一开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重温了一下游戏。

反正我是‘资深’玩家玩过的,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尽量不要按退出键,不要偷看下一张牌是什么,尽量避免重发!

当然,结果肯定不会那么顺利。

当我自己实践的时候,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因为我一开始给自己定的目标太理想化了,

因为害怕自己开的卡不是自己想要的,甚至开了另一张卡后发现没有出路。

因为害怕犯错,小心翼翼避免犯错的心理导致害怕犯错。

所以一开始让我进步很慢,时不时停下来,在脑子里补上。

走这一步会有什么后果,如果走这一步,下一步该怎么做?...

就这样,我要在脑子里排练好几遍,才敢开始。在我确定有退路或者想不出退路之前,我不想用鼠标。我愿意用鼠标移动那些走一步后很可能弹出游戏结束画面的牌。

事后我发现,玩游戏和我们的生活很接近,很相似。

因为害怕犯错,我干脆不给自己任何犯错的机会,因为这样会避免错误带来的一切可能,我觉得我给自己找了一个借口——“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方法。”

圆桌派的一个节目指出了人们害怕犯错的原因——因为年轻人尝试犯错是要付出代价的,社会对人的容错率是有限的。

以至于我们走的每一步都要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

但其实我开的每一张牌,动的每一张牌,都是在为自己积累积分,哪怕翻错牌,哪怕最后别无选择。

我移动的每张牌都算在我的分数里。

人生的错误也是如此。你犯的每一个错误都不会被计算在内,而是被积累起来,以避免以后犯同样的甚至更大的错误。

从薛教授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害怕犯错本身不是成本,而是错过了犯错的机会。(改编自《痛苦本身不是代价,错过的机会才是代价》)

3.游戏如人生,人生如游戏。也许你玩过的那些游戏就是你人生的缩影。

玩蜘蛛牌的时候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

因为上面第二点,害怕试错,固执不撞南墙的心理,我室友A(游戏玩家)终于受不了了。

挪过去,毫无顾忌地大声说:“你这么固执,非要一路走到黑,一点都不会变通!”这就是玩法。”(说话时,按“撤回”并按提示发牌)

当时我有一种被裸体侮辱的感觉。

不是因为玩游戏玩的不好,而是因为“固执”这个尖锐刺耳的词

我的第一反应是:你太片面了。就看我打一局,判断我是什么样的人。这样妄下结论真的合适吗?

我的第二反应是,我的固执确实是真的。

我无意回头,但我坦然承认自己的固执,因为我比任何人都清楚。

即使我仍然认为室友A看事情的方式是片面的,不合理的,但似乎片面并不能成为我反驳室友的理由。

我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

或许,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不一定要玩游戏。

而是做任何事情都会面临被分析解读的可能。

现实中很多情况下我也是这样,

我害怕犯错,

固执的也是我。

从小尝试打扑克,也是挑战自己怕犯错的小尝试。

也许你在玩王者或者其他游戏,但是你也在不断的向别人输出你的人格魅力或者缺陷,你的队友可能也在不断的分析你的人格特征。

重要的不是被分析解读,而是被分析解读后坦然面对别人的评价,扬长避短,接纳自己。

*写在最后

这是一条我想写很久,但又不想开始的推文。最后也就渐渐淡忘了。

今天我终于愿意去做了,因为我最近经常在想,还有那句“你没经历过,你不懂”,每次想起来都觉得好像是昨天才发生的。

我觉得记录下来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所以才有了《罗里》这篇漫无边际的随笔。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