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宝宝的节奏感
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儿童音乐教育是促进其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德国当代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创作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所以,要想提高孩子的音乐素质,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尤为重要。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就是要让孩子在音乐艺术中体验和感受节奏的情感,感受节奏之美,准确地再现节奏。但是,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节奏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儿童的节奏感差是因为他们的年龄特点,大脑和身体运动的节奏不能相互协调。所以老师要通过一些简单有趣的方法一步步培养孩子。一、激发孩子对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一项活动没有兴趣,我们很难让他们掌握这种能力。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孩子对节奏的兴趣。具体有几种方法:1。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节奏,从而激发孩子对节奏的兴趣。节奏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生活中。因此,让孩子从现实生活中感知、理解并对节奏产生兴趣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比如孩子喜欢的动物的声音,比如鸡、公鸡、小猫等。大自然的声音:雨声、吹风声、流水声等。车辆的声音:火车“呜-呜-呜”的声音,汽车“呜-呜”的声音等等。这些声音是非常生动的节奏。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很容易就能找到这些声音。在有趣的前提下,孩子对模仿这些节奏产生了兴趣,通过说话、拍手、使用乐器来表达。虽然孩子本身不懂“节奏”,但已经能够在模仿中感受和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游戏化手段和方法培养孩子的节奏感。事实证明,幼儿时期的孩子对游戏最感兴趣,所以把孩子的节奏融入到游戏中,势必会激发孩子的兴趣,效果自然会更好。即使是普通的节奏谱,也可以用有趣的情节和动作来表达,更好地吸引孩子的兴趣。比如前十六和后八的节奏(××××××××××××××的节奏)如果我们注意了,那么我们就会把节奏课变成有趣的游戏课,孩子的兴趣就会很大。3.培养节奏感,要有音乐性,不能只是让孩子机械地打着节拍,而是要引导孩子去感受节奏之美。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三拍弱律,可以让孩子充分感受三拍的起伏,让他们获得审美体验。二、在孩子对节奏产生浓厚兴趣后,教师可以结合以下方法培养孩子的节奏感:1、节奏练习与诗歌朗诵相结合,通过运用游戏探索语言节奏的规律,让孩子掌握一定的节奏模式。比如我们可以用儿歌来掌握节奏,比如歌曲《拍手为快乐》:如果你觉得|快乐|拍手(×?× ×?× × ×)。2.感受音乐,通过肢体动作学习节奏。肢体动作是感受音乐节奏感的生理基础,对培养孩子的节奏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拍手、拍腿、叉腰、蹬、摇、敲、走、跑、跳,都是孩子喜欢的,也容易掌握的动作。因此,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孩子可以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节奏。这种表演自由灵活,老师只需要引导就可以了。比如小马奔跑、乌龟爬行、刮风下雨、开火车、坐飞机、骑自行车、划船等。都可以由孩子用手、脚、身体来表达。比如学习《柴璐之花的根》中的×× O|×××O的节奏,可以让孩子用手去学习节奏,同时也可以开动脑筋,想出拍肩、拍腿、踩脚、摆臂等各种动作。有规律有节奏的肢体动作,可以极大地促进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3.利用生动的节奏图学习节奏。对于孩子来说,简单的节奏图(×××××)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所以空洞乏味,孩子不容易理解,也没有学习的兴趣。用生动的图形来表现节奏,不仅能引起孩子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还能使他们容易理解,更好地学习节奏。如果一个苹果代表一拍,半个苹果代表半拍,孩子可以记住一次,永远不会忘记。比如节奏音乐《大雨小雨》中,用大雨滴代表强的部分,用小雨滴代表弱的部分。这种形象地图可以帮助孩子快速掌握强弱不同的节奏,并通过肢体动作或乐器表达出来。另一个例子是:在节奏音乐中小鞋匠、锯和锤子被用来代表不同的音乐属性,而锯或锤子被用来代表一拍,半锯或锤子被用来代表半拍。孩子们不仅可以清楚地了解音乐的本质,还可以根据地图集的提示选择合适的乐器进行演奏。可见,地图集能够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做不同节奏的小游戏。游戏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活动。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生动活泼的活动让孩子学习节奏。比如在节奏音乐《小铁匠》中,老师可以用地图的形式帮助孩子理解和掌握节奏,也可以用游戏的形式帮助孩子学习节奏,有锯木头的抖音o,钉钉子的调色o。这样,在这些游戏活动的帮助下,孩子对活动感兴趣,注意力集中,孩子会在玩耍的过程中主动动脑,从而在老师有意识的指导下捕捉节奏,掌握节奏。5.区分旋律和乐句的节奏类型。比如听音乐找节奏,可以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增强记忆力,发展孩子的有意注意。在区分节奏模式时,要注意节奏模式的明显对比。6、打击乐器的使用,利用乐器训练孩子的节奏,乐器的直观表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孩子好动,手脚总是闲着。结合这一特点,经常请他们演奏乐器,既能加深孩子对节奏的把握,又能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可谓一举两得。为此,我们在音乐角为孩子们提供各种打击乐器,让孩子们练习使用。起初,让孩子敲打和玩耍,旨在让他们知道不同的乐器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然后,引导孩子知道乐器不同的敲打方法可以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比如用鼓铣锤敲打中心、侧面、边缘,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在孩子对乐器产生兴趣后,我们会鼓励和引导他们用乐器敲打自己熟悉的歌曲节奏,他们也可以自由地创造节奏。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三拍弱律,可以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三拍的起伏,从而获得审美体验。通过对小型乐器的操作和应用,了解每种乐器不同的敲击方式所产生的声学效果。既培养了节奏感,又提高了孩子的音乐素质和能力。7.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音乐节奏的培养。各科教学密切相关,相互渗透。节奏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表达和记忆节奏。比如节奏和艺术的结合,可以通过画苹果来帮助孩子理解节奏。四分之一是一个苹果,八分之一是半个苹果。儿童对每个节拍的持续时间有更好的理解。节奏教学和语言也可以有效结合,有节奏的背诵不仅可以巩固节奏还有助于记忆内容。比如在语言活动中,在教歌曲的时候,我们不仅要示范有节奏地背诵歌词来引起孩子的兴趣,还要让孩子学会有节奏地背诵歌曲。有了节奏的加入,孩子会读得很流利,加强内容记忆,学习起来得心应手。所以,只有把枯燥的节奏练习辐射到其他学科,才能获得广泛的节奏感。老师可以在早上或中午锻炼时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节奏感。比如做练习前会有一段准备时间,主要是踩,老师会用“12 1 12 1”的口令指挥,这看似熟悉简单的口令,也是一种节奏,孩子会不自觉地学会这种节奏;当老师需要集中注意力在活动自如的孩子身上时,老师经常用手鼓或拍手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经常用×××的节拍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