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们的写作课》—一起读书
每天挤出半小时读书时间难不难?想想似乎不难,但是为什么总感觉没时间看书呢?书柜里的书,慢慢积满了灰尘也没开封,买的时候非常积极,看的时候却迟迟未开始,寄希望未来的某一天。
看到《拖延心理学》里提到,可以找监督(一起打卡)、固定时间、投入成本等。因为下个月要开一场读书会,最近的读书量不能少,所以我开始了每天至少半小时打卡活动。(如果有一起打卡的小伙伴,可以私聊我)
打卡第一天
背景知识
作者因为热爱文学,从体制内出来,经历过外企,寻寻觅觅找寻心中的梦想,最后成为了自由职业者,文学评论家。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自由职业者,在前期也曾到处碰壁,但是得利于现在的网络环境,她开始在朋友圈发文学短评文,之后转战到豆瓣阅读写长评,谈写作技巧,最后开始出书。作者的观点是,好文笔不仅要写,更要读;不仅要读,更要会读。会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会选,要选大师们的著作,一方面会看,要能看懂大师们的写作技巧。而作者就是在帮我们做这两件事。
(感悟:现在自媒体时代,似乎人人都可以发声,这样的环境给了我们很多机会,哔哩哔哩一些up主,一些头部主播,一些网络作家,百花齐放。而作为我呢,芸芸众生中的一个,要脱颖而出,能做的就是深耕专业,积极分享,可以做一个专业的服务者,也可以做生活的分享者。)
你看得懂大师之作吗?
我们小学课文经常会选用鲁迅的《秋夜》作为阅读理解的题目。其中这样一段话最熟悉不过了。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网络上的段子怎么仿写的:你家床上有两个枕头,一个是你的,另一个也是你的。表现了有多么悲凉…搞笑中似乎也切合意境。
这篇文章被大家熟知后,以至于很多人看到两颗枣树,就会摇头晃脑的念“一颗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可是我们真的理解为什么这句话好在哪里?
有些阅读理解的答案会这样写:
这是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似乎说到了点什么,又似乎什么都没说。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懂文学的人来帮我们理理这个思路。
以下是台湾小说奇才张大春的说法(实在是太精彩了),我忍不住摘抄过来。
不明觉厉,看完以后才知道原来大师的每一句话真的别有用心。
(感悟:语文课本中,不乏一些名家大师之作,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仅仅会背诵,却无法体会其中的奥秘。以前读书的时候,经常被要求背诵好段落、好句子,写作文的时候直接用就行了。有时只是华丽词藻的堆砌,而真正的大师的技巧文字的巧妙,才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