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小班幼儿绘画活动

一、利用平时的观察和动手操作,逐步培养孩子对绘画的热情

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太小,对绘画没有明确的概念,所以我在不清楚的情况下,重点指导幼儿。当初我特意组织小朋友在幼儿园看大型图片,带领他们在中大班的走廊里观看小朋友的作品,现场观看小朋友画画的场景。我经常为孩子们画画。当孩子们在白纸上看到美丽的图画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兴趣。多次组织这样的活动后,孩子对绘画的兴趣产生了,愿意尝试操作。

第二,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注意与孩子实际年龄的契合。

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年龄小,接触的东西有限。他们不能理解很多东西,不能很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通常,当他们遇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熟悉事物时,他们会有更多的热情。把这些东西融入美术课,可以有效调动孩子画画的积极性。因此,在开展小班美术活动时,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幼儿实际年龄的契合。比如,孩子对自己每天接触的小动物更感兴趣,所以在选择主题时,可以设置蝌蚪找妈妈、小鸭子游泳等。,让孩子把看到的和自己的想象结合起来,完成自己的绘画。此外,还可以设置与孩子有关的人或事,如我的妈妈、棉花糖、小球等。,可以作为绘画的题材。还要注意的是,教材也要有一定的游戏性。可以说,单纯的绘画并不能完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相对来说,他们会更愿意玩游戏。所以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绘画和游戏的融合。

第三,创造合适的艺术环境和材料。

营造参与式的艺术素材环境和可操作性。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往往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往往与教育环境提供的有利机会和条件有关。当老师给孩子提供丰富有趣的素材时,孩子就会被素材所吸引,自然会主动去操作素材,参与教育活动。小班孩子小肌肉发育不完善,动手能力差。所以,老师只能给孩子提供丰富有趣的能让画面产生好效果的素材,让孩子不仅对美术活动感兴趣,还能轻松成功,让画面产生好效果。

第四,让孩子在游戏中进行美术活动。

孩子从小就喜欢玩,所以游戏的设置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合适的游戏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对绘画产生更多的兴趣和热情。

1,以游戏的口吻引出问题,激发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小班孩子好动,模仿性强,行为受情绪支配。所以在活动中,我首先从激发孩子的兴趣入手,赋予他们适当的角色,即利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引导话题,从而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在折纸贴纸《汽车》的开头,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一下子吸引了每一个孩子,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利用小班幼儿强烈的好奇心,设计生动有趣的开场白,一下子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2.通过做和玩来发展孩子的艺术技能。

即使是刚进幼儿园的孩子,年龄也小一些,但应该还是有基本的艺术操作技能,比如剪纸、橡皮泥捏等。但是这些技能是可以通过平时的玩和做来培养的,不需要专门的学习接触。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在课堂上设计适当的游戏环节。比如在剪纸“美丽的小花”活动中,让孩子把小纸条变成小花,然后把小花放在一起玩,让他们在捡小花的游戏中巩固对红黄绿的认识。在这些有趣的游戏中,孩子们不仅愉快地掌握了剪、贴、捏、画、撕的基本技能,还对美术活动产生了兴趣。

3.教师在引导时要注意语言的游戏性。

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动作思维,在美术活动中不能像中大班幼儿那样先思考再画画,走到哪里就画到哪里,有时甚至画几笔就不想动手。这时候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来提示、引导或鼓励孩子。

第五,通过将儿歌融入美术课,激发孩子的绘画热情。

生动的童谣能激发孩子的情感。儿童文学符合儿童特定思维形象的特点,能给儿童以美的享受。运用形象、生动、有吸引力、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使教学生动有趣,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如画的草莓,我用短小生动的儿歌来吸引幼儿,“瓜子脸,长发,加个把儿,长得麻木。”用童谣概括草莓的基本特征,在孩子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第六,在绘画的过程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画画的过程是一个以孩子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情况对绘画能力强或弱的孩子进行引导,充分尊重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诚接受每个孩子的作品,对孩子的一点点进步和亮点给予表扬和鼓励。比如孩子在画画的时候把头发涂成红色,不是批评,而是表扬他的创造精神。小班的孩子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