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好的心理游戏?
群体心理游戏
校园心理游戏
让“心理游戏”形成一种“主观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体。要让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新颖而丰富的“校园文化”,就要充分让学生生活在这个文化世界里。在实践中,许多学校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活动。下面是几个解决小学生自私的心理游戏。
心理教育活动课
心理教育活动课是以学生为中心,由班主任组织,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生动、活泼、互动、联动的活动。活动课可在班会、团队活动、科技文体活动、周会、晨会中开展,有条件的可纳入校本课程建设。根据需要,可以布置在室内室外,学校内外。活动课体现了主体性、实践性、系统性、组织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通过游戏、讨论、分析、观察、演讲、表演、小品、训练和测试,旨在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活动课有明确的目标,精心的准备,明确的内容,具体的步骤,适当的技巧。心理活动计划的设计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班级、发展趋势和预防要求慎重处理。
心语沙龙
心语沙龙类似于几个心理活动课。与之相比,参与人数较少,一般在8 ~ 12左右。活动形式较为简单、轻松、灵活,活动时间一般在课后、晚上或周末进行。场地的选择也很自由,包括在老师和学生家里。活动的主题也更加集中,参与者也更加具体,比如班主任或者班级,团队干部,单亲家庭的学生,贫困学生,或者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为了一个目标组织一次沙龙活动。交心沙龙更注重心灵交流和情感体验,更注重加深理解和寻求共识。心语沙龙人数少,可以增加对同学的了解,更好的保护同学。真的是一物两用!
心理教育小报
心理教育小报可以是小学生办的“手抄报”,班级里可以有一份或多份,也可以在班级墙报、黑板报开辟专栏。《心理教育小报》由学生自编自办,旨在让学生交流内心世界,介绍心理健康知识,讨论学生心理问题。班级心理教育小报可以“走出”班级,与其他班级进行交流,并与学校广播和小电视台相结合,丰富校园媒体和校园文化内容。作为一份心理小报,双胞胎还可以借助艺术表现和欣赏的功能,开办心理画报和心理漫画,提高心理教育效果。心理教育小报可以反映一些贫困学生或者单亲家庭学生的生活,但是要匿名写,尊重被写的学生。
心育鹰行动
雏鹰行动是少先队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在此基础上,雏鹰行动重点在小学生中开展道德实践、社会实践、献爱心送温暖等活动,让学生在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
心理剧
心理剧包括心理儿童剧、心理小品、心理故事会、心理训练练习等。心理剧的素材来自学生。心理剧的写、编、演、看、评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扮演支持、帮助、辅导、组织的角色。同时,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参加活动,或者让老师扮演学生的角色。这种深受学生喜爱的表演,更具有娱乐性的“教学”功能。心理剧可以反映生活中的事情,看同学们是怎么解决的,选对方式,表演出来。
《心灵日记》
结合小学生写日记和周日记,鼓励学生写“心日记”(周日记)。“交心日记”有学生的心理宣泄和排解,也有心理认知和感悟;它是能反映学生内心世界的“镜子”,是能展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窗口”,是学生健康进步的“阶梯”。通过浏览学生的“心灵日记”(在学生愿意自愿提供的前提下),班主任可以连接学生的“脉搏”,开展对话,交流思想感情。
“心里话”
“推心置腹的话”就是班主任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冲击。班主任的“肺腑之言”可以出现在学生作业本修改的评论里;可以在"学生质量报告"中出现操行意见;可以出现在“家校联系卡”中;也可以是老师专门设置的“心里话”卡片(老师做的卡片更好)。“推心置腹的话”要抓住时机,比如学生表扬奖励的时候,困难受挫的时候,难过的时候,学生出生的时候,毕业上学的时候等等。要选择合适的温度,把握好温度;击中要害,引起震动。“发自内心的话”要强调情感和文学形式,可以是诗词、名言、字画。它可以是一个小工艺品。总之,它能以“美”和“爱”激活学生,使他们在内心深处大放异彩,成为学生渴望获得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