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十八般兵器长啥样?

古代的十八般兵器长啥样

长兵器

长兵器直到从远古时代到清末都相当活跃,在战场上,没有什么比如林的枪刺更能使敌人束手无策。中国古代的长兵器,除了枪、矛外,还有戟、叉、镋、钯、棍等等。

枪、矛:

现代认为枪矛一体,但在古代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其中矛有刃,且矛尖较长,能刺也能砍,没有带缨,矛杆也往往是硬杆。而枪是在矛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一般仅用于刺,后部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红缨。

在长枪的基础上,增加不同形状的小枝,就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特型兵器。

叉:

叉在古代多为猎户所用,末端分两股或者三股。

戟:

戟在南北朝以前是一种流行兵器,有长柄单戟和短柄双戟两类。长柄单戟又分两种:在末端置有左右两个月牙的,叫“方天戟”;仅有一侧有月牙的,叫“青龙戟”。

镋:

镋属于形制如叉,末端正中有尖头,称为正锋,长约0.5米。正锋靠后处横一月牙,月牙朝外,月牙上嵌着一排利刃。镋长度可达2.5米,又重又大,只有身高力大者才能使用。

到了明代,镗这种兵器被戚继光平定倭寇时复兴,在鸳鸯阵中和狼筅一起,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格挡和刺击作用。

钯:

钯也是从农具演变而来的兵器,其末端装齿,齿锋利如钉。钯全长2.4米左右,重2.5公斤,可拍击,亦可防御,在明代抗倭战争中曾为军中利器(与使镗者合称镗钯手)。

棍棒、长斧和其他特种长兵器:

清代典籍中记载的长兵还有棍棒、长斧、镖(类似于标枪)和梨花枪等与火器结合起来的兵器。梨花枪和火镰枪都是带有一定锋刃的灼烧性火器,实战效果除了纵火外差强人意。

常言道,大刀看刃,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刀是战场上最常见的武器之一,种类多样,有长有短,有粗犷的急就章,也有纹饰精美的艺术品。

单刀从秦汉时代起就已经淘汰了剑,持刀盾的跳荡兵往往是古代军队中训练有素的精锐。而陌刀等长柄大刀作为武将勇武的象征,在冷兵器时代,无论是对敌人还是对己方的逃兵,威慑力都不容小觑。

盾牌

盾,古人称“干”,与戈同为古代战争用具,故有“干戈相见”等词,后来还称作“牌”。一般而言古代根据用途的不同,盾牌往往由木质、藤编、牛皮或者各种材料混合而成。

作为盔甲以外,普通步兵最容易获得的战场防御,盾牌几乎从人类的开始发动战争起就出现了。古代盾牌根据材料、形状、用途的的不同,各有命名。聚众成阵以后,盾牌能够迅速在战场上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移动城墙。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火器的发展,战被、滚被出现在战场上。这种防御器材本质上就是一床棉被,如同棉甲一样能够很好地防御早期穿透力不足的枪弹。

滚被手在防御敌人火枪箭矢时,伸手张被抵挡,当敌人不再放箭或开枪时,则卷起滚被,持双刀入阵砍马腿。滚被双刀就像是将一把刀从中间剖开一样,能够合在一起,作战时打开就能使滚被手获得双持兵器。

双持和破甲兵器

在着甲率比较高的朝代,钝器类破甲兵器如锤、锏、鞭等大行其道。到了明清时期,着甲率随着火器的普及下降,而高级军官所着棉甲或棉铁甲对钝器的防御力又比较好,因此破甲兵器逐渐沦为仪仗。

斧、钺:刑天舞干戚中的戚字,即指斧钺,两者基本类似,但斧刃一般较窄,而钺刃则比较宽大,呈新月状。

锏、鞭:两者类似而锏必双用,鞭则则有单有双。从外形上看,鞭有节而锏无节,这是两者外形上足底啊的区别。

连枷棒:起源于谷物脱粒的农具,类似于加长的双节棍,劈头打下可以获得比锏、鞭更大的速度,熟练的话能够绕过盾牌,清代即已重新回到农具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