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购买游戏

b哥散文

Steam玩家有一个独特的词汇叫做“嗨加一”。

意思是有些人买了游戏不玩,只是躺在自己的图书馆里看,就能获得一种很快乐的感觉。

这乍听起来不太对劲。

要知道,在那个正版游戏匮乏的年代,无数游戏玩家费尽心思下载了无数病毒和奇怪的垃圾软件,在网上寻找“破解版”。

既然有正版无毒游戏可以玩,为什么不买呢?

甚至这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个群体事件。

Ars Technica在2014年发表了一份报告,在Steam上购买的所有游戏中,有37%的游戏从未玩过。这听起来很荒谬,也就是说,Steam上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交易实际上是“什么都没有”的。从数据来看,有大量玩家主动往数码商店砸钱,但他们从来没有打算玩这些游戏。

更有意思的是,面对如此荒诞的事情,并没有多少玩家对此感到不安。

我们可以在中国的Steam社区Steamcn上看到无数Steam用户沉迷于分享自己加一的喜悦和各种给自己加一的方式。

有的是慈善包,有的是超低折扣,每个人都在各种低价区巧妙地把自己呈现在巴西人、俄罗斯人、外国人面前,为的就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增加一个。

但当被问及自己拥有的游戏感觉如何时,许多人的反应是:

“我都花钱买了,你还让我花时间玩。是不是有点过了?”

事实上,hi-plus-one不仅发生在Steam的平台上,也发生在暴雪育碧等公司的平台上。

比如有的人买了星际争霸2却没玩过,然后得知星际争霸重制版出了,喊着“我要情怀”就买了。

最后都没打开!

育碧的很多粉丝都有很强的收集刺客信条的强迫症,一直没有离开过刺客信条奥德赛,连刺客信条的编年史都排满了。

但是当我打开游戏时间的时候,我怕连一个游戏都没有通关。

这些早就和越来越多的游戏联系在一起,已经不新鲜了。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买游戏不玩呢?

1

据我观察,有几种情况:

第一种最常见——跟风购物型。

最典型的应该是这两年的很多话题游戏,比如去年的《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因为几乎所有玩家和媒体都在狂吹,很多从未接触过主机游戏甚至几款单机游戏的玩家都购买了Switch。

但是买了之后发现游戏太自由了,有些关卡对他们来说太难了,所以很多人只玩了几个小时甚至更久,Switch还在吃灰。

这也适用于《底特律:变异人》、《战神》等之前的游戏大火。那些跟风买了PS4的玩家,买回来可能只玩了几个小时,就发现自己不适合这些游戏。

于是机器被扔到一边,成了固定家具。

这种类型真的不稀奇,甚至根本不是游戏引起的。可以说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尤其是喜欢在buy buy买的淘宝玩家。

这些大多是典型的冲动型消费玩家,往往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者夸张的描述而花了钱,直到拿到货才后悔。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在心软或者没有主见的人身上。

解决或改善并不难。方式就是做一个今年被喷了半年的“云玩家”。

感谢祖国和党,我们有了足够快的网速,所以才有了网络直播的飞速发展。

那些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游戏的玩家也可以找相应的主播学习,看看老玩家是怎么玩这些游戏的。看了一段时间后,他们自然会明白这些游戏是怎么回事,然后再选择是否购买。

做“云玩家”没什么丢人的,只要不装懂,大家都喜欢谦虚的人。

2

第二种是强迫症囤积。

这种“囤积强迫症”不是我发明的,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疾病,而且也不仅仅是在游戏领域。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趁着打折买了一大堆东西回家,还总是安慰自己以后一定会用到。

这和那些疯狂给Steam加一的玩家是一样的。他们也对自己说“有空一定玩”或者“现在打折买,不然以后不会这么便宜。”

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几个月后,还没等他们把这些游戏都玩完,下一波打折又来了,他们还是会重复上次说过的话——“有空一定玩”,然后疯狂地购买新游戏。

就这样,旧游戏逐渐积累,即使过了很多年也没有打开过。

这些人就像松鼠一样,不停地往家里搬坚果,但是冬天已经过去了,真正被吃掉的少之又少,但是明年冬天他们还会继续囤积坚果。

所以这种囤积强迫症也叫松鼠囤积症。

而且据调查,美国有600万-15万人患有囤积症,约占美国人口的5%。他们大多智商很高,在囤积这个东西的时候,往往最享受囤货的过程,不会轻易使用。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这些囤积游戏的玩家都是注重囤积的过程的,不玩游戏也是正常的。

毕竟去玩会耽误囤积游戏的时间。

我觉得没必要改变什么。只要没有经济问题,怎么花钱其实是你自己的事。

但是如果因为买游戏出现了财务问题,那么我推荐有这个问题的朋友找一个不玩游戏的女朋友。

效果显著。

最后一种买了不玩的人其实很常见,就是无数上班跑来跑去的人。

原因很简单——没时间。

你为什么没有时间?我相信所有工作过的少年都有自己的辛酸历史,所以只能一起唱一首《时间都去哪了》,流下同情的眼泪。

所以其实不断买游戏是对世俗的抗争,是对命运的控诉,是“男人到死都是少年”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