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体操的历史发展

1951年165438+10月24日,广播体操第一套公布。同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发出了关于开展广播体操活动的联合通知。同时,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局广播局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共同决定,在中国人民广播电台和地方人民广播电台举办广播体操节目,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人工操。1951 165438+10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广播体操课题组的文章《让我们做广播体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体操节目从1951 12 1开播,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陆续开播。每天当号角响起时,数百万人伴随着广播音乐做运动,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自1951颁布新中国第一套成人广播体操以来,迄今为止我国已颁布了九套成人广播体操。广播体操的历史是中国群众体育的缩影,也包含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青春记忆。回顾广播体操60年来的足迹,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体育运动的根本目的:让更多的人在体育运动中变得强大。

创建全民健身健美操的提出与发展大众体育的理念不谋而合。

1950结尾向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递交了一份手写报告,建议新中国自创一套全民健身操。演讲者是杨烈,他当时是体育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的秘书。

建国之初,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刚刚起步。全国体育总会尚未正式成立,只有一个筹备委员会代行其职权,由团中央直接管理。筹备委员会在王府井南口的一栋小楼里办公,而且是和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在一起,工作人员只有几个。当时新中国没有体育基础,没有场地,没有器材。北京只有一个正式的体育场——先农坛体育场,建于1937。除此之外,连一个带看台的篮球场都没有。

1950年8月,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派出新中国第一个体育代表团前往前苏联,希望学习和效仿当时苏联的体育制度。杨烈是12名成员中唯一的女性。

杨烈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华侨商人家庭。年轻时,他去日本学习体操和体育管理。抗日战争爆发后,她毅然中断学业,前往延安投身革命。在延安,杨烈充分发挥他的体育特长,组织了大型团体操和其他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当时主管体育的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主席廖承志亲自带杨烈进京,请她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出谋划策。

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代表团考察了前苏联的体育发展。当时前苏联的国家体操发展的非常全面。他们的体操分为三类,一类是卫生体操,一类是辅助体操,一类是器械体操。卫生锻炼是一种体操,早上在广播中或独自进行。一般称为“早操”,由8段至12组成,时间约为10分钟至15分钟。可分为女子体操和老年体操。杨烈深受这种独特且易于普及的运动形式的启发。

从苏联回来后,国家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决定借鉴前苏联发展体育的经验,明确规定在经济恢复时期,不举办大型运动会,强调普及。体育工作要从学校到工厂,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重点是学校、工厂、部队。

这时,杨烈的报告提交给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建议创出一套全民健身操,动员人们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她的建议与新中国成立之初把群众体育放在首位的理念不谋而合,很快得到了批准。

参照日本的“辣椒操”,创造了中国的广播体操。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创造出一套全民健身操。哪里可以找到专业体操运动员?杨烈想到了刘一祯,他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的一位同事。刘一祯出生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她学习日本体操。为什么不请她帮忙呢?

刘一祯欣然同意。“我也是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的成员。我能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做点什么。有什么好犹豫的?”今年已经86岁的刘一祯回忆说,“我开始练体操已经有几年了。”

早在大学时,刘一祯就开始制作一种“辣椒操”,并在全校推广。“体育系有录音机,有‘辣椒操’的录音。每天早上起来拿着录音机去操场做‘辣椒操’,有同学跟着我。慢慢的人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人。”

刘一祯所说的“辣椒操”是一种从日本传入并伴有音乐的徒手操。

1928年,日本颁布了第一套全民健身操,以电台播放的音乐为指导。因为广播电台的覆盖面非常大,全国人民都可以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听广播音乐、做体操。因此,日本人亲切地称这种体操为“广播体操”。

随着来中国的日本人越来越多,“广播体操”被带到了中国。日语“广播”的发音和汉语“胡椒”很像,所以中国人把这种体操叫做“胡椒操”。

“我在师大读书的时候,教我们体操的老师都是日本老师。”刘一祯仍然清楚地记得她的体操老师名叫时进成。“日本有五套广播体操,两套保健体操,两套女子青年广播体操,两套男子青年广播体操。这些材料我都有。”正是因为他胸有成竹,所以创建全民健身操的任务对刘一祯来说并不难。

“全民健身操运动的目的是让人们早上起来,简单地锻炼身体,投入一天的工作。对于学生来说,上午有两节课,中间需要休息。”本着这个目的,全民健身操的时间不要太长,动作不要太难,全身都要活动起来。

日本的广播体操动作,无非就是四肢、胸背、腰腹的锻炼。徒手体操有很多基本动作。只要结合起来,这些部位都能锻炼出来,就算达到了目的。根据日本广播体操,刘一祯很快确定了新中国第一套广播体操的基本框架:1个***10杠,全长约5分钟。

第一节是“下肢运动”,内容其实是先一步;然后第二段叫做“肢体运动”,其实就是弯曲双腿,伸展双臂。这两段是前奏,主要目的是把身体移开。从第三节开始,运动强度逐渐增加。第三节“胸部锻炼”要求弓步扩胸,继续锻炼四肢。接下来的三个环节“体侧运动”、“旋转运动”、“腹背运动”,将锻炼的重点部位转移到腰腹部,“腹背运动”难度最大,要求身体前倾,膝关节伸直,双手指尖触地。运动出身的刘一祯可能没想到,这个动作对普通人来说相当难。第八节的“跳跃运动”之后是“收尾运动”,使人体从剧烈运动状态逐渐平静下来。因为日本的“辣椒操”是以呼吸操结束的,刘一祯在“收尾操”之后还加了一个“呼吸操”,整个练习就结束了。

刘一祯编创这套广播体操动作序列的思路,成为今后编导们要遵守的原则:一是从距离心脏较远、负荷较小的上肢或下肢开始;中间由胸、体侧、体旋、腹背动作组成,逐渐增加动作的幅度和负荷;然后转向强度更大、负荷最大的全身运动和跳跃运动;最后,以结束运动或放松运动结束。

“下肢运动”的文字描述看起来很专业,其实只是原地踏步。

正当刘一祯对舞蹈编排感到高兴时,她突然意识到真正的麻烦还在后头。

广播体操不是上体育课,只是做示范,口头讲解。是通过出版以文字和挂图的形式与全国人民见面,所以必须有配套的文字说明。

如果是今天就简单多了。但当时国民的体育素养很低,对体育术语没有概念,体育专业发展水平也很低。如何将这10的运动以文字的形式科学地表达出来?

“那时候我的体操术语很少,不知道说什么好。身体部位名称和动作方向不清楚。”刘一祯说。是叫脖子还是脖子?肚子还是肚子?鞋跟还是鞋跟?是斜着直着还是横着抬?弯胳膊还是弯胳膊?.....真是一团糟。如果不能用科学统一的指令分发给全国,未来还会有多种行动。

刘一祯不得不求助于一本日语体操术语词典,开始翻译。

“比如‘震动’和‘提升’是不一样的。举是一个非常辛苦的动作,而振是一个摆动的过程,依次经过身体的不同部位。演习前我对这个不是很清楚。”在《日本体操术语词典》的帮助下,刘一祯终于为第一套广播体操提供了文字说明。于是,我们在广播体操的第一组图中看到了这样的解释:左腿抬大腿屈膝,减;同时右臂向前摆动,左臂自然向后摆动;然后抬起右腿,屈膝还原;同时左臂向前摆动,右臂自然向后摆动。这是新中国第一套广播体操第一个动作“下肢动作”的文字描述。看起来很热闹,看起来很专业,其实只是在原地踏步。

作曲家在为广播体操设置音乐时经常提出抗议。

动作和文字描述完成后,要为这个体操动作提供音乐。有人向刘一祯推荐了著名作曲家何士德。何士德曾经谱写过雄壮的新四军军歌,由他谱曲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要将音乐和体操完美结合,绝非易事。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操专家陆欢老人是这样解释的:一段好的音乐有它自己的节奏,而且一定要很连贯,但广播体操动作是分段的,段与段之间一定要有停顿。从音乐的角度来说,一定要有差异,才能让体操运动员理解。广播体操配乐时,编导要求动作在几分几秒内完成,音乐到几分几秒时必须有停顿。

“我们还没有完成我们的音乐要说的话。你不能让我们硬停下来!”作曲家经常提出这样的抗议,但没有办法,只能适应这一行动。所以让体操动作和音乐完全合拍一直是录音中最大的问题。中央乐团的乐手录第五套广播体操的时候,通宵达旦三四个小时。第五套广播体操于20世纪70年代问世。回到20世纪50年代,技术设备更差,录制当然更困难。可惜今天第一套广播体操音乐已经很难找了。

第一套广播体操挂图上的模特都不小。据刘一祯回忆,她原本想做活动挂图的模特,但转念一想,还是找个男模特吧,壮壮的尺寸会更好看。于是她找到了当时清华大学的老师马月涵。马悦涵是我国著名的体育教育家。他有个儿子叫马启伟。这个年轻人从小就喜欢参加体育锻炼。他身体发育良好,身材魁梧。做广播体操图上的模特正合适。

1951 165438+10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套广播体操正式颁布。此时,距离杨烈首次提出创建全民健身健美操正好一年。

这一天,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卫生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等9个单位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广广播体操的通知》。65438+2月1,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出体操音乐。

广播体操一经推出,就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这与当时的迫切需要是分不开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均寿命低至35岁,婴儿死亡率高达20%。1950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时候,一个简单的入伍体检把很多热情的年轻人挡在了大门之外。

现在有一套既能强身健体又新鲜有趣的广播体操,从上到下实施起来很开心。因为当时广播体操要转播,中央和地方人民广播电台就成了“旗手”。他们已邀请当地教育、卫生、工会、青年和妇女组织与他们讨论,并组织了“广播体操促进委员会”。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广播体操骨干培训班”、“广播体操教学站”、“广播体操推广团”。

6月20日,1952,全国体育总会正式宣告成立。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广播体操在全国各地广泛推行》的文章,详细总结了广播体操推广半年来的丰硕成果。

当时中国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天津、上海广播体操节目的人民广播电台已经有40家。这些节目每天占用52个波长,总计1205分钟。与此同时,人民广播器材厂也加班加点。为满足收听不便或收听设备不足地区的需要,先后供应了3800张《广播体操》唱片。

据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13城市不完全统计,参加广播体操的人数达到1048万人;其中,各校学生最为热情,仅北京就有23万学生,上海学生每天有80%以上做广播体操。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访问诗人吉洪诺夫在一首诗中写道:“...当北京人出来做广播体操,把他们最后的噩梦赶出沉睡的故乡时,城市里整齐的小巷和街道突然变成了运动场。”9月,1952,7岁的谢东去了重庆某兵工厂子弟小学。体育课第一节课是学第一套广播体操。当时学校操场建在连绵起伏的山丘上,分为三块。高中生(5、6年级)在一个操场上做男生操,中、小学生(3、4年级)在“打莲花枪”,而这些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新颁布的广播体操。

“男生比较辛苦,做起来很有力量,动作比较难;打莲花枪就是把竹竿挖空,里面放铜钱,有一米多长,然后到处打。”我哥哥比谢东大四岁,上五年级。他每天都穿着学校统一的制服假装是男生的钻子。但是第二年,男生的锻炼和莲花枪都没了,因为广播体操新鲜有趣,动作很帅。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带着小家伙们开始学习广播体操。

在20世纪70年代,广播体操统治了世界。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锻炼身体,保卫祖国。”这个我们曾经非常熟悉的口号,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强烈愿望: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锻炼是为了保卫和建设祖国!

改革开放前,一些地方虽然有基本的体育设施,但很少很简陋,甚至根本没有大型体育场馆。70年代的中学,只要有风吹,漫天的灰尘就让人睁不开眼睛。我不小心摔在球场上,煤渣让人鲜血直流。下雨天在泥泞的场地上踢球,一脚深一脚浅,天气放晴后烂泥干涸,满场都是烂泥脚印。在那个时候,拥有一个完美的球场和一片绿色的草坪是不可想象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学生时代几乎人人都有广播体操相伴。那时候,甚至更早的时候,随着广播里体操音乐的响起,“大家一起做操”的场景蔚为壮观,已经深深埋藏在人们唠叨的记忆里。广播体操是现代身体文化和现代公民政治的雏形。在热火朝天的建设时代,政府提倡身体素质是革命的资本,体育锻炼是手段,目标是更好的工作。参加不参加群众健身运动不是你的选择,是革命的需要。对于很多人来说,广播体操更多的是一种标志,提醒人们工作学习时间的开始,提醒人们激活身体。

2005年3月,引入了游泳、武术、保龄球、射箭、踢毽子、健美操等现代体育基本动作的大众广播体操,再次刷新了广播体操的历史。不知道这套被赋予了鲜明时代色彩的练习,能否再一次激起人们做广播练习的热情。

8月9日2010起,北京体育广播每天早上10,下午3点播出体操音乐。广播体操曾经是中国人民非常重要的健身形式,数百万人一起做广播体操的场景让几代人难以忘怀。

2013,13年7月6日,一段广播体操视频在微博走红。主体是一群中国学生,他们在英国白金汉宫前的广场上开始了最具中国特色的广播体操。留学生们随着口号开始“拉伸”,开始了广播体操《时代在召唤》。如果要问中国历史上参与人数最多的运动是什么?足球?篮球?我觉得可能是广播体操。《现在就做吧,广播体操第七套,站着不动——走路》,带着浓重的男中音,相信是国内很多人对广播体操最深的记忆。它陪伴我们走过了童年,青春期,大学,工作,你会经常在不经意间遇见这首曲子。

有人评论说,广播体操是现代身体文化和现代公民政治的雏形。自诞生以来,它就肩负着行使和继续革命的历史使命。即使在以年轻、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著称的深圳,也已经深深打上了烙印。每个工作日下午3: 30,去市民中心,在那里你一定会听到你最熟悉的音乐,还有很多人在走廊里挥舞着手脚,随着节奏做着练习。他们的认真程度绝对不亚于我们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这也证明了广播体操的魅力。

回顾九套广播体操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从动作的设计理念,还是人们对广播体操的推广和接受程度,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在80后还年轻的今天,依然是广播体操第七套。每一次,在老师的要求下,站得刚好够凳子高的孩子,在偌大的操场上伸手弯腰发呆,永远不知道为什么每天都要玩同样的游戏。当第九套广播体操诞生并普及后,人们对它的态度不再那么庄严神圣,网络上出现了大量搞笑甚至恶搞的视频。人们用各种各样的词,如“尴尬”、“可怕”和“有趣”,来表达对传统的全面挑战。正是因为可以选择的运动项目的增多,人们文化娱乐生活的全面丰富,我们才能颠覆过去的严肃和谨慎,以一种轻松平常的心态去看待这项原本正常健康的运动。广播体操是一种受工人欢迎的间歇锻炼形式。自1951第一套广播体操问世以来,一直是企事业单位间歇锻炼的主要形式。在2009年北京市政府颁布的《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计划》中,确定由市总工会、市体育局牵头,与卫生局共同推进工人工场(锻炼前)项目,明确规定保证每个工人每天锻炼一次,每次至少20分钟。

国家非常重视广播体操的发展和普及,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国民体质的变化,每五至十年更新一次。每套广播体操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九套广播体操从2011年8月8日开始使用。1951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和中央广播局共同决定在中国人民广播电台和地方人民广播电台举办广播体操节目,并于同年6月24日公布了第一套成人广播体操。

第一套广播体操出台两年多后,应群众要求,国家于1954颁布了第二套广播体操。第二套广播体操进行了重新编排和调整,增加了运动量和动作难度。

因为前两套体操借鉴了前苏联的很多东西,1957推出的第三套广播体操融合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很多动作。在创作中,还邀请了多位武术大师。这套广播体操具有更强的中国特色,在后来的广播体操中也得到了延续。

1963 4月15第四套广播体操正式公布。广播体操的音乐里有一个洪亮的男声:“中国人民* * *和中国第四套广播体操——时代在呼唤!”。第四套广播体操首次出现少数民族语言。前三套动作,广播体操原理简单易学,第四套开始成熟。

文革期间,广播体操一度停办。197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通知,向全国人民公布第五套广播体操。

1981,广播体操第六套正式与公众见面。其动作新颖舒展,首次准备了两首富有民族风格的乐曲,可交替使用,增加人们做操的兴趣。

1990年5月,国家体委继续引进第七套广播体操。当时最著名的体操运动员李宁被专门请来当模特。但根据后来的调查,人们普遍反映其动作较难,难以掌握。

1997年,国家体委公布了第八套广播体操,得到了最广泛的普及。2007年停播,2010年8月复播。

Set 1:最简单的动作

1951 165438+10月24日正式公布。这套广播体操动作是最简单的,一个动作基本只有一个动作。

第二套:增加下肢动作。

7月正式公布,1954。运动量比第一套大,下肢运动量适度增加,动作难度也有所增加。“呼吸练习”和“整理练习”被取消了,因为大家都觉得在每个动作的练习中呼吸是必要的。

第三套:成为当时的时尚。

1957正式公布。有报道称,当时中央高级党校90%以上的学员都坚持做广播体操,由一天两次改为一天三次。调查还显示,这套体操对改善食欲和睡眠有作用。当时,第三套广播体操成为时尚。

集合4:添加新版本。

1963第四套广播体操首次出现少数民族语言。与前三套动作相比,第四套体操趋于成熟。动作除了加大运动量,也开始强调新鲜感和美感。

第五套:增加新动作

1971于9月1日正式发售,吸收了前四套的优点,动作新颖活泼,动作部分全面,难度和运动量比过去略大,还穿插了模仿生产劳动和舞蹈形象的动作。

第6集:添加新音乐

1981 9月1正式与公众见面,动作新颖舒展。第一次准备了两段富有民族风格的音乐,可以交替使用,增加做操的兴趣。这一时期,广播体操的严肃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

第七套:设计难度较大。

1990 5月8日上线,特别邀请了当时最著名的体操运动员李宁做模特,做挂图。根据后来的调查,人们普遍反映这套动作比较难。

第八套:降低难度

1997于2007年6月20日正式上线,区别于希望与其他运动抗衡的第七套设计理念。第八套动作设计简单明了,设计师希望任何人都能学会,不会因为动作难度太大而手忙脚乱。

第九套:杰出的风格

2011 8月8日上线。第九套广播体操又叫“大众广播体操”。“大众广播体操”由8个徒手体操环节组成,时长4分45秒。本着“科学简约、普及实用、因地制宜、健身趣味”的原则,在保持传统广播体操特色的同时,引入武术、踢毽子、游泳、保龄球、现代舞等时尚运动的基本动作,突出“健康、欢乐、时代”的风格。广播体操能以中等强度刺激锻炼者,对提高各关节的灵敏性,增强大肌肉群的力量,改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精神传导系统的功能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