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根据国务院644号令,端午节放假1天,从2014,1开始执行。端午节在唐宋时期也是法定节日,但没有今天这么重要。唐宋时期有十几个节日,三天到七天,端午节只放一天假。明代假期很少,端午节放假三天,显然受到重视。
节日的起源
1,端午节的由来
有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是从一个古老的恶日演变而来的。端午节现在是继春节之后的一个重要节日,但在古人看来,五月五日是一个极其糟糕的日子。古人认为正月是好月,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五月的恶月遇到了恶日,是非常不吉利的一天,人们都要避开,民间形成了避开五月五日的习俗。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都想弃子。人们认为在这一天出生的孩子会伤害他们的父母和他们自己。《汉代礼仪志》中说,五月五日,大门要用彩绳和彩桃印装饰,防止邪灵进门。
东汉风俗通:五月五日,五彩绸缚臂者,作兵鬼,使人不疾[1]。这些习俗与5月5日是邪恶的月份和邪恶的日子有关。
据说端午节起源于夏季的至日节。夏季至日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天,从天文学意义上来说,它曾被认为是一年的开始。这也是一些粮食作物的播种季节和新的农业周期的开始。因此,夏季的至日一度被一些民族视为新年,它比冬季的至日更早成为新年。
据后汉书记载,夏季的五月,万物盛开,到了夏季的至日,殷琦开始发芽,所以庄稼恐怕长不好。我用彩带连接肉菜,用细布打顾(Gǔ)钟。5月5日,门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彩带,防止恶鬼进屋。
南北朝《荆楚年谱》记载了夏季至日节的习俗:吃粽子,用彩带绑在手臂上,称为“长寿”。吃粽子是长寿的习俗,这项比赛后来成为端午节的典型习俗。
据晋代地方风俗的记载,“仲夏初五,同夏至日”。根据当地习俗的记载,在金代,夏季的至日节和端午节是两个并行的节日。直到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庆祝夏季至日,而不是端午节,所以端午节起源于夏季至日节的观点没有得到很好的认可。
有人说端午节起源于古代的“木兰节”。这是在唐代的《隋·季华·李》等古籍中说的。西汉《大戴礼》中有五月五日用兰草沐浴的记载。无论是辟邪日还是夏季至日,它都起源很早,最晚不晚于木兰节。用兰草洗澡的习俗并没有成为端午节的主流习俗。
2.端午节名称的演变。
“地方习俗”称为“仲夏初五”,仲夏是夏季的第二个月,也就是五月,“终”表示开始,相当于历法中的“始”字,如初一、初二、初五,可以表示初一、初二、初五。五是初五,仲夏初五是5月5日。
唐朝以前,很多节日都没有具体的名称,只是用日期来表示。南北朝的《荆楚纪事》和唐代的《尚书》吏部都把端午节记载为“五月五日”。
这个节日在唐代的官方名称仍然是5月5日,而民间的“李年”被称为端午节。唐代李继翁《子姬叔》记载,端午即五月初五。很明显,省略了“仲夏五”这个词,变成了仲夏五。到了唐代,人们把端午叫做端午节,子姬叔说当时的诏令还是叫端午,不是端午节。《子姬叔》提出了从“端午”到“端午”的转变。端午是五月初五的简称,端午节是由端午转化而来。端午为什么成为端午节?《子姬叔》没有说清楚。
宋代以后,端午节成为正式名称,一直固定下来,流传至今。“端午节”是怎么变成“端午节”的?有一种说法,在古代,五月被称为正午,五月是正午,五日是结束。按照这种说法,把五月初五称为“正午”似乎更合理。《历》称端午节为“午日”,其他古籍也说初五是午日,因为月份和日子都是午时,端午节也曾被称为“双午节”。因为初五按干支历是正午,所以初五改为端午节。
端午节还有其他名称,如清代燕京的《年谱》和民国时期的《中国年谱》。在古籍中,端午节有崇武等多个名称,我就不一一说了。
3.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由来。
端午节是关于赛龙舟和吃粽子的。在现代,通常说是纪念屈原。这个说法不是现代人发明的,起源很早。《荆楚纪年》说,五月五日是屈原投汨罗江自尽的日子。人们非常悲伤,所以他们划了一条船去救他。
《荆楚纪年》还提到了另外两种说法。在韩丹春写的《曹娥碑》中,说伍子胥是在五月五日被水淹死的,这一天的比赛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渡海传说说,五月五日的比赛起源于越王勾践。据《荆楚纪年》记载,端午节为什么是赛跑有三种解释:1,纪念屈原,2,纪念伍子胥,3源于勾践。东汉蔡邕的《曹勤》中也提到,端午节是为了纪念颉利推的,而颉利推的故事更多地与寒食节有关。
民俗学家认为,这项比赛起源于南方水乡祭祀水神的传统。人们在夏季的至日上举行赛跑,并向水中扔大米和食物。《荆楚纪年》中的记载说:“葛洲乘之,谓之飞。一个觉得他是水军,一个觉得他是水马。”从“race”的含义来看,“race”是竞赛,意思是有点摆渡,就是从一端到另一端的距离不要太远。感觉赛龙舟可能和古代水兵的军事训练有关,后来演变成一种民间活动。正如古希腊的体育运动起源于军事训练。
节日习俗
《地方风俗》记载,金代的端午节非常简朴。“仲夏初五,煮鸭(wù),角粟为粽子。我在晋代的端午节度过了一段简单快乐的时光。一个字是“吃”,煮鸭子,吃粽子。目前,端午节的典型习俗是吃粽子、划龙舟、挂艾草和菖蒲、吃雄黄酒等。这些习俗历史悠久。
1.吃粽子
明朝的《万历野生集》记载,在明朝,立春吃春饼,元宵节吃元宵紫苑,4月8日洗佛节吃粽子,5月端午节吃粽子。
粽子起源很早,早在晋代。根据当地习俗的记载,先庆祝一天,然后用叶子把糯米包起来(gū) [2],用栗子和枣灰汁煮,就是一个节日(dàn)。当地的习俗中有关于包粽子的详细记载。用茭白叶盖糯米,用板栗枣灰汁煮,类似现代粽子,含碱。这种做法很像现代的粽子。在我们家乡江西北部,很多人还喜欢用碱水吃粽子。牛角小米和现代粽子基本一样。
宋代《惜春三山记》:楚人用竹筒贮米,作为祭祀屈原之物,取名粽子。根据传说,每个人都认为它很经济。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以竹叶包米为角(sh化身),也有方团子互相喂饭(wèi)。《惜春三山记》记载,江汉地区的人们在端午节时用竹筒装大米祭祀屈原。用竹筒煮的粽子叫做粽子。这个习俗流传到全国各地,他们都把粽子作为端午节的节日食品。现在,我们州的人用大竹叶和米饭包粽子。这个粽子叫方粽子。
现在很多地方的粽子都是用竹叶包裹的。毛竹又叫箬竹,是一种叶子又大又短的竹子。还记得这首诗吗?“青竹帽青竹帽不用回雨”,竹帽就是用竹叶做成的帽子,用来挡雨。
2.龙舟比赛
龙舟赛,古代叫赛龙舟。《荆楚岁时年谱》记载了南北朝时期人种交叉的景象。小船轻,叫飞鸟,一个叫水军,一个叫水马。州里的官民都在河边看比赛。
宋代的《惜春三山志》记载了福建端午节的盛况。在端午节,每个人都会进行龙舟比赛。在该州的南台江内江,有龙舟比赛。鼓声震天,船夫们穿着鲜艳的颜色,按照鼓声划着龙舟。你们互相争斗...
至少在南北朝时期,端午节赛艇比赛已经形成了一种习俗。划艇从南北朝时期的轻舟变成了宋代的龙舟,就像现代的名字一样。
农村赛龙舟打打杀杀的陋习要追溯到宋代。直到现在,现代地方的赛龙舟,总是涉及群殴,经常导致人员伤亡。所以从古至今,政府经常禁止端午节赛龙舟,但从来没有禁止过。直到现在,端午节赛龙舟仍然是一项传统节目。
3.其他习俗
斗蛋。
拼蛋是小时候端午节的核心记忆。在我的家乡江西,虽然只有客人来招待的时候才能做鸡蛋汤,但是端午节可以吃鸡蛋,而且每家每户都会提前一两个月腌制很多咸蛋。端午节那天早上,妈妈煮了一大锅咸蛋和鲜蛋。
这家人还把鸡蛋染成红色,用专门编织的网兜包好,挂在孩子的脖子上。一个小孩脖子上挂着一个红色的鸡蛋,手里拿着一个,口袋里装着一个。他随时准备和朋友打鸡蛋,鸡蛋的尖端会指向对方。谁打破鸡蛋谁就输了。
古代蛋叫鸡,斗蛋古代叫斗鸡。打蛋这个游戏历史悠久,连春秋时期的《左传》都说这个游戏历史悠久。打蛋本来是寒食节的习俗,后来搬到了端午节。
挂艾叶。
我家乡的每个家庭都想在端午节买艾叶和菖蒲。它们被绑在一起做成小木筏,放在大门的两边,挂在窗户的两边。这种习俗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据《荆楚时代》记载,五月五日,将艾草扎成成人的形状,挂在大门上,以消除毒气。从宋代的《东京梦》到清代的《景帝岁时纪胜》,都有端午节要在门上挂艾草的记载。
喝雄黄酒。
端午节喝雄黄酒。据清代景帝纪圣记载,端午节前,将菖蒲根切细,与雄黄混合,晒干,用酒浸泡。把喝剩的酒抹在孩子的脸上、耳朵上、鼻子上,洒在床上、蚊帐上,驱赶各种毒虫。
小时候叔叔用雄黄在我额头上写“王”字。这一习俗在民国《民国年间回忆》中有记载:“酒中雄黄,饮之可解毒。小儿额中,公黄书“王”字如虎,云易长。”用雄黄在孩子额头上写“王”字,就像老虎额头上的“王”字,说这样孩子就会远离疾病和灾难,容易成长。
总结
端午节的由来有些复杂,有几种说法。通常的说法是“糟糕的一天”。端午节的习俗主要用艾叶、菖蒲、雄黄酒、五彩丝绸等来避虫毒、止邪...这些习俗主要延续了五月五日是坏月、坏日的相关说法。
端午节吃粽子和划龙舟的习俗是从夏季的至日节迁移过来的,端午节也吸收了与寒食节有关的习俗。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早在晋代就有了。纪念屈原的想法,就像寒食节纪念馆的推出一样,是汉魏时期出于意识形态的需要而发明的。
端午节的名称正式形成于唐代。端午节在唐宋时期是法定节日,但在唐宋时期并不被重视。
【1有瘟疫。
[2]茭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