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民俗及其特点有哪些?
全羊全牛,又称全羊全牛,是蒙古族招待贵宾的传统礼仪。蒙古人自古以来就有吃全羊、喝马奶酒、带熟羊肉条去远征的习惯。元世祖·忽必烈登上王位,建造了一个白色的大蒙古包,用整只羊招待游客和祭祀神灵。
最盛大的宴会有三种:全牛、霍马和全羊,主要是表示圆满。除了供奉全牛之外,一般只取牛的某一部分。比如65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只象征性地献上牛五茶(蒙古语叫五谷茶,即牛羊的软肋)。霍马,也分为垂直霍马,是最精致的全羊,其特点是脱毛,剥皮和烘烤。全羊凉席不像霍马的那样精致,特点是剥皮煮制。全羊和全牛一样,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对象,呈现方式也不一样。有时献全羊,有时献一部分羊。春节招待亲戚朋友和贵宾时,把煮熟的羊头放在一个宽大的木盘中间,周围放上各种奶食和点心,是一种隆重的礼仪。全牛、全羊、霍马的加工方法因地而异,但要保证食物的完整性,避免损伤皮肉。荡整只羊;羊头必须面向主宾。宴会上用全羊招待客人时,一般要唱圣歌,敬酒三次。当嘉宾们开始一起唱歌时,他们会倒上一杯酒,背诵全羊的祝贺词。在向持刀切肉招待客人的人敬酒后,主人要求餐桌上的老人先动刀。持刀服务员在蒙古语中被称为“浑都齐格”。长老拿着蒙古刀,在羊头的额头上画了个“十”字,从羊的后脑勺、嘴巴两侧、两只耳朵、两只眼睛、脖子、硬腭上割下几块肉,然后把羊头转向主宾。主宾捡起羊头,还给了主人。师傅拿着空盘子,拿着羊头和长老割下的肉,放在佛龛前拜佛。然后用特制的蒙古刀,从羊五茶的左右两边切下长长的薄片,左右摆放。切前半只羊时,刀刃向外。如此切三次后,其余骨头分段取出(过席子的羊五叉只能切一刀),从正面转过来后,放回肉汤中加热,即可食用。整只羊退肉后,上汤。当献上一整只羊作为礼物时,通常会安排一个专门的人来致贺词。在背诵愿望之前,你应该向许下愿望的人敬酒。烤面包机把他的无名指浸在酒里,然后举起了杯子。背诵祝贺词的姿势:老年人坐着,中年人单腿跪着,年轻人站着。贺电的内容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地区而异。例如,一则贺电唱道:“博格多成了基斯汗,娶了一位容光焕发的女士。宰杀一只画了脸的羊,放在水晶盘子里招待贵宾,这是成吉思汗定下的仪式,是蒙古族好客的传统,是忠诚和贞洁的象征,是赤诚之心的象征。”大家倒上一杯酒,互相唱歌。背消息的人说“结!”请用刀。并举杯继续祝福歌唱;“按照通常的奉献,请过来品尝。沿袭旧俗奉献,请大家前来助威。”再倒一杯,大家再唱。说完,祝酒词接着说:“结!”"
那达慕民俗大会
“那达慕”大会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的盛会。“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意为“娱乐”或“游戏”。每年夏秋季举行。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农牧民骑马、开车,并带来了毛皮、草药和其他农产品。人群聚集在会议广场。并在会场周围的绿色草地上搭起了白色的蒙古包。
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是古老而神圣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记载“那达慕”活动的是成吉思汗,1225年用回鹘蒙古语(古蒙古语)刻在悬崖上。这块石刻上写着:成吉思汗在布哈苏其海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庆祝征服花剌子模的胜利。会上举行了射箭比赛。他的一个侄子在335度的距离击中了目标。此外,《蒙古秘史》中也多次提到射箭比赛。后来马多的部落举行“那达慕”大会,都要赛马。蒙古文学巨著《格斯特勒传》和其他民间史诗中都有对赛马的描述。摔跤比较常见,一般的“那达慕”大会都是以摔跤为主。
在元明时期,射箭、赛马和摔跤被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男子铁人三项“那达慕”比赛的固定形式。当时的《那达慕》悼词说:“得心应手的马头琴音悠扬动听;洁白无瑕的哈达,闪闪发光;传统的三‘那达慕’已经此起彼伏;蒙古力士,全队出战。”14末,记载蒙古族风俗习惯的文献中说:“卷毡、举行婚礼或射箭、赛马、摔跤等“那达慕”开始,蒙古族长辈们举起盛满鲜牛奶和哈达的银碗,宣读贺词。颂词有很多种,比如“那达慕”颂词,射箭颂词。如《图尔古特蒙古射箭愿》中说:“你持万军之弓,取一枝金色利箭,弓如满月,弹扣。“你可以击落高耸的山峰,你可以射穿飞翔的大雁。啊!祝福你,像铜和熟铁一样的强者。”从以上记载以及其他史诗故事中对那达慕的描述可以看出,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渐成为政府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娱乐活动,其规模、形式、内容都得到了发展。当时蒙古诸侯以苏木(相当一个区)、旗、盟为单位,每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那达慕”大会,分等级给优胜者颁发奖品和称号。但在当时,由于王公贵族的操纵,“那达慕”会议往往是由君主的摔跤手参加。赛马和弓箭手获得冠军。
按照蒙古人的传统习惯,历来有大、中、小三种类型的“那达慕”大会。一个大型的“那达慕”大会,512人,300匹左右,持续七到十天;中型的“那达慕”大会,有256名摔跤手和100匹one hundred and fifty马参加,持续五到七天;小型“那达慕”大会,有128或64名摔跤手和大约30至50匹马,持续3至5天。
民俗鄂伦春族
春节是鄂伦春族最隆重的节日。它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通常持续四到五天,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的鄂伦春族地区。
鄂伦春族的春节起源于汉族的习俗。节前,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庭院;去山里打猎或在外面工作的人应该赶回家准备过年。除夕夜,家家祭祖拜北斗,吃团圆饭,守夜。
初一的清晨,人们忙着做一包新的“饺子”,燃放鞭炮或向天空鸣枪,以示新年的到来。全家人走出家门,朝东或朝南,点上九支香,向神灵和山神磕头,祈求神灵赐下猎物,祝福全家避祸吉祥。
太阳出来后,人们穿上新衣服,带上儿女,用酒肉互相拜年。他们先祭拜宗族或家族中最年长的人,然后去其他的家。进门前烧香拜火神,把一块肉扔进篝火里,洒上一杯酒,主人会陪客人拜。祭祀结束后,宾客们向主人敬酒,敬烟,磕头,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受崇拜的长辈也会对崇拜者说几句祝福的话,有些人甚至会给压岁钱或几块糖。这一天,老人们通常在家等待晚辈拜年。
从初二开始,老人们互相拜年,或聚在一起喝酒娱乐,年轻人则自动组织起来进行文体活动,或唱歌跳舞,或射马、摔跤,或下棋打牌。歌舞特别受人们的欢迎。他们的舞蹈反映了鸟类和动物的生活,展示了猎人捕捉野生动物,描绘了妇女收集劳动场景。他们的动作简单纯粹,有着很深的狩猎生活气息。娱乐活动一直持续到初四。第五天,人们认为这是“鬼节”,所以他们被禁止外出,娱乐和噪音。这一天,人们都在家休息。从第六天开始,猎人可以进山狩猎,恢复正常的生产活动。
民俗祭祀敖包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积或凸起。祭祀敖包是蒙古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一般位于高山或丘陵上。它是一座用石头砌成的锥形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头上绑着动物的毛角和经文布,四周是一块燃烧着雪松木的垫石。敖包旁边是挂满全羊、马奶酒、黄油、奶酪的树枝。祭祀敖包时,在古代,萨满巫师敲锣打鼓,诵经祈祷;现代,喇嘛焚香生火,颂经念经。牧民们都围着敖包,从左到右转了三圈,祈求上帝保佑。蒙古族牧民沿袭着祖先原始的宗教信仰,认为高大雄伟的山脉会通向天堂;这座山也是想象中的神居住的地方。因此,对山的崇拜和对神的祈祷都是以祭祀敖包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牧民观念的更新,今天的敖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