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考题教案需要写评价和反思吗?
教学反思是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意识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改善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径。笔者认为教学反思是一个描述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支撑理论、获得策略的思维过程。换句话说,教学反思就是以随笔的形式记下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分析原因,研究改进措施,进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一、情景再现——写输教学活动后,教师在写教学反思时,无论成败,都要真实再现当时的情景并记录下来。在活动中,老师可能会因为一个可爱的头饰让孩子对故事产生兴趣,可能会因为一个温柔的抚摸让一个活跃的孩子平静下来,也可能会因为他自己的一个提问让孩子惊慌失措。不管是什么情况,都要实话实说,这样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才有“参考”。案例一:体育活动中“吹泡泡”的反思因为场地的原因,户外活动是最难控制的。在准备体育活动“吹泡泡”的时候,我仔细想了想。但还是没想到户外活动会这么乱。一会儿孩子的手松开了,一会儿孩子激动地跪下了。我一遍又一遍的引导他们拉着手听指令,最终还是没能达到教学目的。我想我的要求不明确。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稳定孩子的情绪,待“拉完手”后才能进行下面的活动。这是一个新老师对教学的反思。虽然她在活动前做了很多准备,但是活动的效果并不是她最初想的那样。她也在活动中发现了问题,但没有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但在她的失败中,她反思总结出“稳定孩子的情绪”是开展活动的前提,这才真正反映了她内心的想法。二、原因分析——照片和伪新教师在遇到复杂的教学情境时,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当分析原因时,他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更不用说采取有效的策略来调整他们。有些老师在描述现象时容易沉溺于自我表现,出现问题就归结为教材难、孩子套路差、孩子发展水平差异等。还有一些老师能发现一些因果关系,但不能进一步揭示本质关系。在分析原因时,要去伪存真,真正从自身找原因,想办法解决。案例二:撕贴“一盆水果”活动的反思撕贴“一盆水果”活动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撕贴秋天的水果。没想到的是,孩子撕贴很开心,他们撕贴的效果也很好,让孩子心情依旧很好,撕的纸也没了。看来我低估了他们的能力和兴趣,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一定要多准备活动资料。当然,这次活动的成功离不开徐老师提醒的功劳——孩子的手小,所以作业材料要小,让孩子的手能拿纸。这是一个新老师对教学的反思。活动结束后,她发现孩子们的兴趣如此浓厚,活动进行得如此顺利,这是她始料未及的,以至于活动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活动资料提供不够。通过反思,她从自身找到了原因,知道活动的成功归功于物资的提供,既要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又要有一定的量,保证每个孩子活动的需要。三、及时反馈——写师幼教学过程是师幼对话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活动结束后及时反馈,对师生双方的表现和活动质量进行辩证分析,帮助教师在今后备课和上课时全面掌握师生的情况。有些老师把活动不成功的原因归结于孩子没有很好的配合,却没有考虑到自己的活动设计是否符合孩子的需求和兴趣,孩子是否喜欢自己提供的材料。问问自己,孩子是否理解。总之,老师要从自己身上寻找突破口。案例三:对美术活动《一道彩虹》的反思在美术活动《一道彩虹》的儿童绘画时间里,浩浩的孩子们挥舞着大量色彩鲜艳的线条,画面上的线条清晰干净。我满意的看了一眼他的作品,转身去引导其他小朋友。当我再次走到他面前时,画面一大半已经变得肮脏模糊,他正拿着擦水的抹布,用力擦拭着仅存的“干净彩虹”。我没有阻止他。首先,我阻止他已经太晚了。第二,我没有时间去思考是否应该阻止他。我只是站在他身后继续观察。此时整个画面已经完成,色彩的混合让画面有一种朦胧柔和的感觉,也有一种灰色的基调。浩浩显然对自己的杰作很满意,跑到放纸的柜子里取出一张新的画纸,像往常一样做出了一幅“朦胧的画”。就这样,他很快连续完成了四部作品。如果我不示意他活动结束,他很可能会继续这样画下去。活动结束后,我向其他小朋友介绍了浩浩的绘画方法,并尝试在艺术角摆放一些标新立异的绘画工具,让更多的小朋友探索自己喜欢的绘画方法,体验不同方式带来的不同视觉效果。这是一位老教师的教学反思。老师作为观察者,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探索,耐心等待他们的表现,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探索氛围。四、整体把握——写特色和亮点一个活动至少有一个亮点就够了。教师可以在教学反思中简要记下亮点,记下活动的特点,以便日后有选择地采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做到一节课有特色,一节课有特色。久而久之,有利于教师个性化教学特色的形成。案例四:对“滚鞭炮”学习活动的反思根据小班幼儿直观动作思维的特点,我选择让幼儿在“滚鞭炮”的操作活动中尝试新材料,与同伴一起做游戏,体验新年的快乐。小班的孩子思维不太有条理,过多的物质刺激会使其注意力难以集中,影响活动的正常开展。所以这个活动只用孩子身边的东西做材料(牙膏盒,薯片罐,牛奶盒等。),让孩子在不同材料的帮助下进行探索,尝试哪些材料能帮助滚鞭炮,哪些不能;能滚出来的鞭炮有什么区别?在活动中,孩子们的操作兴趣非常浓厚,不同形状的鞭炮滚了出来。因此,在设计活动和选择辅助材料时要考虑几个因素:①因地制宜提供丰富的材料;②材料结构合适,既隐含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又能激起儿童的探究动机和兴趣;(3)孩子可以自由选择不同层次的材料。这是一次在老教师指导下的教学反思,充分把握选材特点,支持和触发幼儿的操纵、探索、实验、制作等活动,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相关知识和经验,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有趣、精彩的事物,有利于保持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索热情,培养其观察能力。五、深度思考——写建议和调整组织一次活动后,教师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些问题,比如学习资料的提供是否合适,活动环境是否适宜,组织方式是否合理,教学重点是否合理,是否抓住了新的增长点或遗留点等。新教师可以借鉴骨干教师反复修改教案的做法,对教材内容提出质疑,提出修改的建议或着眼于如何更合理地设计一个环节,写出调整后的方案,使自我反思达到一定深度。案例五:撕、贴、搓“秋天的梧桐树”活动的反思在一次彩虹屋活动中,使用了将报纸搓成纸团的方法,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容易掌握的技巧。我在检查孩子捏的纸团时,发现只有两三个孩子能把纸团捏紧,大部分都是松的,甚至有一两个直接抓起报纸蘸着颜色不揉。显然绘画效果受到了很大影响。我不怪他们。如果只有两三个孩子没有掌握这个技能,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能力,但大多数孩子都没有掌握,说明老师的指导有问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我回忆了一下自己的演示和解释,然后重新调整了一下。我准备在第二天的撕贴拓片活动《秋天的梧桐树》中,让孩子们再次使用揉捏纸团的方法。在第二天的活动中,出乎意料的是,每个孩子都符合要求。我想,在第二天的演示中,我注意到了几点:对于幼儿来说,夸张动作的暗示比语言的引导(用力挤压)更容易理解,动作直观易模仿,语言抽象。一个技能或者一个方法的实现如何才能达标?我们应该从一开始就让孩子明白。这样,在脑海里建立了一个标准之后,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另一方面,如果这个标准是模糊的,仅仅是教师口头上的“把它捏得很紧”就会让他们质疑:多紧才够?这是一位老教师的教学反思。从《反思》的调整部分可以看出,她一直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并努力改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研究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教师应该努力改善这些问题,并积极寻求进一步改善的方式方法,以满足孩子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