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应该怎么做?
所谓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摆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意愿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探索和交流。”它是集体教育的补充和调整,是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儿童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展的具有学习性质的活动。如何在区域活动中促进孩子主动和谐的发展?教师适当正确的引导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教师指导区域活动有两种情况。一、置身事外:每次区域活动的时间都是老师的休息时间;或者漫无目的的“导游”,没有任何有效的干预。二、过度限制:孩子必须按照老师的个人想法进行区域活动,过于注重游戏的表面顺序;过多的限制孩子自己的发挥,区域活动流于形式,导致孩子对区域活动失去兴趣,得不到应有的发展。那么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发挥孩子主体性和自由的活动呢?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仔细观察分析儿童在儿童游戏中的行为过程,这是儿童与游戏材料和伙伴互动的过程,也是整理和表达自身生活经验的过程。孩子玩耍的过程,正是他们学习的过程。对儿童区域游戏的引导应该建立在观察和了解儿童的思想和需求的基础上。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发展进步。那么在具体操作中如何实现呢?1.观察是一切行动的基础。教师观察的目的是准确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求和表现,观察要有连贯性。教师通过以下方式观察孩子:(1)扫描观察:即整体观察。目的是对班级活动有一个整体印象。帮助老师了解孩子有没有进入自己的区域,有没有闲散的孩子;是否存在争议;你有需要帮助的孩子吗?比如,在一次活动中,所有的孩子都进入了自己选择的区域,只有温温还在糖果屋门口徘徊,他不时转头看我。我走过去,轻声问:“温温,怎么了?”“老师,我想去糖果屋,但是我要迟到了。”原来如此。我对温温说,“温温总是扮演糖果屋。这次我们去理发店好吗?老师知道理发店生意好,他们正需要帮助!”在我的建议下,温温高兴地去了理发店,当了一名理发师,并且过得很愉快。(2)深入观察。可以有不同的方向:一个是指向活动区域,目的是了解比赛是否顺利,材料是否合适,空间是否合适,光线是否合适等。特别是对于新增加的地区,更应该进行这样的深入观察。另一种可以指向个别孩子,了解他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情绪状态是否积极,是否需要帮助。这种观察比较全面。如果你想对一个活动或者孩子有更多的了解,这种观察法用的比较多。或者在活动开始时,可以采用扫描式观察,等孩子进入该区域,更稳定地开展活动时再进行深入观察更为合适。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我认为观察都应该是“四到”:①你看到了什么?看孩子是否进入了这个区域的活动(还是无所事事),情绪状态是否积极,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有以下行为(争吵,不断换角)等等。比如在艺术区装扮奶瓶的活动中,我发现秦琴并没有进行与主题相关的活动,而是和朋友一起打拳击。干预后才知道原来艺术区的内容很久没有更新了,孩子们已经失去了兴趣,所以秦琴才会有这种行为。之后我马上调整了美术区的素材和内容。听到这个其实很重要。从孩子的交流中,可以分析出孩子的游戏水平,孩子的性格特点,或者活动中的问题。尤其是孩子之间的争执无法继续的时候,听听孩子怎么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施工区,乐乐和琪琪突然发生争执,比赛停止。我没有马上制止,而是听他们在争论什么。“这个风车是我的。我早就看到了。”“哎呀,我一直在盖房子。”这两个孩子谁也不肯妥协。原来他们在为一个风车争吵。我走过去,想劝他们再找一个风车,孩子告诉我只有一个。原来我在提供边角材料的时候,并没有考虑材料是否充足。(3)在看到和听到之后,做一些记录,这将成为后期分析和干预的依据。杨洋是一个非常内向和胆小的孩子。我们上学期跟踪了她。在区域活动中,它是观察的主要部分。在我们干预杨洋之前,我们会详细观察和记录她的言行,这将成为我们以后采取何种干预措施的重要依据。4用心做一个有良心的人。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笔记,仔细分析思考,再考虑是否采取干预措施,如何干预。比如在娃娃家,我看到昕薇一个人抱着娃娃坐着,说:“宝宝不哭,妈妈马上就来。”乍一看,昕薇似乎并不了解这个游戏,因为她是游戏中的母亲。但我没有干预。因为昕薇非常依赖她的母亲,她的行为实际上是她自己思想的真实反映。如果这个时候马上纠正她,可能会引起幼儿的情绪波动。2.结果分析是一切行动的基础(1)。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游戏水平,孩子的一些行为在大人看来可能是幼稚和无法理解的,但我们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游戏发展水平。老师不要急于用自己的游戏水平作为标准来要求孩子。比如小班的孩子没有被“去中心化”,自我中心更加明显。而且他们的游戏水平正好处于“平行游戏”的阶段,所以在区域活动中可能不会和其他孩子互动。尤其是在娃娃家里,孩子们通常会玩自己的游戏。如果此时老师觉得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加分析就贸然进入游戏,对其进行干预,孩子会觉得不舒服,干预的结果肯定是失败的。在分析了孩子的具体情况后,老师必须对孩子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2)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觉和经验的特点,所以在儿童的行为中会有他们的生活经验。教师在指导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点。结合冬季小班的主题,孩子们在艺术区活动设计和彩色围巾。我去找菲菲,看见他用黑色蜡笔涂色。我看了一会儿,马上制止了他:“菲菲,你觉得黑围巾好看吗?”老师不是说要用漂亮的颜色吗?你见过黑色围巾吗?”菲菲看着我委屈地说,“老师,我的围巾是黑色的。妈妈的也是黑色的。看,老师。”菲菲真的从柜子里拿出了他的围巾。它是黑色的,上面有两只黄色的小狗。太美了。所以,我们在从事艺术活动的时候,不能仅仅从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思维方式出发,也不能什么都不说就否定孩子,而是要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总之,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通过观察和了解儿童的活动意图和思维方式,可以对儿童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可以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想法,促进孩子提高原有水平。我们可以根据观察结果调整角落的位置和材料,使其更适合孩子的水平、兴趣和需求。二、适当的干预促进孩子的发展在观察和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后,就要对需要老师帮助的孩子给予指导。这里的指导实际上是一种干预。但是,干预不是指教师直接把自己的主观思想、愿望和标准强加给孩子,也不是直接告诉孩子下一步该怎么做。干预的目的是促进、肯定或抑制或否定儿童的某种行为,并在此基础上让儿童获得经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所以干预是基于孩子的发展,孩子是主体。怎样的干预才能体现孩子的主体性和自主性?1.及时干预。不要轻易干涉孩子的游戏,把对孩子的干预降到最低。皮亚杰曾指出:“在游戏中,儿童自己主宰世界。”经过了解和观察,确认介入的最佳时机。只有当孩子经过各种努力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时,才应该给予适当的帮助。老师在施工区放了一种新材料,是塑料玩具。拼接后就成了陀螺。幼儿对新材料反应良好。薇薇也在玩。把这两部分组装起来后,他发现它们不能像其他孩子的一样旋转。显然,魏巍是不对的。陀螺的底部应该是尖的,两端都是圆的。薇薇发现不对,但还是不对。旁边的孩子都笑着摇摇晃晃的陀螺转不动了。他的小脸变红了。薇薇是个内向的孩子。他一直摆弄,就是找不到原因。这时,他向我投来了求助的目光。我走过去拿起另一个成功的陀螺,和薇薇放在一起:“薇薇,这两个陀螺有什么区别?”薇薇看了一遍又一遍。“底部是尖的,这个是圆的。”“那我们怎么才能让它锋利呢?”陶维维拆下自己的陀螺,看了看两个部分,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原来是颠倒的!改装后的陀螺终于转了。薇薇玩的很开心。在老师的及时帮助下,薇薇恢复了游戏,孩子们获得了愉快的游戏体验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2.干预要适度。适当的干预可以让孩子的游戏朝着正确的、好的方向发展,尤其是消极的干预,比如批评。但是批评一定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态度。批评不一定要用语言。教师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和动作都可以作为消极干预的手段。有一次在阅读区,孩子们特别吵。一些孩子拿着书当望远镜玩,一些孩子拿着书到处玩,更有甚者,他们把书扔得满地都是。我当时就生气了,用一个表情批评孩子:“你会看书吗?老师怎么说?都给我包起来!”我的严厉震惊了全班小朋友,大家都停止了玩耍,看向了阅读角。活动室的气氛很紧张。老师的干预打断了孩子们的玩耍。老师对个别孩子的批评,改变了整个活动室的游戏氛围。儿童游戏需要一个心理放松、自由、无压力的环境。这时候老师的不当干预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压力,要担心会不会被老师批评,怎么玩都不好。更不用说发展了。3.干预要适度。马卡连柯曾说:“我是一名教师,我应该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如果我只是教导、要求和强迫,那么我就会变成一种外力。也许这可能是一种有益的力量,但它不可能是一种接近儿童的力量……”孩子年龄小,能力弱,对大人依赖度高。老师在活动中对孩子影响很大。基于对孩子游戏权利的尊重,教师要树立孩子在前,教师在后的意识,让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在活动区,如果老师的引导过于突出,完全处于主导、主动、主持的地位,有时会限制和影响孩子的活动。本来区域内孩子是主体,主角老师只是辅助角色。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玩耍。有些老师经常会突然进入孩子的游戏,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步骤去玩,干预过多,直接告诉孩子“你该怎么办,他该怎么办?”以至于孩子不能正常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比如在一家小吃店,老师看到孩子们在分配角色,大家积极讨论。很久没有开始游戏,老师直接给孩子们分配角色,告诉他们每个角色应该做什么。老师在指挥游戏,也就是指挥者,孩子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三、反思评价干预措施1。以正确的儿童观为指导思想。在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干预时,要始终以正确的儿童观为指导。在区域活动中,儿童是主体,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和环境刺激。在活动中,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确保幼儿在活动中积极建构对其发展有益的经验。教师的干预只是起到促进儿童建构体验的作用,而不是干预或决定儿童的观念、方法、内容等等。2.在保持儿童游戏状态的前提下,游戏由儿童自由选择,充满“愉悦和欢乐”的活动。老师介入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孩子游戏状态的维持。如果玩积木,孩子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决定怎么玩,那就是游戏。如果是老师布置的,那就是工作。3.以儿童发展为目的,教师的介入对儿童在区域活动中的发展极其重要。而不当的干预可能会导致孩子失去获得发展的机会。有些老师为了维持表面上区域活动的有序,会过分干涉孩子的活动,总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图去玩,这反映了老师心中预先计划好的教育目标。事实上,老师的干预阻碍了孩子的发展,区域活动成了摆设。因此,在干预中,必须采取措施,以使儿童得到真正的发展为目的,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儿童得到发展的媒介。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教育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育者必须注意发展儿童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