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斗笑会所表现出来的内卷化现象,在德云社内部是真实存在的。你怎么想呢?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深刻而实用的节目,能让人发笑,也能让人思考。不得不说,德云社的相声越来越主流,开始走育人路线了。但我个人认为,德云社的演员学历不高,对内卷化现象的理解不够深入,没有很好地体现亚·敏导演的初衷,最终效果大打折扣。
什么是内卷?内卷化是指同伴为争夺有限资源而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膨胀”。内卷化的前提必须建立在一个群体所能获得的利益总量是有限的、动态平衡的前提下。
德云社没有内卷化的前提。我们发现德云社不存在内卷化,因为德云社的演员总收入并不是恒定的,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无限提高,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把蛋糕做大”。
在任何阶段,德云社的演员内部竞争都很弱。比如郭德纲没有规定我这一批100人中只留10个或者20个,必须是择优录取。如果100个人全A,也有可能留下来。如果其他方法都失败了,也许根本没有。只要学生努力工作,提高业务,郭德纲就会看到,名额是空的。
所以,张九龄相声《我要立规矩》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卷化。把9队打造成最好的队伍,打出最大的名气,赚最多的钱,并为之付出努力,比如背元素周期表,训练非体能表演,做瑜伽,做体育锻炼,对业务能力的提升确实有帮助。这是良性竞争,不是内卷化。
张鹤伦在相声中提到的演员内卷现象,比如染发、减肥,有点中肯,但不够深刻;如果把话题再延伸一点,说某某减肥抢了自己的资源,他只能退而求其次,抢别人的资源,这才是真正的内卷化。
真正的内卷,其实导演组已经在演员面前展示的很清楚了。十六个演员,能出场的只有八个;演员再怎么努力,最后也不会提高整体利益(舞台上出现的人数),只能在相互竞争中超越对手。多么真实的内卷!
抛开内卷主题,单看《德云斗笑会》第一期的四段相声,还是很可圈可点的。在结构上,张、张九龄、孟的作品都是完整的,有始有终,特别是孟的作品,是一种创新的形式,可以在不同的作品中作为固定的结构,值得大加赞赏。
相比之下,张鹤伦作品的结构有点松散,更像是一堆破包袱。难怪郭德纲听完之后会忘记。就行李而言,张鹤伦和周九良的梗令人印象深刻,这也是张鹤伦得分最高的原因。
孟和少兵的相声很搞笑,但负担来自于前后不同状态的对比。如果你想独自背负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包袱,那只有“郭德盒子”;张和张九龄的相声整体比较平淡,没有太让人印象深刻的包袱,所以评分上不去也不去,中规中矩。总体来说,观众的投票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每一个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包袱都得到了回报。
结语看了德云斗笑社第一期,第一感觉就是不满意。我以为一个相声比赛就五六个节目,单纯坐在台下当观众就有点鲁莽了。
第二个感受是,命题作文的形式需要大量的演员,没有其他人可以隐藏的空间,导致演员的创作和表演能力。对演员来说很残酷,但对观众来说很刺激。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