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词艺术的发展
第一,字必须是一家。
文字是为了娱乐的需要而出现的。词人玫瑰随颜乐,最初为歌唱。选择诗词曲赋,按曲调填词,日常宴请,歌厅使用。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诗人、词人只是以他们的余力和游戏的态度写了词,写完之后就“随其一扫行迹,说那不过是逗浪的游戏”。在宋初文人眼中,词的地位是“方之艺不足”,有“诗情画意”之说:诗言志,词言情,诗为。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打破了诗优于词的观念。他认为诗是同源的,词“是诗的后代”。诗与词虽有外在差异,但在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上是一致的。所以他经常以诗比词,说柳永《巴生赣州》中的名句:“此语诗不减唐人之高”,被称为蔡的“新词,此古诗亦长亦短”由于他从文体概念上将词提升到与诗同等的地位,为词向诗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交流和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使词的审美趣味真正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要“一家”的主张。在苏轼看来,词在本质上能表达出它的真性情和独特的生命感受,就像诗歌一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作为人”。在词的创作上,他自然成了一家。
第二,主题和内容的扩展
(
苏轼的出现,突破了“诗韵”的概念,拓展了词的题材和境界。刘熙载说:“(苏词)颇似老杜的诗,因其无心入,无话可说。”刘辰翁曾说:“词达东坡,光明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他的前辈们所有的主题和感受,比如咏史,咏物,游览,缅怀往事,旅游,讲道理,田园风光等。,都是用手拍进词里的,无论是外界还是内心的感受。
1,表达野心的词
苏轼的《词言志》打破了“诗言志”的格局,将词的社会功能上升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如《江城子·密州狩猎》;
我一直在说少年狂,左边拉黄,右边捧苍,头戴金帽,身披豹皮,骑着千军万马去平岗。为了报答全城人民追随我慷慨的狩猎提议,我将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这只老虎。酒喝了,胸膛还开着;太阳穴轻微结霜怎么了?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像汉文帝派冯唐上云赦免尚维?我会让我的力量像满月一样饱满,像满月一样饱满,向着西北,射向西夏军的队伍。
苏轼的词苍劲有力,一扫当时盛行的粉气,的确如他所说“别有刘风味”把狩猎的盛况写在字里行间,可谓惟妙惟肖,有声有色,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后半段的精神特别豪迈。结语“望西北,射苍狼”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渴望为国立功,扫除边患的志向。
2.关于历史的诗
“咏史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主题。说到苏轼的《咏史诗》,就不能不提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不归之河,千古风流人物,在其大本营西侧,人文是三国周郎的赤壁。岩石穿空,波浪拍岸,卷起千堆雪,山川如画。曾经,有许多英雄。过去,小乔已婚,长得帅。羽毛扇尼龙围巾,谈笑风生,强虏灰烬。我今天神游在战场上,我感受着一颗感受的心,过早地生出了白发。人生如梦。
此词描绘了赤壁附近的壮丽景色,通过歌颂古代英雄,表达了诗人的理想抱负和对老板无为的感叹。最后一部电影描写风景,从场景到情感,引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下半部分可以分成两部分。从《远方的思考》到《烟消云散》,描绘了周瑜对敌的潇洒从容的姿态,表达了作者的敬佩和向往。从《故国流浪》到结尾又是一层。这五句话既表现了作者对理想境界的“流浪”,也反映了作者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就整篇文章而言,贯穿始终的并不是《人间一梦》,而是对“浪漫人物”的歌颂,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以及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怨愤。壮阔的自然风光,豪迈的英雄人物,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有机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此词崇高豪迈的风格。它永恒而令人激动的艺术力量也产生于此。
3、念经词
在词的创作中,单纯的咏物是贯穿始终的表征,它包含着词体的隔空寄寓的风格,苏词也树立了典范。如“操作员”:
弯弯的勾月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夜深人静时,水钟的水一直在滴。谁看见你一个人?模糊而孤独。在夜里,它突然变得害怕,突然飞起来,又频繁地回来,但总是没有人理解它无限的内心感受。它不停地在冰冷的树枝间徘徊,却不肯栖息在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孤独地落在冰冷的浅滩上。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乌台诗案后,苏轼以罪人的身份生活在黄州,政治上极度失意。在词中,他唱出了孤雁,表达了宁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全诗只有意象,人与鹅融为一体,以意象为喻,置之遥远而深邃,风格奇冷。谷对此评价很高:“似乎不吃烟火,不吃人话,心中不知万卷书,笔端无尘俗。谁能做这个?”本质上,这种“风尘高”的意象和境界,多是诗人自我人格理想的寄托。
4.表达对生活的感叹和时事感的作品。
苏轼除了追忆往事、吟咏事物外,还写了离别之情、与友人叙友情的作品,从而表达了对生命的感叹和对时代的感慨。比如《江城子》(十年生死):“十年生死二,想都不会想就忘。千里之外一座孤坟,荒凉无处可谈。即使相见不相识,也是满脸尘土,鬓角如霜。夜晚来临,梦突然回家。小轩窗口,梳妆打扮;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肠年年断,夜明松山短。”在文学史上,潘岳和元稹是最好的哀悼者,他们的作品凄美感人。前者写的是爱人走后,他孤独悲伤,看到遗物很难过;后者对过去有着丰富的记忆。是真的但不像认识的人那样一起穷过,看了很心痛。同题,东坡首词的表现艺术各有特色。第一个字是“做梦”,做梦的日子写得清清楚楚。我们确认作者的“梦”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作者把对妻子的悼念和对个人生活经历的感叹结合在一起,感情真挚感人。
5.反映田园风光的词
苏词以反映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和乡土人情为主题的作品别具风味。比如徐州写的浣溪沙,描写了村姑、酒鬼、妓女、卖瓜人等农村人物,描绘了清新美好的农村生活场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而“捋麦柔饥,问豆叶何时黄”则反映了民间疾苦。
第三,意境和风格的创新
苏词的风格刚柔并济,异彩纷呈。他的词和他的诗一样,往往以意为主,所以他的风格随着内容和语气的变化而变化。他的词沉郁豪放,朴实无华。正如陈至所言:“读他的词,可以看到其人、山川风光、风流人物、高情逸致,以及耿介的旷达,这是与传统词的女儿情态完全不同的读他的文字,可以让你感到激情澎湃,激情澎湃,从而强烈抨击渡江兴国的英雄气概,也可以安安静静地呆在东里种菊花,洁身自好。“苏轼对词体的革新,并不是简单地反对婉约派,而是要改变婉约派一统词坛的局面,使词体由中心化向多样化发展,形成婉约派、豪放派、绮丽派、典雅派、旷达派同体的局面。同时也可以看出苏轼在创造婉约正宗之外的豪放词风方面是相当自觉和自觉的。
苏轼创造了豪放的词风,但他并不仅仅以豪放著称。他写爱情的时候,伤感的文字委婉含蓄,比如悼念亡妻的作品(蒋·)的情感内涵比一般的描写男女之情的文字要厚重,而他的文字缠绵悱恻,细腻亲近,有几分相似。
第四,语言和旋律的创新
(一)“诗如其词”
以诗为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重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诗为词”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将诗的题材、意境、意象和创作方法充分融入词中,使词成为独立的词体,为词的语言表达争取更大的自由。其成功的表现包括两个方面:序言的运用、典故的运用和前诗的运用。在苏轼之前,他的词作大多是以第一人称叙述者回应歌曲而作,歌词可以调音其名而传唱,所以他的词作大多没有前言。
(二)前言词的使用
而苏轼则是把词变成了一种基于情感的抒情表达,所以词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或者发生了什么事,都必须加以解释和说明。但词长于抒情,不适合叙事。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苏轼像诗歌一样,在其词中大量使用题序,使词的主题与词的正文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与张喜安的诗只说明创作的时间和地点相比,苏轼赋予了诗序新的功能。苏词的部分序文阐释了词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渊源,从而确定了词的抒情性方向。例如,《水貂歌头》的序言写道:“陈冰中秋,满眼欢喜,醉意浓。为了这篇文章,我怀孕了。”他不仅说明了创作的时间和原因,还在诗末规定了他思念的对象是哥哥苏辙。
(三)典故的运用
词中典故的运用也是从苏轼开始的。在词中运用典故使事发生,既是一种另类而集中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而深刻的抒情方式,达到借他人之杯浇我心中之块的艺术效果。《江城子密州狩猎记》有很强的叙事性和纪实性,但射杀老虎的过程不是三言两语能完整描述的。作者用孙权的典故做了另类的概括描写,写出了身先士卒打老虎的英雄气概。将冯唐的故事用在词的下篇,既表达了作者的志向,又包含了历史人物和自身才能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真实感。再如“一点浩然之气,千里迅风”分为孟子的“善修吾浩然之气”和宋玉的“风赋”;《破帽却多情头》(《南乡子》)用的是阿津汉子孟佳被风吹走很久的事实,很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