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6\ "中写出个性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

1.胎儿内环境

从受精卵到胎儿出生大约需要270天,这是人类生命的开始。胎儿所处的宫内环境是自然环境,孕妇的营养、情绪、健康都影响胎儿的发育。

美国纽约大学的托马斯·伯尼(Thomas Bernie)认为,胎儿不仅具有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活动,还能与母亲交流情感信息。他指出,母亲的心理活动对胎儿的发育影响很大,“母爱”对胎儿非常重要。托马斯·伯尼指出:“...子宫是胎儿最先接触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的经历会直接影响胎儿性格的形成。”斯托特指出:“婚后生活不和谐的夫妇生下的孩子,因为恐惧比婚后生活幸福的夫妇生下的孩子神经质多4倍。”

2.地理环境

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人格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中国北方女孩和南方女孩在性格特征上有明显的差异。北方气候干燥,多平原和山地。长期生活在北方的女生,一般都具有大方、开朗、坚强、努力的性格特征。南方气候温和湿润,河流众多。在南方生活久了的女生,一般都有温柔、活泼、灵巧这样的性格特征。

一些影响性格发展的自然环境不“纯”?quot自然,也“渗透”着社会文化的影响,不能把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绝对割裂开来,影响人格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已被许多研究证实。这里主要讨论社会环境的几个主要方面与人格发展的关系。

1.家庭的

家庭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家庭把遗传基因传递给后代,家庭是孩子最初的环境。弗洛姆说:“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通过使自己适应家庭,孩子们获得了一种性格,这种性格后来使他们适应了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履行的职责。”家人叫什么?quot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通过家庭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从出生到五六岁是人格形成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多数孩子生活在家庭中,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教育的顺序,家庭教育第一,学校教育第二。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还会影响孩子以后形成的各个层面的人际关系。1979年,G. Parker等人编制了《亲子关系量表》,了解童年时期父子、母子关系。该量表包括“关心”和“约束”两个维度,分为四个象限,代表四种类型的亲子关系:①多关心-多控制;②少关心—多控制;③不关心控制;④更多的漫不经心的控制。有研究表明,关爱不够、控制严格的亲子关系影响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

苏联教育家克鲁斯卡尼指出:“母亲是天生的老师。她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尤其是幼儿。”日本心理学家田泽松原指出:“婴儿成长的环境是由母亲准备的,但必须认识到,整天照顾婴儿并与婴儿交谈的母亲也是重要的环境之一。.....对于婴儿的未来,母亲的存在和家庭生活方式是不可估量的重要。”母爱对儿童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牛顿在1950调查了100位自己母乳喂养的妈妈,发现74%态度积极的妈妈在母乳喂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持否定态度的母亲中,只有24%的人在以后自己母乳喂养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缺乏母爱的孩子会形成不合群、孤僻、任性、情绪反应冷漠等不良人格特征。

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父亲给男孩提供了模仿和同化的例子,给女孩提供了与异性成人交往的机会。从小没有和父亲接触过的孩子,在性别社会化方面往往是不完整的。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是影响子女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A.l.baldwin等人曾研究过父母的教养态度与子女性格的关系,结果如表9-3所示。(人格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186)

表9-3母亲的教养态度与孩子个性的关系

母亲的态度和孩子的性格。

主导消极,缺乏主动性,依赖性和服从性。

干预是幼稚的,胆怯的,神经质的,被动的。

撒娇,任性,幼稚,神经质,被动。

拒绝反抗,冷漠,自负

对攻击无动于衷,情绪不稳定,依赖,顺从。

专制反抗、情绪不稳定、依赖和服从

民主合作、独立、温顺和善于交际

另一项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自尊与家庭财富和社会地位无关,而与父母的育儿态度和方法有关。一个自尊心很强的男孩,家庭氛围民主,孩子处理自己的事情有发言权,作为成年人受到尊重。父母关心他们,爱他们。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但不严厉,往往用奖励来引导孩子的行为,而不是惩罚孩子。父母与人交往有一定的规则,要求孩子行为端正。缺乏自尊的男生,被父母纵容,没有一定的规矩,却经常被父母严厉惩罚。

20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心理学家r.f.peck等人通过谈话和测试的方式研究了美国青少年的性格特征。研究表明,人格特征的发展与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密切相关(《人格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188)。

儿童良好的人格特征与信任、民主、宽容的态度有较高的相关系数;敌对行为与严格态度的相关系数相对较高;坚强意志与父母的信任度相关最高(0.74),与父母的严厉态度负相关。意志坚强、情绪稳定、自发努力、态度友善等良好的人格特征与父母的严厉态度呈负相关。

(2)家庭结构

大家庭、核心家庭和破裂家庭被认为是三种主要的家庭结构。

大家庭是指几代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家庭。生活在大家庭中的孩子,大家庭长期形成的家风家规自然传递给晚辈,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但由于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可能存在代际溺爱和分歧,孩子往往难以形成一致的是非标准,会感到无所适从,可能形成焦虑、恐惧等不良人格特征。

核心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妇和一个孩子组成的家庭。这类家庭没有传统的隔代溺爱,但由于年轻父母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可能有时会纵容孩子,有时又会管教过严。核心家庭中的夫妇通常都是双职工,他们可能没有时间养育和爱抚他们的孩子。

许多研究表明,家庭破裂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不良影响。一个破碎的家庭可能是由于父母一方的死亡或监禁,或父母的离婚(离异家庭)造成的。有人认为父母离婚对孩子性格的影响甚至比父母去世更大。家庭破碎的孩子因父母去世或离婚而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正常教育,容易形成悲观、孤独等消极人格特征,行为问题较多。波尔伯特(J.V. Polbert)等人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率最高的是那些在出生到4岁之间失去父亲或母亲的人,犯罪率是普通人的两倍以上。根据对北京三所工读学校50名犯两性关系错误的女学生的调查,其中9人失去父母,部分父母被判刑,占总数的40%。有研究表明,一个没有父亲的破碎家庭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尤其是男孩。一个在只有母亲的破碎家庭中长大的男孩,对他倾注了全部的爱,保护和关心太多,原谅孩子的缺点,所以容易形成冲动、缺乏自制力等不良人格特征,在青春期犯罪率也很高。另有研究表明,早年丧父会影响男人性格的形成,如依赖性强、缺乏果断、攻击性小、言语攻击多、身体攻击少等等。这种家庭对女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青春期与异性交往的问题上。然而,一些研究表明,在良好的教育下,破碎家庭的孩子也可以形成坚强和其他良好的性格特征。

(3)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榜样

家庭情感氛围可分为和谐型和对抗型两种。家庭中的情感氛围是家庭全体成员共同造成的,但主要是夫妻关系。家庭中夫妻之间的关系影响着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安静幸福家庭的孩子和紧张矛盾家庭的孩子在性格上有很大不同。安静幸福家庭的孩子,在家里感到安全、快乐、乐观、自信、善良,能够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紧张、冲突家庭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焦虑,长期焦虑,害怕家庭悲剧发生,父母会因为拿自己出气而受到严厉惩罚,不信任人,容易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早学习的榜样。社会的信仰、规范、价值观首先是父母传递的?quot过滤”并传递给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发展,孩子也总是在模仿和学习父母的行为。所以孩子和父母往往性格很像。

(4)出生顺序

出生顺序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影响不是由孩子的出生顺序决定的,而是由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及其变化决定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心理学家就儿童的出生顺序和在家庭中的地位对其性格和智力发展的影响做了大量的研究。阿德勒特别强调了出生顺序对孩子性格的影响。他认为,孩子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和地位影响着孩子的生活方式,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尔顿研究了著名科学家的出生顺序,发现长子和独生子女的比例相当高。L. Belmont的研究表明,长子在瑞文智力测验中的得分高于其他孩子。长子独生子占美国阿波罗登月工程技术人员的一半以上。

出生顺序对人格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但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美国心理学家g.murphy总结了几位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人格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191)。

(5)独生子女

早在19年底,美国儿童心理学家g.s .霍尔和他的学生e.w .博汉南就对独生子女进行了研究。霍尔说,“独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博汉南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论文,独生子女是家庭中唯一的孩子。博汉南指出,独生子女在特殊儿童中占很大比例,社会性很差。后来美国n .芬顿的研究否定了博汉南等人提出的独生子女人格特异性的问题。芬顿研究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193名儿童中的34名独生子女,使用12指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自信心”方面,独生子女优于非独生子女。

T.e·Albo研究了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发现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没有区别。独生子女在游戏中比非独生子女更多选择合作游戏。

日本保护学会会长、东京都立大学教授山下俊郎(Toshiro Yamashita)指出:“就整个独生子女而言,虽然没有特定性,但山下郎军也引用了梅田的研究。美天研究了父母的育儿态度与独生子女特殊性的关系。他把父母的育儿态度分为民主型、溺爱型、严格型、放任型和矛盾型。梅田的研究表明,溺爱型、严格型、放任型家庭的独生子女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而民主型家庭的独生子女不具有特异性,但具有相当多的良好人格特征。这项研究再次表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心理学家对独生子女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

1981年,上海市学前教育研究室对幼儿园班级的70名独生子女和30名非独生子女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70名独生子女中有21表现出缺乏独立性,30名非独生子女中只有2名表现出在集体活动中缺乏合作。而国内的一些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独生子女中更多的人更合作。

我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研究过10行为特征(合群-孤僻;友好-好斗,利他-自私;温顺——任性;独立-依赖;适应——女人味;自制力——没有意志;爱劳动——懒惰;诚实——说谎;勇敢-胆小)和七种性格特征(好奇心;对人的态度;自尊;独立性;自制力;对待困难的态度;对劳动的态度),结果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无显著差异。

1980年,林崇德教授等人开始调查120名独生子女(中学生40名,小学生40名,幼儿园儿童40名,城乡比例和性别大致相当)。研究内容包括8个方面,其中独生子女对自己的态度研究成果(人格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193)。

结果显示,独生子女自尊心和自信心较强,但谦虚性稍差,依赖性较大。近三分之一的独生子女缺乏独立性,大多数不自私。

良好的人格是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独生子女的心理发展趋势关键在于教育。此外,独生子女对自己的态度和各方面的表现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最近的研究否定了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的观点,也否定了忽视家庭和社会条件对独生子女成长的影响,认为独生子女天生优越的观点。独生子女的性格特征是受孩子所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要充分利用独生子女的优势(物质生活条件较好,父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培养独生子女良好的性格和行为。

2.学校

18世纪欧洲伟大思想家罗索说:“植物的形成是由于栽培;人是教育形成的。”英国思想家r·欧文也说过:“教育人就是塑造人的性格。”学校教育对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校不仅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而且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学生在学校形成良好的性格,才能顺利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否则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与健康人格相反,人格失调。性格适应不良最初是因为不良亲子关系的影响,但学校教育不当也会造成学生适应不良。学生的不适应是普遍的。在国外,有研究表明,约有22%的学生存在中度或严重的情感缺陷。陈家林和罗于1985年对全国1000名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16.53%的学生存在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1)课堂教学

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接受系统的科学知识。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工作。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坚持、自控、主动、独立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在接受系统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众所周知,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对学生良好人格特征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班级集体

学生以群体为单位学习生活,学校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群体。班集体、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对学生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班级集体让学生习惯有系统有目的的学习,得到克服困难的锻炼,尝到集体生活的乐趣。集体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组织能力?quot良好的人格特征如纪律性、自制力、利他性、勇敢和坚韧也有利于克服不良的人格特征如孤僻、自私。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A.C. makarenko)指出,教育应该在集体中进行,并通过集体进行。

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处于一定的地位,在活动中扮演着各种角色,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性格发展。心理学家研究了学校指导对“角色”处理的影响。教师从小学五年级学生中挑选8名在班里地位较低的学生,请他们担任班委,在工作中给予指导。半年后,这些学生在班里的地位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自尊、责任心、安全感等人格特质上的分数有所提高,整个班级的氛围也发生了变化。

(3)教师

教师对学生性格发展的影响首先是教师的榜样作用。老师在学校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性格发展。越年轻的学生越受老师的影响。教师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以身作则。

师生关系也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marka.may和hugh hartshorne在研究学生诚实的人格特征时发现,喜欢老师的学生说谎较少,容易形成诚实的特征。不喜欢老师的学生经常撒谎。

勒温等人将教师惩戒学生的方式分为三种。专制方式、民主方式和自由放任方式。研究表明,教师管教学生的方式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表9-8)(人格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195)。

表9-8教师的管教风格与学生的人格特征

纪律风格学生的人格特征

民主情绪稳定,积极,友好,有领导能力。

威权情绪紧张、冷漠或有攻击性,在场时对老师毕恭毕敬,不在场时秩序混乱、缺乏自制力。

没有团体目标,没有组织,没有纪律,放任自流

3.社会实践

无论是基因决定论还是环境决定论,他们的主要问题,除了片面性,就是没有认识到实践活动对性格发展的作用。马克思指出:“以前所有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只从对象或直观的形式上理解事物、现实和感性,而不是作为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而不是从主观方面理解。”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职业的要求对性格发展也有重要作用。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社会要求他反复扮演某种角色,开展与职业相对应的活动,这样他就会相应地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职业对人的个性发展影响很大,科技工作者实事求是,善于独立思考,一丝不苟;文艺工作者活泼开朗,想象力丰富,感情丰富;医务工作者耐心细致,乐善好施,富有同情心等等。

4.主观因素

个体的个性是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然而,任何环境因素都不能直接形成人的人格特征,它们只能通过人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发挥作用。正如布特曼所说,“每个人都是自己个性的工程师。”各种社会影响必须被个体所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求和动机,进而推动其行动。个体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人格形成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个体现有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对接受社会影响具有决定性作用。比如纪律性、责任心等人格特质,就是接受和理解外部社会要求,并逐渐将这种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要求的过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