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放弃了北京户口,儿子。你会怪我吗?
-01-
八个月后,我终于拿到了深圳户口,期间经历了很多波折。顺利安顿下来的那天,我有点开心。但是,说到这里,朋友的言论让我有点疑惑。
他们一直说,如果我不深户,继续保留北京户口,可以省下几十分,供孩子将来在北京上大学。如果我因为几分没考过,我应该承担这个责任。自从我决定深入房子,不止一个人在我耳边提到过这个。
我别无选择,只能为自己辩护。为什么我要承担孩子考不上北京大学的责任?如果我尽我所能给他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他还是考不上。你能怪我吗?人要对自己负责,我不能让他们长生不老。
朋友回答我说:“因为孩子的责任最后还是要由你来扛,至少要扛到他成年。”这句话让我开始思考,父母应该为孩子的行为负责。
-02-
昨天无意中点开了网易公开课一个叫《最差妈妈》的栏目的视频。讲述了一个神经质的母亲和一个即将分崩离析的家庭如何走出困境。
母亲菲利斯对自己的孩子非常紧张,对他们照顾得很严。她一分钟都不允许离开自己的视线。即使她在后院玩耍,她也应该知道孩子们在哪里。
如果去商场,上厕所一定要陪着孩子,孩子一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她什么都怕,怕孩子被拐受伤,尤其是水。每年夏天全家出门,菲利斯都太紧张,破坏气氛。
她一直生活在恐惧中,总是对着孩子大喊大叫,弄得全家人都很紧张,脸上也没有笑容。
关键时刻,他们请来专业人士帮忙。莲娜女士一步步引导菲利斯学会放下,让她看到孩子因为她的放下而重新露出笑容,家庭也渐渐恢复正常。
-03-
东方头条上,有个尖子生妈妈教育经历的网上爆料。一位母亲为了培养尖子生的女儿,几乎放弃了十几年的社交,专心陪女儿学习。为了给女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十几年来,她从来不开家里的电视。
尖子生母亲的女儿被送到复旦大学。在此之前,她女儿当了六年初中和高中的班长。她是一名优秀的班干部,一名优秀的团员和一名优秀的志愿者。她学习成绩优秀,兴趣爱好广泛,数学、物理、英语、作文、武术练习都拿过奖。
对于妈妈的这种做法,网友们众说纷纭。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蔡金林表示,妈妈的教育还是有值得肯定和学习的地方,但这种教育方式和理念并不值得提倡和模仿。
第一,教育要因人而异,要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采取合适的方法。
二、尖子生妈妈的教育方式其实容易给孩子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因为母亲几乎牺牲了自己,把重心全部转移到了孩子的学习上,会给孩子造成一种“为了报答母亲,我必须成功”的理解。
这种心理压力会伴随孩子很长一段时间,不允许所有的比赛都失败,挫折对孩子打击很大。
第三,这种教育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出现问题。母女关系过于亲密,孩子容易过度依赖母亲,不容易接受其他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
第四,这种教育是以母亲为代价的。除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旦遇到挫折,妈妈们也会同时承受不住挫败感。
此外,母亲关注她们的孩子。当孩子的成功带来的成就感渐渐消失,面对自己的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失落感会越来越强。
-04-
以上故事或多或少提出了一个问题:父母应该对孩子承担什么责任?比如我放弃北京户口,以后孩子真的会怪我吗?
带着疑惑,我和周姐姐聊了几句。周姐姐的理念是,首先,对自己好,对自己好,对家人好,对孩子好。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只属于自己。成年之前,我们只是提供食物、住所和安全感,以及体面的爱情,然后优雅地退出。
这个想法和我的不谋而合。对孩子来说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如果我以身作则,带领孩子一起学习,引导孩子产生真正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只关注成绩和名校,这还不够吗?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你的孩子当时对北京的大学感兴趣,会去北京读大学吗?不怪你放弃北京户口,导致孩子掉榜几分吗?你还想让你的孩子承担这个责任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只想回复一句:“难道不可能吗?”责任感的培养一定要等到孩子成年以后吗?
放弃了北京,选择了深圳。我可以在深圳给他选个好学校,让他享受只有深圳户口才有的福利。我会攒钱给他买书,带他去旅游,开阔他的知识面和视野。
如果他真的喜欢北京的一所大学,为什么不能为自己的选择多做点努力,却指望我留一个十几年不用的北京户口?
你努力得到的难道不比你轻易得到的更有价值吗?努力考上北京的大学,他不会更骄傲吗?别让我留着户口跟他说,你看,要不是我北京户口,你根本考不上北京的大学。这样好吗?
-05-
武志红老师说:“人生的价值在于选择,但父母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做选择,也不能不替孩子做选择。”
作为家长,你能决定孩子上哪所大学,选哪个专业吗?即使你的决定看起来是正确的,你也为孩子准备了最好的资源,但这不是他的选择。就算他成了大家羡慕的尖子生,又怎么样?王蒙也是优等生。他曾经是理科状元,北大毕业生,留美硕士,但他说父母的爱其实是有害的。
你的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父母,你只需要给孩子设定一个基本的底线,然后让他决定自己的人生,只有在非常需要你帮忙的时候才帮孩子,这样会让他觉得那是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你想要的人生。
请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和抱负。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承受双重压力,不要把孩子作为证明自己的工具,而不是另一个独立成长的人。
-06-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麦兜妈妈在生麦兜之前对着一个塑料盆许下的愿望。
“要是宝宝能像发哥华仔一样帅就好了,可是水盆没有反应,麦太太又许愿了。长得不帅也没关系,她可以聪明听话,可是盆子还是没有反应。
最后,麦太太想,唉,不管你聪明不聪明,你都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过日子。这时,盆子砰的一声掉在了地上。不久,麦太太白白生下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
一开始,孩子还在肚子里的时候,我们关心的只是孩子能健康出生,平安长大。
随着他的长大,上学,处在各种竞争环境中,父母开始焦虑,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优秀,让自己肩负起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然后再肩负起自己对孩子的责任。
归根结底,这种竞争的快乐是给成年人的,也只有成年人享受。
但是,这种情况也不能全怪父母。现代社会,确实缺乏安全感,竞争太激烈。好不容易摆脱贫困的老一辈的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回到过去的生活方式,这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社会的压力从只有高考增加到了中考。慢慢的,压力渗透到了小学、幼儿园甚至产前检查,中国父母面前的路越走越窄。
但是如果让你在健康甚至生命和优秀之间选择,你会选择哪一个?优秀的定义只有一个吗?还是只有在高压下才能做到优秀?
把压力转嫁给孩子,不仅对孩子有害,也让家长焦虑。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
-07-
武志红老师通过著名心理学家徐浩源博士在《家庭为什么会伤害人》中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给孩子空间。不要安排孩子的成长,替他们决定一切。只有给孩子留下充足的个人空间,孩子才会发展出完整的独立人格。
第二,自我成长。很多家长都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来塑造孩子的。孩子长大了,难免会用“你自己都做不到,我凭什么去做”来反驳父母。
更重要的是,如果父母本身也在成长,就不容易对社会产生恐惧和过度焦虑。换句话说,父母本身强大了,自然就不会害怕孩子以后在社会上如何立足。
当你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你还会不敢让孩子多尝试吗?为什么不让他多尝试几个方法,去做一些他发自内心热爱的事情,即使他挣不了那么多钱?
当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时候,也要把他们推向一个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我们永远无法梦想到的明天。为什么不让他见见你从未见过的精彩世界?
第三,爱情进化的方式。徐博士说,过去物质匮乏,生存容易出问题,所以父母之爱的集中表现就是牺牲自己的物质,保证孩子的物质生活条件。
但是现在,物质的匮乏已经处于次要地位。父母要进化爱的方式,摆脱以前注重物质的方式,多关注孩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需求。
给孩子爱,不如教他们知识。
-08-
最后,我以我非常喜欢的纪伯伦的《论孩子》结束了我的文章。
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成为真正合格的父母,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带着真正的幸福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