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数和课堂笔记的再认识
分数再认识:讲稿1一、教材分析
1,讲座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第一课(34~36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节课是为了加深和拓展学生对初三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着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认识到一个分数对应不同的“整体”,代表不同的具体量,丰富了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充分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加深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如教材中的“拿着铅笔”、“画一幅画”,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含义,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学习情境的分析
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已经知道了分数,他们已经有了知识和经验。然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年龄特点,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了解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况,体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第四,教学重点
认识到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是不同的,所代表的具体量也是不同的,从而加深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况,体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动词 (verb的缩写)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规划了以下操作:教学方法。根据这门课的特点:应该强调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及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度高的学导讨论法。在学生阅读和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和课堂讨论法。在使用问答的方式时,特别注意不同难度的问题,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面向整体,让基础差的学生也有机会表现自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力,努力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归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与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最强大的动力。
第六,教学过程
(一)活动的引入
上课前,准备两个相同的圆圈代表月饼。通过分月饼,学生不仅复习了旧知识,也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铺垫。
(2)互动探究,学习新知识。
通过握笔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了解分数的相对性。
首先让学生猜一下,如果每个学生拿出自己钢笔的1/2是否一样。必须有两种答案,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验证。
在验证的过程中,先要求全班拿出偶数支笔。
然后让学生数1/2这个偶数。
最后全班交流,通过分析总结数据得出结论。
1/2对应同一个整体,代表同一个具体量。
1/2对应的整体不一样,具体数量也不一样。
(三)运用新知识,扩大外延: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比较两本书的1/3的区别,让学生认识到:
1/3对应同一个整体,代表同一个具体量。
1/3对应的整体不一样,具体数量也不一样。
进一步加深对以下问题的理解:
任何分数都对应同一个整体,代表同一个具体量。
对应的整体不一样,具体数字也不一样。
(D)整合反馈并发展能力
在处理具体练习时,我认为应该指出的是。
1,画一个图,不管怎样,只要整个图的1/4就是一个小正方形。
2.练习题1,重点讲解分段、移动、旋转、组合的运用。
3、练习第二题要注重绘画方法的多样性。
4、练习第三题,除了体现绘画的多样性,还要比较平均得分后每个图形的两个1/2是否相同;还需要比较这三个图的1/2是否相同。这部分其实是“总数相同,相同分数所代表的具体数字也相同;总数不一样,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字也不一样。让学生及时实践已经在直觉基础上形成的抽象知识,并在必要时加以巩固和加强。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个班里,我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让学生在猜测、验证、总结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分数的再认识:讲稿2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考生X,是来应聘小学数学语文老师的。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分数的认可(板书)。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讲座。
先说课本:
对分数的再认识是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五)第一册第三单元分数的第一课时。本课主要是在情境中提问(如“拿着铅笔”、“看书”),让学生明白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是不一样的,表示的具体数字也是不一样的。本课是基于学生在初三下学期已经初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能够识读和书写简单的分数,为以后学习真分数、假分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可以说,这一课具有过渡作用。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以及本节课的现状和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立体化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况,进一步理解分数,正确运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体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2.过程和方法:通过自我探究、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和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乐趣。
根据对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理解一个乐谱的不同“整体”,表达不同的具体量,从而加深对乐谱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况,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教具准备:两盒铅笔,不同号码的电脑课件。
二、说学习情况: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5)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一定的探索和合作能力,但需要方法上的指导。他们在知识上已经知道了单位“1”,但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上还存在问题,这一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会考虑。
三、教学方法:
教有法,教无法。重要的是得到法律。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累性和主动性。根据探究-讨论-归纳的思想,学生可以利用知识迁移来发现和掌握新知识。
四、说和学的方法:
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我设计了以下学习方法。在自主探究和讨论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动嘴、动手、动眼、动脑,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从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分层练习来巩固知识。
第五,谈谈教学过程
根据“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探索为主线”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A)创造环境和引入新知识
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会用多媒体课件做一个小游戏:看成语,说分数;投射成语,让学生说出分数。如十室九空,一分为二,百里挑一,且谈分数的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引入,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学习知识打下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二)自主探索,加深理解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两个活动。
(1)活动1(我拿一盒同样数量的铅笔)
先后请了两个同学上台,每人从一盒铅笔里拿出1/2。请猜猜,他们拿出的是同一个数字吗?然后给同学们看。结果两个学生结果一样多,两个学生都拿出了四个。
通过这个设计,学生初步感觉到,当整体“1”相同时,相同分数所代表的具体数字是相同的。
活动2(我拿出两盒不同数量的铅笔)
请两位学生再次上台。每个学生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然后让学生猜。他们取出的是同一个号码吗?结果两个学生的成绩不一样。一个学生拿出四个,另一个学生拿出三个。然后带领学生讨论:为什么拿出1/2,数字却不一样?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当整体“1”不同时,同一个分数所代表的具体数字也不一样。根据学生的报告,我在黑板上写字。
然后我用多媒体课件把教材里的主题图展示出来,让学生看看他们看的书的页码是不是一样的。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当整个“1”不同时,同一个分数所代表的具体数字是不同的。
通过以上探索,学生加深了对分数本质的理解。在教画一幅图时,我给学生完全探索知识的主动权,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分组交流画法,引导学生汇报总结一个图形1/4有多种画法。
在教学中,我尽量体现“从帮助到放手”的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发现规律,然后总结规律。
(三)加深理解,实际应用
实践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设计了不同层次(梯度)的习题。
1,基础练习:课后完成1-3练习,主要通过写字、画画、素描等不同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乐谱的理解。
2.应用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展示了捐零花钱的情况,以及选一和分数墙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3.探究练习
最后,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些分数,引导学生探究。那个分数接近1,那个分数接近0?
这种分层作业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总结拓展。
你从这堂课上收获了什么?说说你学这门课的感受?组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让学生谈谈收获的体会。同时,我会布置作业,和你的伙伴谈论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用你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样,我把数学的学习平台从课堂延伸到了生活,体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
最后说一下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为了突出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下面的板书,体现了直观教学的原则。
以上是我的全部讲课内容,谢谢评委老师!
对分数的再认识,讲稿3,教学内容
《对分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
第二,谈谈教材
(1)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材是一套教材,这部分知识分两次讲授。第一次是初三对成绩的初步了解,第二次是五年级对成绩的系统学习。在初三第二册教材中,学生已经经历了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生成分数的过程,认识了整个“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能够识读和书写简单的分数,能够简单地加减分母相同的分数,能够初步用分数来表示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分数的再认识”一节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学会对分数的再认识。教材通过创设“拿着铅笔”,说,画一幅图,“你知道吗”的问题情境来呈现教学内容。让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有丰富的资源可用,从而安排合理有趣的课堂教学。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
(1)在特定情境下,进一步理解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可以正确地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结合具体情况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
(1)学会在解题活动中与他人合作。
(2)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解释结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体验到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一样,代表的具体数字也不一样。
教具准备:两盒不同数量的铅笔,电脑课件等。
准备学习工具:彩笔等。
三。口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在这门课的教学中,教法和学法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与同伴交流。教师只有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并引导学生讨论,营造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氛围,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热爱学习。
2、学法律:
课开始,老师创设了“拿铅笔”的活动情境:请两名学生上台,每人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结果两个学生的成绩不一样。一个学生拿出四支铅笔,另一个拿出三支。
并且问这个问题: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分别从每盒铅笔中取出所有的1/2吗?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在得知“由于分数整体不一样(即分支总数不一样),1/2所代表的具体数字不一样”后,
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说话、画图、练习等不同的方式了解不同的分数,并与同伴交流,让学生通过动手、思考、交谈获得新的知识。
第四,谈谈教学过程
这节课设计了三个部分:从实际情况引入题目,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理解乐谱,将乐谱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1,创设了“拿铅笔”的教学活动,并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明白铅笔的数量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因为原来铅笔的总数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
2.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实物“说话”,并与两本不同厚度的书的“1/3”进行交流,认识到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具体数字也不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
3.通过“画图”让学生明白一个图形的1/4是一个□但这个图形的形状可能不一样。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通过“练习”,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乐谱的理解。
在每一次活动中,学生不仅仅是在说、在做、在想,更重要的是通过“动态过程”来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理解更加深入和完善。这种“运动”不仅是学生自身的单向学习,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5.回归生活,用“捐零花钱”这个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相对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问题,真正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6.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你可以了解分数产生的漫长过程和分数的各种记录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激发探索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7.课堂总结:你今天收获了什么?你如何评价自己?学完今天的知识,你想到了什么分数?
对分数的再认识,讲稿4,教材
今天我讲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初等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教材内容(34~35页)。初三第二学期,学生已经经历了结合情境和直观运算生成分数的过程,认识了整个“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认识、阅读和书写了简单分数,加减了分母相同的简单分数,初步用分数表示事物,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所学内容将在原有基础上深化和拓展。本节教材创设了“拿着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认识到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是不一样的,表示的具体数字也是不一样的,丰富了学生的理解,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充分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如教材中的“拿着铅笔”、“画一幅画”,结合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二,谈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了解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况,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明白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一样,代表的具体数字也不一样。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谈谈教学的重要性和难度:
教学重点:要认识到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是不一样的,具体数字也是不一样的。
教学难点: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四,准备教学工具:
一些课件和铅笔
动词 (verb的缩写)说和学习方法:
创设情境,观察交流,总结。
第六,说说教学过程
(1)基础训练:
既然三年级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那就让学生在课堂上先写一个分数,并说说它的意义。(通过让学生写分数,说出分数的意思,其实是对分数意义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根据分数的意义,引出对题目的重新认识——分数。)
(2)问题场景:
课前准备了四盒不同号码的铅笔。上课时,四名学生被要求上台,分别从盒子里拿出1/2的铅笔。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看能发现什么问题。通过如何握铅笔的活动,让学生将铅笔平均分成两部分,取出其中一部分。有多少?并且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根据学生拿出的铅笔数量,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他们拿出所有铅笔的1/2,但拿出的铅笔数量却不一样?”
(3)建立模型:
通过刚才的问题:“你为什么不拿出尽可能多的铅笔?”学生讨论交流后,请拿出台上铅笔总数进行核实。核实后,第一,让学生知道整体(一盒铅笔)平均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几支;二是让学生觉得1/2这个数是一样的。学生们也清楚地意识到是铅笔总数的差异造成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1/2对应的整数不一样,具体数字也不一样。(当整体不同时,相同分数对应的具体数字也不同。)
(4)解释和应用:
1,“说说看”:第一,用学生对分数的新理解来判断谁读的页数多。通过对比我们知道,虽然两个孩子读的书都是1/3,但是他们手里的总页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的“1”不一样,所以他们读的页数也不一样。让学生认识到1/3对应的整数是不一样的,具体数字也是不一样的。学生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一个分数对应不同的整体,它所代表的具体数字也是不同的。
2.“画图”:先判断1/4的含义,再用1/4判断整个“1”的具体数字,最后画一个图形,不管怎么画,只要整个图形的1/4是一个小正方形。通过作图,让学生明白,当我们知道一个分数对应的具体数字时,就可以求出整个“1”。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乐谱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练习》:第1题重点是运用除法、移动、旋转、组合的方法看图写分数。通过看图,思考:整张图片平均分成多少部分?总数中有多少部分是彩色的?第二个问题集中在绘画方法的多样性上。第三题的重点不仅是体现绘画的多样性,而且是比较平均分后每个图形的两个1/2是否相同,重点是理解“平均分”。这个问题其实是对的:“整体不一样,同一个分数代表的具体数字不一样。”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在直觉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已经及时形成的抽象知识进行实践,必要时进行巩固和强化。第四题,结合“云南昭通彝良5、7级地震”和“捐零花钱”的实际活动,体验分数的对应,教育学生“节俭”和关爱。
(5)复习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关于分数的新知识?让学生畅所欲言。)
(6)板书:板书与步骤同步。同学们通过活动说的,我就记下来了。
课后反思:
整节课下来,感觉老师对我的引导太多了,不敢大胆放手。学生的参与还不够。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办法让他们大面积参与学习。没注意细节,有些题目讲的太快,有些同学没跟上,对“平均分”理解不透彻;时间和教学节奏没掌握好,所以有点耽误了。也希望老师们不要保守,毫无保留的给我宝贵的意见。我会虚心接受他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