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从苏联到俄罗斯:崩溃的轨迹

-

发布时间:2004-09-13文章来源:中国思维网文章作者:不详。

1991年65438+2月21天,在今年的最后十天,世界上发生了一件很多人都没有预料到的大事。是列宁创立的,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近70年的苏联解体了。曾经称霸世界的强大的苏联帝国,就像一个建得高高在上的积木,轻轻一碰就突然倒塌。乍一看,这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它没有经历过战争,它是如此的强大。怎么会突然解体?

让我们来看看苏联解体仪式的最后一幕:

“戈尔巴乔夫花了整整12分钟给苏联同胞读他的书。读到最后,他眼眶湿润,声音嘶哑,内心被无数双手撕裂,几乎读不下去了。19: 20,按照事先安排好的程序,戈尔巴乔夫将把决定世界末日的“核按钮”,一个装有发射前苏联2.7万枚核弹头密码的黑色公文包,交给独联体武装力量临时总司令沙波什尼科夫,再由沙波什尼科夫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还是在电视直播镜头前,戈尔巴乔夫不自觉地摸了摸西装口袋,可惜他忘了带笔,一时不知所措。CNN电视广播公司总经理汤姆?约翰逊先生及时救了戈尔巴乔夫的车。他眼疾手快,从口袋里掏出一支圆珠笔,迅速递给几秒钟后就要成为平民的总统。戈尔巴乔夫说:“谢谢你!“随即,他用这支圆珠笔迅速在自己放弃总司令职务、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叶利钦的政令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那一刻,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们仿佛听到了一声巨响,所有人都知道,是屹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突然完全倒塌,被劈成了15块碎片。”以上是一位中国学者对现场的细致描述。

苏联的解体对于当时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有点出乎意料。尤其是对于中美这两个世界大国来说,一时间不知所措。没有人知道前苏联的国家分裂后会如何发展。会对世界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十年后,作为前苏联接班人的俄罗斯又是什么情况?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70%的国土面积和70%的经济基础,60%的人口和70%左右的国家资源。1991前苏联国内生产总值约3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60%多一点,世界第二。当时的苏联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国力强大,科技先进,人民自信,自己的利益遍布全球。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是什么?据统计,2001,苏联解体十年后,俄罗斯GDP约3000亿美元,是苏联1991的十分之一。外贸进出口总额约800亿美元,仅为中国的五分之一。200亿美元的黄金和外汇储备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俄罗斯从一个强国变成了一个经济上无关紧要的世界二三流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俄罗斯的话语权像其经济分量一样在减少;在军事上,俄罗斯几乎失去了决定性的影响力,甚至在车臣内部武装叛乱的问题上,长期难有作为,这让很多国家和军事家都很尴尬。对于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和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来说,这种结局会是他们的初衷吗?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最近失去了他心爱的妻子,现在悲伤地经营着以他名字命名的戈尔巴乔夫基金会,而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现在正在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的照顾下安享晚年。肯定不是。是的。但是,他们怎么能在短短六年内把一个良好而强大的苏联带到解体的地步呢?另一个人用了8年时间,把一个继承了前苏联70%资产的俄罗斯,带成了这样一个破败的国家?对于中国,对于世界上所有的政治家,对于关心中国* * *产党命运,关心中国未来的人们,难道没有一个教训吗?

首先,戈尔巴乔夫太书生气了

戈尔巴乔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如何从前苏联南部边疆的一个小地方一步步爬到苏联最高领导人的位置的?以下是戈尔巴乔夫的简历:戈尔巴乔夫于1931年出生于苏联南部边疆的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俄罗斯国籍。1952年加入苏联* * *生产党,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法律系和斯塔夫罗波尔农学院。1955年任斯塔夫罗波尔团委第一书记,共青团边疆区委某部部长、第二书记、第一书记,1962年任斯塔夫罗波尔农场农场生产管理局党总支长。1966年9月,从1968当选斯塔夫罗波尔党委第一书记,从1971当选苏联中央委员会委员。苏联第二十二、二十四、二十五和二十六届代表大会的代表。1978当选苏联中央书记。1979年当选苏联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80年当选政治局委员。1985年3月当选苏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从戈尔巴乔夫的政治生涯来看,可谓一帆风顺。几乎每隔两三年就是一个新起点,除了在边疆区党委第一书记的位置上多待一会儿。戈尔巴乔夫读过很多书,他有苏联最负盛名的大学的法学学位和农学院的技术学位。但是纵观他就任苏联总书记之前的整个从政经历,可以说他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艰难困苦,在他的整个工作史上也几乎没有什么显著的政绩。充其量只是一个平时对时政不满的人。虽然戈尔巴乔夫在政绩上没有什么可炫耀的,但他和其他任何一个猛烈抨击自己的国家和苏* * *的人一样,对政治一无所知,却对权力念念不忘,对苏* *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这个令人羡慕的职位向往已久。戈尔巴乔夫担任总书记时的秘书波尔丁在《戈尔巴乔夫的沉浮:戈尔巴乔夫当选苏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后》一书中这样描述,“他立即搬进党中央办公楼主楼五楼名为6号的办公室,没有任何耽搁。就像当年的俄罗斯沙皇对王位和皇冠念念不忘一样,这个新办公室也一直吸引着他。几乎是一夜之间,服务员就把所有的东西都收拾干净了,换了楼梯上的长地毯,还把地板擦亮了。接待室里还有一些事情要做,但戈尔巴乔夫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在他的新办公室里接待来访者了。”从波尔丁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似乎是一个尚未成年的年轻人。他突然获得了上级的高度信任,给了他一个很能体现信任的重要工作。他迫不及待地想完成这项工作来展示他的才华。戈尔巴乔夫一上台,就突然提拔了一大批他认为有改革思想的人,包括后来成为他政治死敌的叶利钦,后来被他冷落的利加切夫,被称为“改革外交部长、和平外交部长”的谢瓦尔德纳泽,以及把苏联引向灾难的负责党的思想宣传工作的中央书记雅科夫列夫。

最能体现戈尔巴乔夫个性的是他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被戏称为20世纪“最臭的理论”。本来“改革”这个词在俄语中有很多表达方式:但是戈尔巴乔夫用了“重建,改造”这个词。在俄语词典中,这个词的定义是“推倒重建”。有人据此说,戈尔巴乔夫从一开始就下定决心要拆掉苏联的大楼,重新建设,他要建立自己的理想国。现在这种说法肯定有些反感,但戈尔巴乔夫确实想利用苏联这样的大国,用全苏联人民的利益为自己做一个改革实验,想从这个国家最敏感、最致命的政治制度入手。戈尔巴乔夫和苏联大多数人一样,看到了国家的弊端,但他也像一个不成熟的年轻人,害怕别人不知道,迫不及待地想在这本书的书名里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表达自己思想的开放性,作为苏联这样一个大国的领导人,他居然把这本书给了一个美国的出版社出版。也就是说,在那个冷战如火如荼的世界,他作为一个大国的领导人,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治国设计和战略思想毫无保留地呈现给世界。这种行为是多么幼稚!他在推动改革的同时,还大力鼓吹所谓的“民主化”和“公开化”,企图吸引群众参与到这场改革中来。不知道哪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最能隐藏自己战略思想的领导者,才是最聪明的领导者”。一般领导人如此,更不用说一个苏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事实上,戈尔巴乔夫所谓的新思维,在世界级战略家眼里,不过是学院内部刊物的一篇作文;在世界级政治家眼里,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研究生的论文。

出身草根的戈尔巴乔夫也看到了苏联国家的经济困难和人民对僵化体制的不满。1986年至1990年、2000年主持制定苏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原则。1987年,他制定了关于经济管理和企业法的根本改革的基本原则。他的基本思路是放权给企业,让企业做到“三自给”,即完全自主经营。这种想法对于拥有莫斯科大学学位的戈尔巴乔夫来说似乎还可以,但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来说并不高明。当时这种改革方式已经在中国实行了好几年。中国的一些地方和企业领导人和经济学家看到了这一改革的局限性,大声呼吁进一步的经济体制改革,并正在进行进一步改革的试点项目。在没有改革的大经济体系框架下,到1988年底,苏联整体经济形势没有好转,更加失衡,1986?苏联65438年到0988年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只有2.8%,低于65438年到09865438年到0的所谓“停滞时代”?1985.经济改革受挫后,戈尔巴乔夫单方面将经济改革的失败归咎于现行政治制度。1988年6月召开的苏联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标志着改革的重心从经济领域转移到政治领域。戈尔巴乔夫是苏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但他用普通苏联平民的心态和不成熟知识分子的语言,把苏联原有的政治制度称为“官僚专制”和“极权制度”。他在各种公开场合猛烈抨击苏联的政治制度,严重损害了苏联和苏维埃国家在人民心目中的政治形象,而党内的极端分子和分裂势力则对戈尔巴乔夫的言论大加赞赏。他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开放化的推行在苏联社会引起了极大的混乱,一些加入共和国的民主人士开始与苏联争夺权力。1989年,波罗的海三国* * *产党公开与苏联分裂。共和国的权力落入了民主主义者和分裂主义者手中。整个苏联社会陷入严重动荡。经济形势恶化了。从65438年到0989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下降到2.4%,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更加紧张。军队也开始出现不稳定,苏联的改革进程开始失控。

太书生气的戈尔巴乔夫,虽然把苏联旧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打得结结实实,但他给不了苏联新的凝聚人心的意识形态,给不了国家改革开出建立新制度的实用药方。他把意识形态的重建留给各种宗教和极端思想,把新制度的解决寄托在政治改革上。曾经被称为“最勇敢”的改革家,被他一手提拔,亲手打的叶利钦,就在戈尔巴乔夫眼皮底下,用戈尔巴乔夫极力倡导的公开选举的方式,抓住了苏联最重要最大的* * *共和国加入?俄罗斯联邦最高领导层。改革和国家的失控并没有让歌德清醒过来,他读的那么多书也没有在这个艰难的时刻给国家领导人带来任何智慧。无奈之下,他天真地想到了“总统”这个头衔的实用性。他认为“总书记”这个职位不适合领导一个国家,只有总统才是名正言顺的国家领导人的恰当称谓。他试图以“总统”的职位重新控制整个苏联。于是在1990年,他“跌跌撞撞”地坐上了“苏联总统”的位置。出乎他意料的是,但在他新思维的逻辑中,1990年6月,根据苏联的国策和宪法,苏联几个主要盟国相继发表主权宣言。苏联解体的迹象已经开始显现。

如果此时在苏联全境采取强制措施,也许苏联还有一线希望。历史往往没有如果,这是可悲的。可悲的是,此时的苏联最高领导人还有闲情逸致去海边度假,他正享受着一个世界强国领导人的无限幸福。1991 09年8月19日,以留在莫斯科的亚纳耶夫副总统为首的苏联其他领导人采取了果断措施。实施了“紧急状态”并控制了正在黑海海岸度假的戈尔巴乔夫。但试图拯救苏联免于崩溃的人们没有想到的是,经过戈尔巴乔夫数年的“改革”,以及他对苏联和苏联的猛烈抨击,苏联军队已经完全失去了对苏联党和国家的信任,士气大乱。军队实际上认为没有必要做任何事情来拯救现存的国家。看来政变从一开始就不顺利。政变中被控制的两个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的叶利钦提前离开莫斯科,前往阿拉木图进行“访问”。“紧急状态”仅仅过了三天就失效了。

更可笑的是,经历了危机,还在苏联最高领导人位置上的戈尔巴乔夫,竟然全是假学者。在被勇敢的叶利钦从休假中解救出来后,他继续天真地想从掌握了俄罗斯命运的叶利钦的饭碗里分点残羹。他还在和叶利钦等前苏联新成立的“主权国家”领导人讨论所谓的“同盟”。为了他的“同盟”,他应叶利钦的要求宣布了解散苏联的命令,随后宣布停止其在苏联全境的活动,并指示苏联检查机关对苏联的领导机关进行检查。此外,他们一致认为,在一个非常时刻,他们和叶利钦可以“相互代表”。戈尔巴乔夫做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他只想让他那一文不值的所谓“中央委员会”不被废除,让他那一文不值的苏联总统职位不被废除。他此时更加迷茫,甚至说自己之所以在8.19事件中差点失势,是苏* * *出卖了他。他不知道,自己所拥有的那一点点象征性的权力,即将被他的“伙伴”彻底取消。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政治上幼稚,政治上麻木,迷恋权力。这样一个毫无理智和判断力的学者上台,真的是苏联人民的悲哀。之后就出现了本文开头非常戏剧性的一幕。

二是叶利钦,他有两种品质:一个是粗人,一个是学者。

叶利钦:1931出生于俄罗斯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达里茨克区农村,俄罗斯国籍。1955毕业于乌拉尔理工学院建筑系。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乌拉尔重工管道建设公司工作。1959任总工程师。1961年任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城建局长。从65438年到0968年,叶利钦先后担任建设部长和国务委员会秘书。1976年,44岁的叶利钦被苏联中央委员会直接任命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委员会第一书记,苏联中央委员会委员。他是当时苏联最年轻的地方领导人之一。

叶利钦的性格在很多方面与戈尔巴乔夫相似。首先,他似乎对国家的未来和发展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看起来不是那种安分守己的人。作为工程技术专家,他在地方上担任党的领导职务多年,当然也看到了苏联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一样,也是一个有强烈表达欲和学者习气的人。但与戈尔巴乔夫不同的是,叶利钦的个性与许多技术官僚一样急躁好斗。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甚至敢于在是非问题上破釜沉舟,敢于直接否定苏* * *的一切,包括创始人和他的思想。这种学者和野人的双重性格,也导致他在治理俄罗斯国家的过程中,在决策、用人、治国等方面屡犯错误。可以说叶利钦是在戈尔巴乔夫的土壤里诞生的人物。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也许叶利钦会成为他在乌拉尔山以东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那个偏远地方的第一书记。在他来莫斯科之前,他已经在那个位置上工作了九年。前苏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之所以没有像戈尔巴乔夫那样提拔叶利钦,很可能是因为叶利钦只是一个技术官僚,最多是一个国务委员会秘书。然而,历史偏偏让他遇到了与他有着某种共同性格的苏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复杂的世界形势下,戈尔巴乔夫也抱有幻想,狂热地追求西方自己都不知道的自由、民主、人权,对国内外形势缺乏正确的判断和把握。

1985年,新上任的苏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视察叶利钦管辖下的苏联石油工业重镇秋明。作为一个非常擅长技术的地方官僚,叶利钦当然是全程陪同。叶利钦的陪同视察给戈尔巴乔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戈尔巴乔夫觉得,在他即将开始的改革进程中,非常需要叶利钦这个敢于否定苏联路线、具有伟大品格和思想的人。于是1985年4月,就在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一个月后,叶利钦被调往莫斯科,担任苏联建设部长。他在这个位置上呆了不到五个月。1985 12升任苏联中央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候补委员、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政坛一颗耀眼的新星。

叶利钦在担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后,极力推行戈尔巴乔夫的战略计划,在莫斯科大力推行改革路线,尤其是在倡导社会民主、反对官僚主义和政治腐败方面。据统计,叶利钦上任的头几个月,因各种罪名撤换了莫斯科33个区委书记中的23个。叶利钦不仅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政治改革,而且一生都展现出体察民情的形象。他经常深入基层,隐姓埋名地进行私人访问,检查城市的食品供应情况,了解人民对腐败的不满。他不仅下令取消在苏联存在多年的高倩专营店,还让妻子像普通公民一样排队买东西。这都是真的。一时间,叶利钦在莫斯科名声大噪。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有着非常相似的理念和工作作风。

为了加快改革进程,叶利钦作为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利用莫斯科的新闻和舆论工具打击官僚主义和腐败特权,提出了“批评无禁区,开放无边界”的口号。他甚至公开指责党内一些人在外国人面前反对改革。毫无顾忌地对外公开党内矛盾。叶利钦的所作所为和戈尔巴乔夫一样,赢得了苏联天真群众的掌声,让西方反苏势力大吃一惊,然后鼓掌赞同。正是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一个在苏联中央委员会,一个在莫斯科市委,他们大胆的、标新立异的改革行为在苏联政界引起了极大的混乱。苏联现存的政治体制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人民的思想混乱了,信仰丧失了。各种思潮和意识形态在苏联的土地上迅速蔓延,尤其是各种宗教的传播,完全失控。叶利钦的行为当然遭到了苏联中央委员会和莫斯科市委的强烈谴责。连苏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都有点吃惊,因为叶的激进言论和行为超出了他的想象。他觉得在他发起的这一波改革浪潮中,叶利钦有篡夺东道主角色的潜力。于是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冲突终于爆发了。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987年6月,在讨论戈尔巴乔夫纪念苏联十月革命70周年的讲话时,政治局其他成员原则上同意了这份稿子,这也许是戈尔巴乔夫的苦心,让他很满意,有的只是对个别细节做了一些评论。但精神状态很好的叶利钦却旁若无人地对讲话进行了批评,提出了20多条修改意见,包括对苏联70年历史的基本评价和党当前改革政策的措施。在叶利钦眼里,这份手稿应该推倒重来,应该以美国政治为基础重构苏联的政治制度。通过这件事,叶利钦身上跳出了一个在政治上非常不成熟的热血青年的形象。戈尔巴乔夫的脸终于挂了。在此之前,已经有人向戈尔巴乔夫暗示,叶利钦是一个危险的野心家,由于他在工作的许多方面的过激行为,他在中央委员会和莫斯科市委都不受欢迎。于是在1987年底,叶利钦被免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苏的职务,成了一个不相干的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席。叶利钦的下台,说明他在苏联中央委员会的生涯已经走到了尽头,但由于他在莫斯科两年的工作经历,在莫斯科市民乃至整个苏联人民的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印象,特别是党内的激进派、极端思想团体和社会上的一些激进派,认为他是一个改革者,一个比戈尔巴乔夫更大胆、更优秀的改革者。这也为他日后的复出埋下了伏笔。

有意思的是,戈尔巴乔夫并不反对叶利钦关于改革的思想和做法,而是讨厌叶利钦傲慢的个性和气势。因为叶利钦对改革性质的认识没有错,也不认为自己的政治观点有错,戈尔巴乔夫只是在改革的进度和莫斯科市委在改革中的领导地位上与叶利钦有分歧。叶利钦认为改革应该更快、更大胆,莫斯科市委在改革的领导上应该有更大的独立性。这似乎让人觉得两位第一书记在改革成果的归属上是有分歧的。表面上看,改革才刚刚开始,成功与否还是未知数。这两个人为了日后改革成果的归属而反目成仇,只是性格上的冲突。但成熟的政治家知道,这不是本质。美国人在这方面的直觉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敏锐、更清晰。美国很多政客觉得苏联解体,俄罗斯衰落,对那些表面上狂妄自大,实际上幼稚病越来越严重,却走向最高政治舞台的人来说是不可避免的。

在被撤职的沉重打击后,叶利钦的思想可能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改革是否成功,民主是否重要,不提人权问题,都超出了他的思考范围。1990年,在戈尔巴乔夫本人倡导的民主选举中,叶利钦参加了第一届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如愿当选为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不久,他当选为俄罗斯第一任总统。这又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戈尔巴乔夫导演的国家主权大分裂中成为自己政敌的叶利钦,出人意料地夺取了苏联最大、最重要的国家俄罗斯的领导权。叶利钦已经完全摆脱了戈尔巴乔夫的控制,但他可以在很多方面控制戈尔巴乔夫的行为。

当叶利钦获得俄罗斯领导权的时候,“由* * *”产生的党员这个东西成了他的负担,于是叶利钦毅然退出苏联,给苏联和世界造成了震惊的影响。然而,该国各方面的情况没有改善的迹象。当时的苏联,15国加入* * *民族矛盾激化,社会经济秩序濒临崩溃,物价飞涨,生活必需品匮乏。各参战国都发表了主权宣言,苏军对这一系列变化无所适从。对于这种局面,戈尔巴乔夫领导的中央委员会已经基本失去控制,所有的发言和呼吁根本没有效果。这一结果的出现,让学识渊博、书生气十足的戈尔巴乔夫大为吃惊。

“8.19”事件后,苏联实际上名存实亡。叶利钦觉得时机已经成熟。经过精心但愚蠢的策划,他与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签署了《别洛韦日协定》,宣布苏联不复存在,迫使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无奈辞职,叶利钦自然进入戈尔巴乔夫的办公室,成为克里姆林宫的新主人。叶利钦最终在这场混乱的改革闹剧中获得了丰厚的利益,但他却像一个点燃草堆取暖的农民,得了热,得了辉煌,却没想到,这也会点燃他身后的草堆,点燃整个豪宅。

从1985年底叶利钦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进入莫斯科的经历,到1991年底进入克里姆林宫,起初叶利钦与学者出身的戈尔巴乔夫差别不大,但比戈尔巴乔夫更有挑战性和冒险精神。他作为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的所作所为,几乎是戈尔巴乔夫思想的最佳实践。只是叶利钦更大胆,更直接。正是因为戈尔巴乔夫这个愚蠢的学者,苏联一开始就陷入了混乱,同时叶利钦这个愚蠢的学者在混乱中获得了俄罗斯的领导权,直接造成了苏联的大崩溃和大分裂。在整个过程中,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自始至终在操纵着这场闹剧。剧中的两位主角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把这场闹剧的全过程演绎得如此认真精彩。看起来多么完美,环环相扣,没有任何一个环节,几乎不可能达到如此完美的结局。但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这种“尽善尽美”实在是苏联国家和全体苏联人民的悲剧。

进入克里姆林宫后,从1992到1,叶尔钦的书生气和孩子气的毛病再次强烈暴露出来。他一心要把俄罗斯尽快建设成像美国一样高度民主繁荣的国家。当他在全国推广他的万能药“休克疗法”时,他向中国人民保证:“咬紧牙关,经历痛苦而艰难的过渡,不久的将来,俄罗斯将在政治上形成以议会民主为基础的联邦制度;在经济上建立高度发达的自由市场体系,在军事上仍然保持世界核大国的地位。”带着这些美好的幻想,他一头扎进了西方的怀抱,大胆地雇佣了一批具有西方意识的年轻人。然而,盲目崇拜西方的年轻“经济学家”,如盖达尔、丘拜斯等抄袭西方的人,以及治疗俄罗斯经济的良方“休克疗法”,将本已千疮百孔的国家推向了更大的混乱。国民经济迅速衰退,人民迅速贫困。而且西方国家当初承诺的经济援助也没有兑现。与此同时,曾是叶挚友的俄罗斯议会议长哈斯·布拉托和副议长卢茨科伊也遭遇维权。至此,这个夹在东西方之间的伟大国家的改革进程,彻底脱离了改革发起人所期望的轨道,变成了又一场既得利益者之间的权力斗争闹剧。俗话说,祸不单行。随之而来的是总统和议会之间无休止的争吵,最后发展成流血冲突。然后曾经天下无敌的俄罗斯军队在小型车臣平叛战争中被打败。然后叶利钦作为民主主义者和改革家赢得了俄罗斯人民的信任,为了保住总统职位不择手段,破坏了他的形象。然后叶利钦两年内换了5次总理,创下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1999的最后一天,无奈之下的叶利钦干脆把自己豪放的性格发挥到了极致,让世界大吃一惊。他突然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并宣布刚刚出任总理不到3个月的前苏联秘密警察普京年仅45岁,担任代总统。

普京:1952年出生于列宁格勒(圣彼得堡),俄罗斯人。1975从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被分配到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对外情报局工作,在当时的民主德国从事为西方收集情报工作多年。1990苏联解体后,普京以上校军衔回到列宁格勒。1994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