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最大的手游厂商,从Gameloft回望手游的变化。
Gameloft的备份虽然在手游领域不算大,但是从资质和游戏制作水平来说都是第一厂商。在手机游戏还在Java制作的时代,Gameloft推出的游戏已经是手机游戏领域不折不扣的“3A制作”。如果我们回顾Gameloft的发展历史,也会追溯整个手游领域的发展历史。
Gameloft于1999成立于法国,是一线厂商育碧的子公司,专注于各种非主流平台的软件开发。Gameloft从成立之初就直接上市,可谓非常自信。那段时间,连母公司育碧自己都在琢磨如何把自己的游戏发扬光大。毕竟当时育碧的原创IP并不多,主要是发行第三方游戏。Gameloft花了四年时间为自己积累资源,打算玩一把大游戏。那时候手机虽然已经从黑白屏升级到了全彩屏,但是很少有人会想着用它来玩游戏。毕竟还有主机、PC等更好的平台。
Gameloft成为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开发了几款借用育碧IP的手游,如《细胞分裂》、《波斯王子》等。虽然手机功能有限,但Gameloft还是尽力以最适合的形式制作手机游戏。除了帧数,这些游戏的精细程度不亚于当时任天堂出品的GBA掌机游戏。除了Gameloft,似乎没有人注意到手机这块未开发的领地,所以Gameloft的游戏自然给很多玩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当时玩家对这个品牌的认知度并不高,只有少数人能记得游戏的开发者是谁。
在没有太多少年之后,掌机行业掀起了一场革命浪潮。索尼的PSP和任天堂的NDS相继推出了自己的下一代掌机,掌机游戏的屏幕进入了3D时代。同时,手机领域也开始更新换代。从2002年开始,知名厂商诺基亚带着全新的智能手机概念进入市场,手机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升。当游戏圈的人还在为买谁而争斗的时候,手游玩家数量也在缓慢增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家一交流就知道谁擅长游戏了。
当时Gameloft就开始推出自己的原创IP,包括真正的足球、午夜台球、至今仍受欢迎的狂野飙车(当时叫都市飙车)等等。那时候的每一款游戏看起来都制作的非常精良,人们真的无法想象把当时的端游大作搬到手机平台上阉割会是什么样子,而Gameloft则向人们证明了虽然画面不如端游,但是在游戏质量上他们一点都不含糊,“Gameloft出品的一定是精品”的说法也是从那时流传开来的。
许多Gameloft的粉丝表示,Gameloft的游戏不能被视为抄袭。毕竟游戏种类那么多,不能只允许端游玩而不允许手游玩。而且手游和主机游戏竞争的市场互不影响,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归根结底,手游是无法和主机游戏相提并论的,无论是制作水平还是技术实力,手游都远不如端游有优势。这一幕很像最近某国产游戏抄袭某日本游戏的事件。这些话在几年前还挺有说服力的。毕竟就事论事,Gameloft的游戏质量在当时整个手游领域绝对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像主机市场一般采用买断制收费,比很多粗糙难赚钱的手游要良心得多。
一直走精品路线的智乐,在游戏的开发资源上自然是大方的。哪怕是推广某部影视作品,开发衍生游戏,也会投入大量资源打造精品。当智能手机开始在社会上爆发式传播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Gameloft的买断游戏销量非常不理想,很多内部免费购买的游戏并不能创造多少收入。为什么会这样?毕竟做了一辈子单人大作的智乐,会懂得合理操作一款F2P游戏。他们在内部购买的内容上设置很差,基本可以达到不花钱就不能玩的地步。他们被玩家诟病,智乐曾经的地位还算稳固,但是他们公司的名声一年比一年差。
官方由于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和认知,一直没有意识到整个社会的变化。那些一天到晚手持手游的玩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游戏爱好者,更多的是无聊随便摆弄手机的休闲玩家。他们玩游戏纯粹是为了打发时间,而不是像以前一样享受游戏的乐趣。这些玩家本身是抵制买断游戏的。用适当的氪气获得好的游戏体验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做到了没有氪气就玩不下去的地步,那么他们很可能回去找一个“改装破解版”。
因为公司的理念没有改变,一直维持着高支出低收入的状态,亏损也无可厚非。因为股价太低,最后被威望迪收购。大家都知道威望迪是有名的“行业麻烦制造者”。收购之后,包括CEO在内的所有董事会成员和核心成员都选择了离开,此后Gameloft也就没什么值得回忆的了。
直到去年《狂野飙车9》上映,似乎才表明这是唯一还能拍的作品。毕竟系列经历了八代,已经从模仿别人走上了自己的路。好在游戏的制作质量还是很优秀的,甚至获得了2018年度最佳对战游戏。Gameloft的辉煌显然不如过去,但现在只有他们知道Gameloft到底是苟且偷生还是吃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