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秋千有哪些习俗?

荡秋千也是古代清明节的习俗之一。秋千,原意是人牵着皮绳摇晃迁徙。

秋千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的时候,它也被称为“钱球”,但后来,为了避免禁忌,它被改为摇摆。

在古代,秋千是用树枝做秋千架,再用丝带绑起来做秋千,然后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古代,人们习惯在清明节和寒食节前后荡秋千,而荡秋千的人只限于贵族家庭的男女老幼进行游戏。秋千是中国许多民族的娱乐运动。据现有文献记载,它起源于先秦时期。据清代著名作家翟浩的通俗汇编:

秋千是北山容的一个玩法,轻车熟路。秋千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山戎族的一种游戏,用来锻炼人的敏捷。山戎是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秋千最初是山戎族军事训练的工具。

春秋时期,在春秋五霸首领齐桓公带兵打败山戎后,他的疆域转移到燕国,秋千也传到了南方,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游戏用具。

荡秋千是古代宫廷和闺房女子的游戏,也是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之一。汉武帝时期宫廷中流行秋千,唐代著名文学家高武在《汉武帝后院秋千赋》中写道:

荡,千年也。汉武祈求长命百岁,所以后宫的秋千很多。

所以西汉时期,人们荡秋千主要是为了健身。

唐宋以后,荡秋千的习俗以前所未有的盛况传遍全国。后来唐朝宫廷称秋千为“半仙戏”,五代著名文学家王人禹在他的笔记《开元天宝遗》中记载:

在天宝宫,到了寒食节,秋千都竖起来了,弄得宫女们哈哈大笑,以为是盛宴。皇帝称之为半仙戏,京城市民称之为。

后来,宋代出现了一种“水荡”游戏。据南宋著名作家吴的《梁梦录》记载,北宋汴梁都城池、南宋临安都城西湖和钱塘江都有这种"水荡"的杂技表演。

每当夏季举行水上秋千表演时,从皇帝的妃子和王子到平民百姓都争相观看。表演前,人们先将两只雕刻精美的船放入水中,船头竖起一个秋千架。

表演时,船上鼓声震天,船尾的杂耍演员先练了杆,然后表演者按顺序登上秋千,奋力荡来荡去。当秋千达到秋千横梁的高度时,他们用手脱下绳子,借助秋千混响的力量跃入空中,在空中翻筋斗,然后跳入水中。

由于表演者姿态各异,看起来美轮美奂,变化多端。因此,“水荡”是宋代秋千娱乐的新发展,在中国秋千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

唐宋时期,人们喜欢在清明时节,在郊外用竹子搭一个临时的“竹笋秋千”,跳舞玩耍。因为清明节到处荡秋千,所以古代也叫“荡秋千节”。

唐宋时期的老秋千原始笨拙。首先,人们在土地上搭起一个之字形的秋千架,然后在横梁上绑上两个用柔韧的粗树枝做成的圈,一般用藤蔓、桑树、石榴树、柳树、榆树做成,很少用铁圈。

人们将两根粗麻绳系在两个木环上,称之为“摆杆”,绳子下端系一块长条板,称之为“座板”。荡秋千的女子会或坐或站在座板上,双手握住梗绳,或跑几步或被别人推着,然后秋千就开始荡起来,然后越荡越高。在唐宋文人的作品中,有很多关于秋千的描写。唐代著名诗人韦庄曾写过《长安清明》这首诗:

紫色的陌生人在尖叫尖叫,绿色的白杨在画秋千。

这首诗写于唐代清明节前后,当时春风吹柳,姑娘们成群结队地在树下荡秋千。真的很有诗意。秋千是宋代最常见的游戏之一。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垫江唇》中这样描述:

荡上秋千,懒得搓娇嫩的手。在她身旁,薄薄的德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胸前的汗渍渗透着薄薄的绸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