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之战
关羽在襄樊战争正面战场上被徐晃击溃,不仅最终导致了关羽自己败走麦城,而且还导致失去荆州的蜀汉集团从此失去了按照《隆中对》两路出兵的策略一统天下的机会。那么关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关羽发动战争的时机有问题。
建安24年(公元219年)5月,刘备在汉中打败了曹操,自称为:汉中王,还军成都,加封关羽为前将军。这一连串自刘备起兵以来都未曾有过的重大胜利,让整个蜀汉集团都陷入了欢欣鼓舞的气氛当中。
在这种气氛当中,蜀汉集团中的部分人开始一步步犯下错误尤其以关羽为首
第一:胜利使他们错误的估计了自己的军事势力,盲目的认为曹操和孙权都不堪一击,此时北伐或可一统中原,至少也有便宜可占,有功劳可抢。
第二:蜀汉集团在取得汉中和东三郡之后再加上占领的荆州地区和益州,占地面积大增。在曹操新败的情况下,已然是坐拥半壁江山。此时的蜀汉集团却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并没有敏锐的意识到:如果三国实力发生了变化,国家间的关系也会随之改变。孙吴从来也不是坚定的抗曹主义者,更何况刘备占据着荆州大部,对下游的东吴才是最大的威胁,而荆州军的统帅关羽从来对孙权就没有好感。
第三:刘备虽然在西线战场取得了重大胜利,可是毕竟对手是曹操不是暗弱的刘璋,杀敌一万自损八千,自身的兵马钱粮也是损耗极大。此时整个集团最应该做的就是整顿军马,休养生息,巩固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不能够再节外生枝。
可是偏偏就是在这种无论是从政治、军事、外交考虑,都不应该主动发动对外战争的时刻,关羽却主动率军进攻襄樊。可以想象,此时的荆州军是既得不到益州的任何支持和救援,也会受到来自后方孙权的威胁。
蜀汉方面犯下了错误,其实也并不是没有补救的机会。这种机会来自于两个方面。
首先是曹操方面。当时曹操刚刚从汉中撤军到长安,就听到了关羽进攻樊城的消息。便派左将军于禁前往增员,樊城守将曹仁让于禁、庞德所部驻扎在樊城以东,和自己形成掎角之势。这期间关羽的荆州军几次和这支增援部队发生战斗,互有攻守相持不下。就是《三国演义》众庞德抬棺决死战的情节。由此可见,关羽所部荆州军的势力也是有限的,不仅围城战相持不下,连围点打援也十分困难。
可偏偏老天爷帮了关羽的忙,到了当年八月,天降大雨,汉水水位大涨,樊城瞬间被洪水包围,于禁所率领的援军全部被淹,这就是著名的?水淹七军?。《三国志?关羽传》也明确记载:秋大霖雨,汉水泛滥,于禁所督七君皆没。也就是说关羽战胜了于禁是因为天灾,如果关羽利用这次体面的机会能够看清自身实力,引兵自退。可以说是两全其美。可是历史没有如果。关羽不明白:?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关羽急需要面对的除了不动如山的曹仁、坚不可摧的樊城。还有即将赶到的,有曹操举国之力作为充足的后援支持徐晃援军。那么,关羽此时还有退路吗?
答案是没有,而且这退路是被他自己亲手掐断的。
这就是东吴方面的问题。其实孙权在荆州问题上,孙权是有矛盾的。矛盾在于,荆州是东吴梦寐以求必须得到的,因为荆州是整个江东上游的屏障,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占领了荆州,都会对自己产生巨大威胁。可与此同时,从大局考虑,孙权害怕自己进攻荆州后,东线的张辽军团会在长江对岸有所动作,毕竟逍遥津的梦魇覆辙不远。所以孙权在战争前期还是坚持了鲁肃遗留下来的政策,寄希望于和平解决荆州问题,不伤筋不动骨。
为此,孙权派遣诸葛瑾为使者,前往荆州觐见关羽。希望将自己的儿子许配给关羽,两家再结秦晋之好。可是没有想到,此时的关羽已经是骄傲自满、目空一切。不仅呵斥诸葛瑾拒绝联姻,还侮辱孙权:吾虎女安能嫁犬子。这一外交上的严重事件,让孙权彻底放弃了和平解决荆州问题的幻想,转而采纳新任都督吕蒙的战略,利用关羽北上的时机,表面上示弱麻痹关羽,而在北线战况陷入胶着时,白衣渡江偷袭荆州。
没有足够实力、没有后方支援、没有联军盟友、失去后方退路的关羽此时与锐气正盛的徐晃大军决战必败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