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神》也能拿到35分?Famitong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省钱通”的
就在今天,《原神》的媒体评级被正式取消。很多玩家希望媒体给这个备受争议的“缝纫怪兽”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但作为日本最权威,甚至是评分最严格的媒体,《FAMI传》给了《原神》史无前例的35分高分,堪称白金殿堂。这无疑引起了众多玩家的强烈不满。
之前的FAMI传是球员眼中最公正客观的得分媒体。曾几何时,“西边是IGN,东边是Fami”这个名字一直在玩家间流传。只是现在回过头来看,前者和后者都身败名裂,实在令人尴尬。
FAMI·童也被玩家们戏称为“色潜童”。打开Famitong的官方网站,《原神》的晋升甚至作为一篇文章出现在Famitong的新闻信息页面。只有右下角的小字“广告”真正证明了法米通收了钱。
曾经在玩家心目中最权威的游戏评分媒体是如何逐渐“堕落”到现在的境地的?让我们来微调一下手中的时光机,回顾一下这个老牌游戏媒体的成长轨迹。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出版社铁建书店看到了任天堂FC主机(即红白机)在日本的爆发,准备推出一本主要介绍FC游戏的杂志来占领玩家市场。于是在1984年,第一期Fami-Maga正式由德国书店发行。
当时在业界占主导地位的任天堂,对第三方厂商打出了非常不合理的版税制度。这个系统要求厂商将完成的游戏提交给任天堂审查后才能发布。德健书店凭借他们和任天堂的交情,掌握了很多一手消息。与其他媒体相比,他们可以在游戏上市前获得消息,这使得Fami-Maga受到很多玩家的欢迎。
眼看着Fami-Maga即将完全占领当时的游戏媒体市场,德-德书店的老竞争对手ASCII也坐不住了,他们还在自己的杂志登录中开设了“FAMICOM Communication”专栏。本专栏主要介绍新发布的FC游戏。
ASCII和任天堂的关系真的很尴尬。当时,ASCII正在与索尼和松下等公司开发一种新的游戏机。与德-德书店相比,ASCII明显变得敌视任天堂。所以无论编辑怎么努力,无论是更新速度还是文章质量都远远落后于Fami-Maga。没想到的是,该栏目凭借栏目主编东孚吾法米方(笔杆子FAMI)的个人魅力,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读者,仅他一人,LOGIN的销量就大幅增长。
专栏的成功坚定了ASCII转换的信心。经过1.5年的艰苦筹备,周刊《FAMICOM Communication》的雏形于6月6日正式出版,1986,东孚坞FAMICOM负责人继续任职。
但是,即使FAMICOM Communication采用了幽默平民化的风格,避免与德德书店严肃正式的风格重叠,但仍然是因为老东家与任天堂长期的“交恶”,使得杂志的出版量一直没有起色。ASCII还偷偷计划随时离职(当时加上主编,整个杂志只有10编辑。),真正改变这本杂志命运的是一款游戏,《勇者斗恶龙2》。
1987年,《勇者斗恶龙2》在日本销量百万,引起社会轰动。当时FAMICOM通信认为这也是他们“一夜成名”的机会,于是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潜入”了ENIX公司,采访了《勇者斗恶龙》系列的监制Yuji Noi,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独家采访。这一系列报道借着游戏本身的东风,受到了读者的热烈追捧。日本游戏媒体过去很少采访游戏玩家,杂志销量在短短四个月内翻了一番。
虽然这次成功让长期被Fami-Maga打得“半死不活”的FAMICOM Communication有了一些“起死回生”的迹象。但俱乐部成员滨村广一(Hiroichi Hamamura)认为,仅仅因为《国民游戏》的光芒恰好成功,杂志不可能继续发展下去。他认为现在FAMICOM通信的当务之急是转型。
于是在1988之初,FAMICOM通讯率先成立了FAMITSU EXPRESS,旨在报道游戏行业的最新动态。广一邦村认为,游戏媒体的长期发展趋势不应该局限于成为单纯的攻略情报期刊,而应该走综合情报期刊的发展道路。
戏剧性的改革仍在不间断地进行。1991 7月,FAMICOM传播率先从周刊进化为周刊。东孚吴的法米坊在第一期周刊上说:“周刊迎合快速发展的视频FAMI行业是一个明智的决定,是大势所趋。”次年,滨村博一接任第二代编辑。
相较于其他只把游戏杂志定位为攻略的情报故事的游戏杂志,滨村广一把FAMICOM Communication变成了一个提供业界和玩家互动交流的舞台,将触角伸向了音乐和娱乐的多个领域。1996 65438+10月初,法米通通讯正式更名为法米通。作为脱离FC主机的标志。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激怒了任天堂,但也成功地吸纳了世嘉和其他主机的玩家。
《FAMI通》通过转型成功吸引了大量的固定读者,真正在玩家心目中树立口碑,还是因为他们率先开设了游戏评分专栏。由第二代总编辑广一邦村提议时期的“横评”(原为天气预报)演变而来的“新作评分”环节,逐渐成为Famitong的王牌栏目。
在这个栏目中,四位“游戏鉴赏家”将对新上市的游戏进行评分,每人给1-10分,然后将这四分加起来,满分为40分。按照30-31的分数分为银厅,32-34分为金厅,35-40分为白金厅。
早期的法米通在得分上非常“恶毒”,甚至“都被原谅了”。在滨村广一的带领下,Famitong完全允许评测者自由地说出自己作品的优劣,而不用担心厂商的“Fami”。
可能也有人质疑。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法米法米通挑选的这些评审真的代表了广大玩家吗?
在人们的固有思维中,编辑是一个只有有正规背景的高学历“知识分子”才能做的工作。但法米通勇敢地抛弃了当时日企看重学历的传统。即使你是东京大学毕业的,如果没有对游戏的深入研究,也是找不到工作的。相反,不管你有什么学位,只要你对游戏有独到的见解,进入法米通编辑部就够了。
在这样“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措施下,当时负责评测游戏的编辑可以说是一个“真正代表玩家”的人。其中不乏传奇人物,如著名的狠毒编辑“池袋萨拉”,入职前只是一个在街机上游荡的混混,但对格斗游戏的热爱却是无与伦比的。原本只有10人的编辑部,变成了商人、学生甚至家庭主妇的“玩家聚集地”。
一直以来,法米通的评分既代表了广大玩家,又体现了专业性和公平性,在日本玩家圈子里的口碑也越来越高。甚至很多日本游戏零售商都把Fami Pass评分作为购买考虑。
法米通极其严格的评测标准也让评分栏给出了《塞尔达传说:时间之笛》创作七年后的第一款40分的完美游戏。当然,这也是理所应当的。《塞尔达传说:时间之笛》奠定了今天3D玩法的基础,是当之无愧的大作。现在几乎所有3D游戏的操作和视角系统都继承了这部划时代的作品。可以说,没有时间之笛就没有现在的3D游戏。
虽然在早期,法米通的评分让厂商把质量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游戏市场的繁荣。但更多的厂商找到了一条捷径——与其花大力气提高游戏质量,不如在新作发售前给钱给杂志“买分”,这样简直可以大大促进自己的游戏销量。原本建立在公平公正态度上的法米通,必然会在后来逐渐转变为“色钱通”。
首先让法米通的权威地位受到质疑的是,他们给了《最终幻想》12的满分。FF12,其制作人泰已被中途更换,实在是不折不扣的“半成品”。
虽然FF12开创的玩法在当时看起来确实很有新意,但是给个35分左右的分数也是极为隐忍的。毕竟,它的缺陷太明显了。无论是半路剧情还是糟糕的系统,都远没有40分的荣誉。直到后来的版本“FF12国际版”完善了原有的职业和战斗系统,引入了全新的模式,平衡了游戏中的各种重要数值,这款游戏才可以真正称之为游戏。
如果说FF12的满分只是FAMI童公信力丧失的开始,那么FF13-2的满分则动摇了法米童的权威。一开始,只有震惊整个FAMI业界的杰作才能被评为满分。后来“量产”的满分游戏越来越多,甚至产生了“1万可以从法米通买1分”的谣言。
真正让FAMI童彻底跌下神坛的游戏是PS3发售的《JOJO的奇妙冒险:全明星大作战》。作为一款格斗游戏,《JOJO的奇妙冒险:全明星之战》可以说是不平衡的。显然原价高达近8000日元,游戏中加入了巨量氪元素。如果不额外付费,那就是一款连半成品都称不上的游戏。无论是角色、服装还是战斗道具,都要付费解锁。
本来因为很多“不配”的满分游戏,就有玩家的各种猜疑和不满。《JOJO的奇妙冒险:全明星之战》满分将冲突爆发到巅峰。就在Famitong给出满分的5天后,日本亚马逊上的Fami平均分降至2星,1星的评分占总评分的49%。
情况如此严重,以至于当时的主编林克彦不得不出面解释,进行测评的四个人都不知道对方得了多少分。至于结果之所以完美,只是因为作为JOJO粉丝的编辑们被游戏制作者在游戏中体现出来的爱心所感动。我们不会干涉编辑的评分。既然他们给出了这个分数,我们也要尊重他们的判断。
如果“只是”选出四个粉丝用“粉丝过滤器”来打分,只能说明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代表广大玩家了,这自然违背了过去“专业、公平”的原则。
诚然,即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怀疑法米通收了钱,但如果我们不在法米通工作,也拿不出切实的证据。在网络媒体如雨后春笋,纸媒早已没落的今天,这本杂志还能“活”下来,实在了不起。适当的“刚点的饭”无可厚非。
和大厂对着干的结局自然让很多媒体越来越“卑微”:之前西班牙媒体给FF15打低分被SE黑,后来国内媒体给战神打低分被索尼列入黑名单。我们也很难像过去那样要求法米通保持“毒舌”风格来评价游戏。
原本是为了与Fami-Maga竞争而创立的Fami Tong,最终不得不在长期的变化中向行业妥协。长期以来,玩家中流传着“高分相信媒体,低分相信自己”的说法。只是在几乎所有主流媒体都给了玩家《最后的幸存者2》极高的评价之后,玩家们再次怀疑自己是否应该信任媒体。
也有玩家认为“低分应该相信媒体”,但IGN也因为玩家口碑中出色的“死亡搁浅”和“十三机病防御圈”给他打了低分。最后这句话可能最终会改成“高分相信自己,低分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