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的孩子稍微不开心就哭闹怎么办?(高分)

独生子女任性、爱生气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比如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大哭大闹,有的甚至在地上打滚,颇有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姿态。

任性、发脾气是孩子心理状态异常的一种反映,这一方面与孩子身心发展水平低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大人的态度和教育方法有关。如果老师和家长平时对这类宝宝缺乏有效的教育和矫正,会让孩子不受控制地发展自己的行为,成为他们勒索老师和家长,满足自己需求的手段。

3岁以后,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他们试图摆脱大人的帮助,独立做事。但是由于他们的能力和此时孩子僵化片面的思维的关系,就会出现所谓的“三岁危机”。所以这个时候的孩子有些不守规矩。

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稳定的情绪非常重要。爱发脾气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非常不利。父母想改掉孩子发脾气的毛病。要搞清楚孩子发脾气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通常情况下,孩子不舒服的时候,比如生病或者劳累的时候,容易发脾气,这和大人是一样的,只不过大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大多数孩子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身体不适的感受。有经验的妈妈善于结合当时的情况和孩子的情绪状态来判断孩子的身体状况,尽量避免孩子发脾气。

有时候孩子受到冷遇和失望会发脾气。自己玩了一天,很想和妈妈一起玩,或者很渴望父母的表扬,但是妈妈不理他们,继续做自己的事,孩子会发脾气以示不满。聪明的父母如果能主动放松环境,沟通感情,理解孩子的意愿,就能防止孩子因为心情不好而发脾气。

如果孩子爱发脾气是父母溺爱迁就造成的,父母要注意对孩子严格要求,不能有求必应。

孩子爱发脾气,有一个过程。当孩子第一次发脾气时,父母的态度尤为重要。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大喊大叫闹,就想尽办法说服孩子,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迁就。大人可能觉得小孩子,就是哄。但是孩子会认为只有这样闹才能达到目的,从而认为自己是对的,把发脾气和鬼混作为对待大人的手段,长此以往,就会养成坏习惯。有些家长看问题很简单,解决方法也很简单。一个字就是“打”。事实上,殴打的结果更糟。孩子们要么对表面上的棍子低头,要么越闹越凶,对父母充满敌意。

那么,应该如何对待第一次发脾气的孩子呢?父母应该忽略它,专注于其他事情。或者告诉他:“你什么时候才能安静下来,我才和你说话?”渐渐地,孩子会从哭变成哭,从闭着眼睛哭变成睁开眼睛看爸爸妈妈是什么反应,注意力会转移到爸爸妈妈身上,安静地观察爸爸妈妈做事,渐渐忘记了要出风头。等他情绪稳定了,父母一定要告诉他这样做不好,并说明原因。这样孩子会容易接受。第一次就可以不发脾气。在处理孩子第一次发脾气时,父母一定要有耐心,不要半途而废。这可以说是一场“意志与毅力”的较量。如果爸爸妈妈心软,以后就很难再工作了。

当孩子焦虑、发脾气时,大人可以在指出他的错误后,忽略他一段时间,让他知道发脾气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合理的。当孩子因为某个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时,家长不要采取强硬的态度,坚持要制服孩子。这就像火上浇油,孩子脾气会更大。大人要冷静灵活,有时候要给孩子留面子,找个台阶让他下车。

有些孩子爱在家里和父母面前发脾气,但在幼儿园或其他环境中表现更好。这样的孩子可以让他们暂时离开让他们任性的环境,住一段时间亲戚朋友家或者住寄宿幼儿园过集体生活。这样会对纠正孩子脾气暴躁任性的缺点有好处。

顺从或者强迫,只会让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差。比较合适的方式是,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爷爷奶奶和父母希望齐新齐心协力,步调一致,不要屈服于孩子的无理要求,而是干脆拒绝他,甚至不理他,孤立他,连看都不看他一眼。几次之后,孩子就不会再用发脾气来实现自己不合理的愿望了。不让他有任何幻想。比如孩子在幼儿园门口无故哭闹,不肯回去,家长就应该“硬着心肠”把他送进幼儿园,而不是没完没了地哄他,甚至原地转几步,放不下。即使孩子的要求合理,也要让他:先改变态度,再满足他的愿望。另外,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一方面要冷处理,不要被牵着鼻子走。另一方面要注意观察他的动态,转移目标。你不妨对他说一句“你嗓子都哑了,先去喝一杯吧”或者“你脸这么脏,先去洗洗吧”让他渐渐平静下来。当你看到一个孩子有不愉快的情绪,你一定不要治疗他。这样,相当于提醒他,你现在可以哭了。

关心的家长也可以主动出击,注意“防患于未然”,尽量避免一些促使孩子发脾气的客观因素,尽量提前提醒并说明真相,尽量不要出现“肉搏战”的情况。

前不久,汉堡大学著名婴儿心理学家萨宾·梅尔巴迪博士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为如何教育不同气质的孩子提供了启示。

(一)活泼的孩子,不要太宠。

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个好动的孩子,你会发现他喜欢动,讨厌安静,充满活力。这样的孩子往往不愿意老老实实和父母在一起,而是喜欢自己到处跑,结交同龄的朋友。有时候,他们会犯一些错误,做一些你想象不到的“坏事”。

对于一个特别好动的孩子,你要时不时地给他上一点课,让他从中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如果你太宠他,完全顺着他的脾气,那么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变得目空一切,鲁莽无知。

(2)害羞的孩子,不要太急躁。

如果你有一个胆小的孩子,不要太担心他的不活跃。因为他需要一定的时间或者合适的氛围来适应新的环境和新事物。

和其他孩子在一起,一开始他可能会有点不合群,但是一旦和其他孩子混熟了,他们就会变得活跃起来。原因是这种类型的孩子性情温和,“节奏”慢。如果父母提前强迫他主动,会让他缺乏安全感,缺乏信心,犹豫不决。

(3)对聪明的孩子不要要求太高。

聪明的孩子整天不哭不闹,几乎总是心情很好,仿佛每天都生活在欢乐中。这种类型的孩子适应能力特别强。他们不怕陌生人,但对陌生人不热情。

因为这类孩子很少大声抗议,所以很多希望孩子成功,希望女儿成功的父母往往对孩子要求过高,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愿,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但这可能会导致一个不好的后果: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对自己缺乏自信。

(4)对有问题的孩子不要过分责备。

问题型孩子往往会让父母理解。这样的孩子醒来后经常哭闹,一整天都很难平静下来。他们不能很快适应新环境,然后就心血来潮,过分热心。我难过了一段时间,又哭又闹。

对于问题孩子,家长需要极大的耐心。不要给他太多的责备,更不用说随它去吧。学会用爱去影响他们。当他们感觉到被大人重视时,自然会冷静下来。问题型的孩子,如果教育不当,长大后可能会放任自流,自暴自弃。

很多孩子就是这么任性,孩子的任性是习惯。说不无聊是骗人的!家里有个任性的孩子,哪个家长不头疼?但当父母竭尽全力“对付”任性的孩子时,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一个更关键的问题——孩子为什么会任性?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对于成年人来说,婴儿的心智是一个谜。我们应该尽力去探索宝宝背后可以理解的原因。没有一些原因或动机,他不会做任何事情。一个成年人要想找到这些答案,就必须对宝宝采取新的态度,增强对宝宝的责任感。他必须成为一名研究人员,而不是一名迟钝的经理或专制的法官。现实中,大人把宝宝当管理者或者法官的情况太多了。”

蒙台梭利的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在这个策划中,我们希望爸爸妈妈们暂时抛开抱怨和埋怨,和我们一起去理解孩子的任性,去解开任性背后的心理谜团。

宝宝任性,妈妈疯狂。

孩子的任性行为,由于年龄和性格的不同,会有很多不同的表现,但以下大概是父母最常见的几种。

I:你说东,他偏西。

童心:刚过完两岁生日,妈妈说我长大了。长大了,我也要长大。我必须自己做决定。吃午饭的时候,妈妈唠叨着让我坐着别动,吃饭的时候不要玩。不行,我要用勺子玩音乐!吃完饭,妈妈让我睡午觉。不,我还是想看专辑。我不困。我为什么要睡觉?结果我妈生气了,说我太不听话了。嘿!我为什么要听话?只有孩子才会这样!我是个大孩子了!

妈妈说:孩子以前很乖,现在怎么这么扭曲?你必须和我打!这对他有什么好处?我希望我能扇他两巴掌。

心理分析:孩子的任性有时候是其年龄特征的表现。发现孩子的成长并不是均匀稳定的,有相对平稳的阶段,也有比较艰难不稳定的阶段。刚开始孩子不认识“自己”,玩小脚丫就像玩玩具一样,表现得很乖;随着语言的发展,自我意识的萌芽开始出现,并在2岁时变得更加强烈。他们开始自我表现,喜欢对一切说“不”,到处炫耀和滥用自己的“否决权”,进入了“第一否定阶段”,表现出刚愎自用的任性。他们适应这种心理变化后,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4岁左右,孩子又进入不平衡阶段,情绪不稳定,脾气不好,任性,胡言乱语,喜欢拒绝别人的要求...各种任性言行再次展现。

任性表现二:说着说着脾气就来了,一点不开心就和爸爸妈妈对着干。

童心:那天,我妈带着我和芳芳表姐去麦当劳。当我兴奋的时候,我会把冰淇淋番茄酱弄得满鼻子都是。妈妈见此,又开始唠叨:你看你表姐芳芳,吃饭多温柔,说话慢条斯理,软软的;再看看你,你看起来不像个女孩子!.....为什么芳芳比我好!那你还不如生芳芳表姐。我越想越生气。我只是把汉堡和薯条扔得满地都是。反正我比不上芳芳!

妈妈说,我真不知道这孩子怎么了。他表现得像个野孩子,什么也说不出来。长大了怎么来!

心理分析:俗话说,孩子有脾气。所谓脾气,心理学上叫气质,是孩子最早的人格特征。传统上将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其中,胆汁质的孩子大多脾气急躁、固执。这样的孩子很有想法。稍有不满就和父母“顶牛”,让人觉得很任性。但是他们任性的时间很短,事情过去了,很快就忘记了。

任性表现三:突然无法控制的狂躁

童心:我想玩奇奇的遥控车,但是奇奇太小气,不给我玩。我的火突然蹿了起来:不给就抢,抢不到就打!这时候他妈看到了,去找我妈告状。好吧,你想惹我吗?你以为我害怕吗?我太生气了。哼,让你先看看我能做什么。我把奇奇的车扔到地上,看着它散架,然后我会把它碾碎。看,我是一只愤怒的小狮子,谁敢惹你!

妈妈说,这孩子从小脾气就火爆。他总是大发雷霆,无法和他讲道理。我真的很怀疑这个孩子有暴力倾向。

精神分析:孩子的行为确实有一些爆发性人格的特征。这种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比一般孩子差。他们往往会因为轻微的精神刺激而爆发出强烈的愤怒甚至一定程度的暴力。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具有突发性、不稳定性和反复性,给人一种异常任性的感觉。但孩子的行为是否已经超出正常范围,需要仔细观察,需要专业心理医生的诊断。

任性表现四:想要什么就得有什么

童心:我晚上看电视。哇,可口可乐广告!我想喝酒!妈妈说商店关门了,所以我明天去。那不行,我现在就要!没有吗?看着,我变几招,你去给我买。什么把戏?很简单,先哭;如果再做不到,就大声喊,让周围的人都能听到;还没有,只是在地上打滚或者用头撞墙。如果用了这些招数,大人们就会投降。

妈妈说,这孩子平时跟着爷爷奶奶,但总是不妥协,撒娇。老人自己也知道孩子的过错,经常当着我们的面骂他“任性,大家都得听他的”,但是当我们真的要管的时候,老人总是护着他。

精神分析:“极端利己主义”的生活环境是培养任性的沃土。前面分析过,在孩子的正常成长过程中,会有一个自我意识非常强的阶段。这个时候,如果家长放任自流,让孩子指挥一切,孩子的自我中心就会过度膨胀,从而表现出极端的任性,这在独生子女的代际教育中尤为明显。老人在孩子面前反复说自己任性,给了孩子心理暗示,进一步引导他向“任性”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所谓的“标签效应”。可以说,这个孩子的任性,完全是大人“培养”的结果。

当然,除了这些略显典型的任性表现,孩子还会玩奇怪的任性把戏。但无论哪种任性,除了先天的心理基础,还有后天的文化环境的培养。其实任性是父母在亲子“战争”中战败的结果。

一场任性的战争,一场不能输的战争。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很奇怪。一方面是彼此依恋,一方面又是攻守兼备,有些像打架。具体到任性的问题上,也可以看到类似的进退、攻守的关系。孩子不断任性的过程,就是父母不断失去权威的过程。

我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生活的关怀和智力启蒙,而我们忘记的是父母权威的构建。毕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权威必不可少。这种权威不是恐惧、顺从或胆怯。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尊重。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完全不尊重你,怎么可能尊重你的意见和建议。所以,如果任性是孩子发起的针对成人权威的攻击,那你只能赢不能输。稍有退让,你失去的不仅是自己的权威,还有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得知己知彼。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双方的心理演变,看看这场任性的战争是怎么开始的——

满足导致贪婪。

爱孩子就是满足孩子,这已经成为大多数父母的信条。但是孩子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特别是有时候会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以爱的名义,父母会选择让步:就向他让步一次半!

可惜一次之后,就不是父母希望的一半时间了,大多是两三次...不断的满足让孩子更加贪婪,直到有一天,有一次,父母认为要求离谱,无法再满足,而一向有求必应的孩子,会遇到一次让自己觉得突兀的拒绝。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不善于分辨自己的欲望是否合理;但是他们记性很好:上次你满足了我!为什么这次不行?战争的导火索被点燃了...

我不忍心耽误战斗机

但是,孩子们通常不会一开始就用真刀真枪,而是先测试。他们最多只派侦察兵。即使你毁了他们,他们也不会失去太多——他们可能已经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但是,面对自信自大的孩子,有些不忍的家长首先错了:大人怎么能像孩子一样有见识呢?算了,不会再发生了!这样会让孩子看到机会,从而抓住你的漏洞,频频出击:天上不会掉馅饼,“胜利”要靠你自己!

一味屈服,必输无疑。

战争中不能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即使孩子闹了几次,如果家长能果断决定,脸朝下,还是有希望转败为胜的。然而现实中,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安定下来,他们为和平而战。结果,丢城不重要。关键是壮大对方的士气,摧毁自己的士气。败势如山倒,等孩子尝到甜头,开直了,败势其实已铸。

但是,肩负着教育的责任,父母不能允许自己真的输了,所以不忍心表达自己的情绪,拼个你死我活。这时候危害就大了。你以为你在拒绝他的无理要求。他认为被拒绝的是萌芽的自己,或者更严重的是,他认为你已经不爱他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和谐,对孩子的成长,可能会蒙上一层阴影...

后果足够严重,但起因很简单:是最初的让步。所以如果你想赢得这场战斗,你首先要做的就是从一开始就坚定立场。

人的性格形成与教育、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一般孩子的人格在学龄前已经初步形成,但不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趋于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要从小做起。

首先,对孩子的要求不能盲目满足。要明辨是非,合理要求才能满足;无理要求,不能答应。一旦孩子哭了,不要打骂,耐心和孩子讲道理就好,最好用生动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开导他。

其次,爸爸妈妈要言行一致。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容易哄,容易骗,往往不假思索就许下承诺,结果却无法实现,造成孩子精神上的伤害和对家长的不信任。

第三,不要吓到孩子。有些家长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用一些很可怕的东西来吓唬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变得多疑胆小。第四,当孩子犯错,尤其是“搞笑”的错误时,家长要告诉孩子错在哪里,分析为什么错。总之,好的环境,好的教育,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相信你会有一个活泼可爱懂事听话的好孩子。

孩子2岁左右发脾气很正常。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容易冲动,自制力差,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有限。孩子想在外面玩,家长不允许,为什么不允许?他不明白通过发脾气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是可能的。4岁以上的孩子有一定的控制挫折的能力,初步明白一些事情。如果还是经常哭,经常发脾气,原因多半在父母身上。说明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有问题,让孩子养成了发脾气的习惯。

脾气发作不仅严重损害孩子的情绪和身体状态,还会让家长感到尴尬和为难。所以你应该尽力阻止孩子哭和发脾气。怎么阻止?要根据发脾气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有效。

第一,我发脾气是因为我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由于父母的溺爱,有些孩子稍有不满就大哭大闹。父母千万不要迁就,迁就,否则会助长他们的脾气。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他一个人关在房间里,短时间隔离,给他时间冷静下来,重新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做。即使在外面。反复几次,孩子会觉得发脾气哭是没有意义的,得不到父母的重视,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也就渐渐不发脾气了。每次发作平息后,家长要记得给孩子讲道理,及时进行后续教育。要告诉孩子自己刚才做的不好,不能生气,不能胁迫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还是爱自己的,只是不爱他们的泼水行为。这不仅可以教育孩子将来不要制造麻烦,还可以防止孩子使疏远他们父母的感情。

第二,因为被忽视而发脾气。对于这样的孩子,要安抚他们,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孩子年龄越小,情绪越不稳定,越容易转移注意力。当不愉快发生时,要用活动转移法,让他们在游戏活动或体育活动中发泄内心的紧张。比如孩子想妈妈,妈妈加班还没回家。孩子极其委屈,到处乱扔东西,也不管怎么劝。这个时候,家人可以有意识地提一件孩子平时最感兴趣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比如给孩子讲一个喜欢的、搞笑的故事,或者带孩子玩他们喜欢的秋千游戏,等等。我们要从爱出发,从情感上安慰他,劝孩子不要哭;耐心点,不要训斥和指责,更不用说会生气和打骂。否则孩子的脾气只会越来越差。

第三,因为不被理解而发脾气。3岁以上的孩子对某件事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充分表达内心想法的机会。有时候当孩子没完没了地给父母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时,父母往往会因为忙于自己的事情而不经意地点头或哼哼,这样孩子就会很生气。所以,家长不妨暂时放下自己的事情,用专注的眼神去听孩子的话,用欣赏的态度去理解孩子的话,饶有兴致地和孩子聊一聊,对孩子会是很大的支持和鼓励。

第四,我发脾气是因为我不能拖延我的满足。大多数学龄前儿童根本没有耐心为他们想吃的东西或想玩的东西多等一会儿,尤其是面对面前的诱惑。曾有一个心理学实验,要求孩子等待15分钟,作为获得美味糖果的条件,否则只能得到坏糖果。因此,根据不同的实验条件,儿童的表现有所不同。糖果不在眼前时,孩子坚持等待的时间最长;当你面前有一种糖果(好吃不好吃),孩子可以等待的时间减半;当两种糖果都摆在面前时,孩子等待的时间最短。说明孩子不容易抗拒眼前的诱惑,自制力弱。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平日延迟满足的能力,从小事做起,不要让孩子学会。只要我想要,父母就会立刻满足,形成一种想要风吹雨打的感觉。这样,当孩子偶尔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就容易生气。

除了以上对孩子的具体处理,家长也要注意孩子的言行。父母的言行是孩子行为的一面镜子。

第一,父母的教育态度要一致。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不要在大人之间形成几个派系。有人不理它,有人哄它,有人离开孩子,还有人跑去讨好孩子,更不用说在孩子面前争辩。大人之间一定要好好沟通,一旦孩子发作,全家人采取一致的态度。否则,他会哭得更厉害。

第二,父母要记住不要经常发脾气。我曾经在一家商场的玩具部看到惊心动魄的一幕。一个妈妈突然提高声音说:“上周刚买的,想再买一次。”好像在告诉大家,我的孩子不讲道理,我不给他买的原因是我刚买的,不是我不给他买。我觉得这个妈妈有点心虚。不给她孩子买玩具有什么丢人的?不买就不买。给孩子们解释清楚就行了。但是她的方法有点走样,孩子非要,于是她把孩子拖出去,孩子吵闹着拖进来。妈妈发脾气,打了孩子两巴掌,孩子就哭了起来。结果,母亲什么也没说,拖着哭哭啼啼的孩子慢慢消失在人群中。有这样一个脾气暴躁的母亲,很难不让孩子发脾气。

所以,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不发脾气,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的氛围可以让孩子保持积极的情绪,控制不良情绪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