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上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每个小组的活动速度有快有慢,非常不一致。主要原因是群体成员基础不同,层次不同。因此,小组成员的搭配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效果。我们可以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所谓“组内异质性”,是指将小组成员按照性别、年级、性格等方面进行组合,以保证小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成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所谓“组间同质”,就是每个组的整体水平基本相同,从而保证组间的公平竞争。

群体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群体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如果不做任何安排,让学生自由发挥,就会出现只有几个好学生说三道四,谁也不管谁的局面,整个合作过程就像一团乱麻。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在组建团队时,引导团队成员做好分工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需要给每个团队成员一个明确的分工。比如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合作;一个操作员负责具体操作;记录员负责记录和整理合作学习的结果;一名记者负责报道这个小组的学习成果。这样每次合作,每个成员都能各司其职,积极完成学习任务。当然,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过了一定时期,再换一次,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白并做好小组中四个角色的工作,明白每一份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都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孤立地看待其中的一个,而应该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之权重相等。在实现自身平衡的同时,也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平衡和学生发展的平衡。

合作学习以个人需求为基础。只有学生独立思考,思维达到一定程度再讨论,才有可能产生“一键”和“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讨论之前,一定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全身心投入思考,让每一个学生对每一道数学题都有自己的想法并尝试独立解决,让学生体验独立解题的过程,感受解题的情感,尽可能多地使用不同的方法。学生只有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想法,才能对讨论的问题有多元化的理解,才能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从而为进一步的合作学习铺平道路。

第三,选择合适的合作机会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对于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不仅浪费时间还会让学生很累。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课本内容,选择有利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机。我认为合作学习可以安排在以下几种情况下:

1,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疑惑时,正是开展合作学习的有利时机。此时,由于思维受阻,学生心中有一种迷茫感,自然渴望与伙伴交流、讨论、解决问题。这种渴望的情境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机遇,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合作。

2.当你自己做不到的时候。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习任务往往比较复杂,很难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合理的分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学习,体验合作思维的丰富性。在我们的教材中,编者精心设计了许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开放性、探索性和趣味性,对学生的活动提出了明确的分工,需要几个人密切配合才能很好的完成,无疑是我们的首选。比如四年级教材第二册的“关注我们的活动空间”实践活动,让小组成员分别到操场、舞蹈室、教室前空地等活动场所进行测量,回来后一起整理数据,汇报测量方法和过程,计算活动空间是否达标。通过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当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时。

由于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思考角度不同,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同,所以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个时候,就是开展集体学习的好时机。在进行小组合作时,小组成员会通过相互讨论和争论而相互碰撞。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会更深刻,思考的角度会更全面。

第四,教师参与合作,及时给予指导

合作学习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因此,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不应闲着,而应深入小组,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掌握每个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了解合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认真考虑,准确运用。在“必要”的前提下,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敢于“探索”的欲望,使小组合作学习有组织、有分工、有合作、有成效,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的作用,真正为学生今后适应竞争、学会在社会生活中生存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