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父母应该准备哪些教案?

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不能很好衔接,是我国教育领域非常突出的问题。因为孩子的客观环境、学习内容、作息时间、自理要求、师生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是孩子成长的重大转折。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提前意识到这些变化是必然会发生的,并预估这些变化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然后在幼小衔接的一整年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让孩子在未来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一、激发孩子对新校园的向往。

一般来说,孩子到了六七岁,心理、身体各方面基本都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在这个阶段,由于环境、家庭、学校的影响,孩子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新书、新书包、新铅笔盒、红领巾等等。儿童心理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们有强烈的上学和学习的愿望,并时刻表现出成为一名小学生的良好心情。

这个时候,家长要仔细观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和孩子一起热情地迎接孩子的新生活。比如,夫妻俩故意用羡慕的语气对孩子说:“田甜长大了,很快就要成为小学生了,真神奇。”让孩子有作为小学生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再比如利用假期或散步的机会带孩子逛逛校园,熟悉熟悉的环境,借机诱导孩子:“这学校多漂亮,多干净啊!这里的老师都很博学。他们教孩子们读书、数数、唱歌、跳舞和学习知识。在这里学习,你会变得像你的小哥哥小姐姐一样聪明能干。”

再比如,当孩子拿着书拿着故事缠着你的时候,你趁机告诉他:“等你上学了,你可以自己看故事。那时候你可以给父母当老师,给他们讲故事。”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对知识的热情。不要随便吓唬孩子:“你再调皮,上学的时候让老师好好待你!”“等等,这样的语言会让孩子在入学前产生恐惧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第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能力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孩子的能力很容易发展。过了培养期,培养孩子的能力就特别难了。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家长,孩子上学了,还一口一口地喂他;写完作业后,总是亲自帮他纠正错误;孩子总是帮孩子收拾书包。只要孩子存在,就有父母。就这样,父母真的很辛苦,但是越养孩子越无能。

我们知道,孩子在幼儿园过的是集体生活,老师整天陪着。如果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比如穿衣、系鞋带,他们会得到老师的及时帮助。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着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比如系鞋带、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要靠孩子自己。孩子动作慢,能力差,必然影响学习。我从多年的教课实践中发现,在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总是那些能力很强的人。

可见,为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管理,作者建议家长牢记,应该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和应该做的事情。父母应该在实际行动中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地给予鼓励,使他们有强大的信心和决心,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另外,对于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巧也要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孩子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少走弯路。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要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比如,给孩子留一个自己的小世界,引导孩子学会收拾自己小世界里的器皿,学会穿衣、洗脸、叠被子、整理房间、送饭、擦桌子、扫地等小事。

第三,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幼儿教育在游戏和活动中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学方法非常有趣,容易吸引孩子。而小学教育是有一定教学任务的,老师是有系统有步骤的教。相对于幼儿园教育,更有见识。刚进小学的孩子,心理上还很幼稚,行为上有依赖性,没有目的性,不能很快适应小学生活,给学习带来一定困难。比如我们发现有的同学,刚入学没几天,因为好奇心特别活跃,精力充沛,但是很快热情就冷了,特别想念幼儿园,哭着要去幼儿园,不愿意去学校。这就是我们小学教育中常见的“爱上园”现象。“爱园”现象说明这些孩子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很怀念幼儿园的生活方式。这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忽视或责骂孩子,而是要关心孩子,关注孩子的一点点变化,耐心教育引导,从心理上、思想上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调整心态,调整生活规律。你可以带他去幼儿园,让他的幼师做思想工作;你可以和孩子聊聊,了解他的困难,帮他解决;也可以讲讲身边同龄孩子的故事,或者童话故事,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第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样,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孩子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将受益终身。

1,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告诉孩子们上课前按铃两次。第一次是准备铃。听到铃声,要赶紧进教室,拿好上课用的书、笔记本、笔,摆放整齐。不要把不用的东西放在桌子上。然后,安静的坐着,等老师来上课。第二次是铃声。铃声一响,老师就会给孩子们上课。上学前,家长可以在家进行模拟表演。

2.养成正确的坐姿和书写姿势

正确的坐姿应该是:上身坐直,头部挺直,眼睛直视前方,双手随意放在身体两侧,双腿平放,胸部挺直。告诉他们不要趴在桌子上或翘腿。因为良好的坐姿有利于骨骼生长和身体健康。

我们有些家长急于让孩子成功,提前教孩子读书写字,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写字姿势。“偏见”,坏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正。错误的书写方法不仅影响字体美观,影响书写速度,还会影响孩子小肌肉骨骼的发育。

正确的写字姿势包括三个方面:1,坐姿正确,“永远一直两平”,即身体挺直,头挺直,肩平,腿平。2、握笔姿势正确,拇指和食指握笔,其他三指握笔,笔微微后倾,靠在下颌。3、做到“三个一”:一脚离书;把你的胸部从桌子上撞下来;手离笔尖一英寸。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应防止三种阅读现象。一种是“念经”,即看向别处,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第二种是“看时间书”,就是我看书的时候总是看时间。你让我看半小时我就看半小时,看时间到了没有;三是“量书”,即以阅读的次数为标准。你让我看三遍,我看三遍,我看一遍又一遍。这三种阅读都是质量差的阅读。

教孩子读书,要做到“三有”:眼、口、心,即读、看、想。低年级的课文大多图文并茂。读课文,看图,图文对照,会让阅读有效率,有质量。高一、高二的阅读要以朗读为主,普通话朗读,说话清晰、响亮,不漏字、不加字、不发错音、不断句。长期训练可以提高孩子对语言感受的敏感度。

4.养成良好的沟通习惯。

应该警告孩子们学会倾听。别人说话,不要心不在焉。他们要用心听,理解对方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学会说普通话,声音适中,吐字清晰,语速适中,让对方明白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与人交谈时,要自然、豁达、有礼貌。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几乎每个家庭在上学前都会有一场“早上大作战”。为了赶时间,催家长快起床,快穿衣,快吃饭,把孩子逼得心慌意乱,情绪低落。这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已经失去了所有的主动权。反过来,通过教会孩子用闹钟主动起床(当然他们已经学会分辨长短手,知道时间),通过前一天设置闹钟,孩子在精神和行为上就有了主动权。如果他睡眠不足,他会感到早上起不来的难过感。如果他起得太晚,就会感到迟到的尴尬,自然就会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成为一个健康有活力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孩子开始有了宝贵的主动权。

对于孩子来说,能够独立处理一些事情,会让他们觉得很幸福,很满足。经常亲身体验这种感觉,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

2。被动的生活会让孩子认为“我一个人做不了”,不仅会阻碍孩子的独立,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大多数家长的心态。但是,有些孩子在幼儿园就已经输了。别人会自己系鞋带,他不会;别人会快速穿衣叠被子,他却要老师帮忙;更糟糕的是,没有别人的帮助,他甚至不能学习。孩子们兴奋地学着拍球,他却开始哭的不知所措,直到老师手把手教他。这是一个从早到晚被父母照顾的孩子。他从来不考虑他想做什么或者他应该做什么。

做好自己的事情,是克服依赖,培养自立好学精神的第一步。

3。整天无所事事的孩子,容易变得呆头呆脑,缺乏表现力。

无所事事的生活其实就是平淡的一天,会让人无精打采,孩子也是。对于处于心理和智力发展期的孩子来说,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将来可能会变得经常发呆,缺乏情绪、情感、情绪、情感、情感,缺乏表达能力。学习能力自然会受到影响。比如,小学生除了写作能力外,还应该具备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表达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和感受,而这些能力是通过丰富的生活经历慢慢培养出来的。孩子们经常在家和大人聊天交流,自动处理自己的事情,帮忙做家务,每天过着丰富多彩、充满活力、感觉良好的生活。大脑的功能自然会得到发展和提高。“潜在学业能力”可以帮助孩子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拥有充分的自制力和主动性,可以更自如地应对各种困难。如果你在没有“潜在学术能力”的情况下努力学习,你不仅会获得学习的乐趣,最后还会取得真正的好成绩。

4。做家务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孩子刚开始学习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那就是用橡皮擦把错字擦掉。对于6-7岁的孩子来说,不刮纸就把字擦掉真的是一个挑战。但如果孩子经常在家做家务,手会变得相当灵巧,橡皮的使用也不成问题。

即使孩子做家务不够胜任和灵巧,但只要养成遇事尽力而为的习惯,也能对孩子的性格产生积极的影响,让他在以后克服各种困难时持之以恒。做一份家务不难,难的是坚持。分配给孩子的属于他的“自己的工作”,所以一定要督促他有效地完成。这是培养孩子主动性的好方法。如果一个孩子能坚持不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他就会在学习中获得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分担家务,有“自己的工作”并坚持下去,既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又能培养他的耐心和毅力,让他在学习上努力。做家务往往需要分阶段规划和实施,可以培养孩子的规划能力。如果孩子有了按顺序做事的观念,懂得规划,以后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

让孩子学会做家务,学会自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爱心,懂得关心他人。这是父母留给孩子长大后获得幸福生活的最大资本。一个充斥着课堂知识的大脑,一个自私无趣的生活,这不是父母为孩子设计的“美好未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