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用餐出现问题,老师应该如何引导?

一、餐前组织:

1,用音乐节奏和手指游戏的方式组织孩子洗手,减少等待现象。

饭前洗手是一个必要的程序。以前老师总是维持孩子分组的秩序。一个老师在教室里照顾孩子,另一个老师要注意孩子上厕所的安全和孩子洗手的情况。第一个孩子洗手和最后一个孩子洗手是有时间差的,洗手和用碗吃饭是有时间差的,是孩子被动等待的一个环节。比如老师组织不当,之前孩子洗过的手又会被污染。如何减少大部分孩子不必要的等待,我园进行了多次教研和相互学习,老师们积极开动脑筋。每个班级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组织模式。比如有的班级用不同动物的名字把孩子分组。经过多次观察,我们总结出合适的孩子数量和每次进入卫生间所需的时间,然后调整音乐长度,录音放带,用相应的动物音乐有序调动孩子,中间有目的穿插需要复习巩固的节奏。洗完回来的孩子可以随时跟进,既照顾了孩子之间洗的时间差异,也照顾了所有孩子。没有不必要的等待时间,孩子洗过的手不会再被污染。中间穿插的音乐节奏会有规律的变换,有的课穿插手指游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孩子乐于学习,老师也容易组织。链接转换不再是一个难题。

2.创造轻松的用餐环境,开展餐前食谱广播活动,促进孩子的食欲。

良好的就餐环境有利于孩子促进消化腺的分泌,激发对饭菜的食欲,对孩子身体的健康发育产生良好的影响,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有利于孩子主动适应社会。帮助孩子调整情绪,让孩子在良好愉快的心情下进食,是饭前安静活动的主要目的,所以我们努力在饭前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轻松的环境。主要方法是开展餐前广播活动,让大班幼儿有一定的独立性。为了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值日生每天提前一天在家和父母一起收集当天食谱的营养知识,并在每餐前充当小信息播报员,向所有同伴播报当天的食谱及其营养价值。中小班的孩子自主性不够,无法理解饮食的营养价值。老师提前知道当天的菜谱,利用网络搜索菜肴营养价值的图文,在饭前给孩子看。老师们丰富多彩的画面和生动的描述,不仅让孩子知道了每一道菜对自己身体成长的好处,还营造了孩子想吃、喜欢吃、爱吃的心理氛围。护士带饭来上课,是利用饭菜的香味再次引起孩子的食欲。

第二,吃饭时的组织细节。

1,把握孩子用餐时间,掌握正确的用餐方法。

专家指出,用餐时间过少或过多都会影响孩子合理摄入营养。由于铁摄入不足,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会增加。儿童保健专家主张,儿童从小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每餐花30至40分钟为宜。因此,班主任和护士要提醒吃饭太快的孩子细嚼慢咽,吃饭时要东张西望,拒绝把嘴里的食物咽下去,吃的时间太长。教师要找出具体原因,具体分析。老师应该尝试用进步的星星、午餐额外的水果和零食,或者玩具分享、独立游戏等餐后活动来奖励有进步的孩子,吸引他们尽快进食。让孩子逐渐有意识地调整进餐时间。在我们园里,小孩子吃饭小班用勺子,中班用筷子。在小班里,我们主要教孩子吃饭各方面的方法和要求,比如先在椅子上坐直,一手拿着勺子,一手拿着勺子,把饭喂到嘴里的时候用碗接住掉下来的米粒。在中班和大班,你学习如何正确地用筷子吃饭。

2、规范儿童餐线,确保食用安全。

在吃的过程中,总有一个让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不安全因素。虽然孩子也很有秩序有秩序,但是因为上菜,难免会洒出来或者发生碰撞。老师也天天强调安全,但还是差强人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摸索,我们终于找到了窍门。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能围绕一条固定的线运动(比如从后往前逆时针),那么就不会出现交叉现象,也可以避免人为的碰撞。于是我们规范了孩子们分组送餐的线路,每组由组长按照固定的顺序带领。不管是谁当组长,怎么调位置都不会影响到线,让每个孩子都能很快明白怎么坐。这不是对孩子的限制,而是培养规则意识的绝佳环节。

3.注意孩子在饮食上的心理健康。

现代的“健康”不仅仅是传统上认为的身体强壮、发育良好、无缺陷,还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涉及认知、情绪、情感、人格等诸多方面。为了确保幼儿园儿童的健康发展,教师不仅要照顾他们的身体发展,还要保护他们的心理。所以,吃饭的问题不能再仅仅从身体健康的角度考虑,必须从心理健康的角度重新认识。在幼儿园吃饭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善意提醒:“好好吃饭,不要说话”“不要把饭洒在桌子上”...原本愉快的吃饭突然变得严肃起来。因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普遍认为吃饭不说话是一种美德,有益于健康。所以孩子一定要遵守这个传统美德,时刻提醒自己按要求吃饭。从生理特点来说,人在抑郁时,消化腺受到抑制,没有食欲。老师对吃饭慢的孩子的催促,以及时不时的提醒规则,使孩子的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影响食欲,引起孩子情绪上的反感和紧张,引起厌食和怕吃。

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齐克松和莫海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认为人们在饮食中交谈时心情愉快,思维活跃,充满创造性联想。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小班的孩子话不多,而中班和大班的孩子往往在吃饭的时候小声说话。给孩子适度的自由话语权,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教育的开放性。那么,老师对孩子的吃相放松吗?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就餐环境,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必须明白什么时候需要管教,什么事情需要管教。在用餐活动中,孩子愿意互相交流,或者自言自语。在不影响其他孩子或破坏进食活动的情况下,个人行为不应受到纪律约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一些孩子喜欢干涉其他孩子的用餐。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维持纪律,让孩子知道纪律的重要性,然后他们就能自觉遵守,逐渐学会控制自己,让孩子身心和谐发展。

4.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幼儿园生活教育的重要目标。在现代生活普遍优越的情况下,很多孩子形成了挑食、边吃边玩等不良饮食习惯。如果没有相应的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规则,再丰富可口的食物也没有用。幼儿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摄入丰富的营养是健康发育的保证。如何把好吃的食物做成孩子们的胃,成为我园教研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也探索了一些做法,针对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

(1)故事引导和模型演示法。利用孩子对故事和赞美的喜爱,用集体氛围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请展示给我们如何让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吃得干净整洁,让孩子明白自己吃饭是非常容易的,让依赖型的孩子开始自己吃饭。

(2)座位调整和团体赛。以前为了老师管理方便,各班都是把吃饭很慢的孩子集中在一两张桌子上进行监督,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后来实践后改了方法,和会吃的孩子混在一起。就这样,他们看到身边的朋友吃得那么好,受到感染和鼓励,渐渐地吃得很快,吃得很开心。另外,利用孩子不屈不挠的性格,看看平时吃饭时哪一组表现更好,得到的奖励更多,依靠集体的力量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通过比赛,孩子们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增加了他们的自律性。

5.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

父母往往特别注意饮食。我们园要求老师护士统筹兼顾,分餐时公平对待。这里的公平不是说所有的孩子吃多少就吃多少,而是根据每个孩子的饭量适当加餐,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吃好。护士第一次分餐,要以中大量为标准,为了减少麻烦,不能分很多。一方面不利于孩子进食,另一方面容易让孩子产生恐惧感,尤其是米饭、面条等。如果他们吃得越来越多,他们需要吃完米饭和蔬菜等所有的饭菜,然后才能喝汤。反而让他从自主喂饭的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见四面八方,听四面八方,是每个幼师必备的基本功。孩子吃饭的时候,老师要注意每个孩子的吃饭情况,包括速度和食量。不应该催促孩子,但应该提醒他们时间。孩子不要养成偏食的习惯。如果他们不爱吃,可以少吃,但是不能不吃。和个别孩子说话不能影响其他孩子,让所有孩子都在自己眼里。

第三,餐后组织

1,餐后习惯的引导和培养,充分发挥值日生的作用

孩子的餐后习惯也需要培养,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用餐礼仪。主要内容有:引导孩子把碗吃干净,用毛巾擦嘴,把碗、勺子或筷子、毛巾轻轻放入固定的容器中;然后用自己杯子里的饮用水漱口。毛巾和漱口液的使用有一定的要求。因为孩子吃饭的速度不一样,老师不仅要照顾吃饭的孩子,还要照顾饭后的孩子。这时候值日生就成了老师的左膀右臂,分工的不同让值日生各司其职,提醒孩子养成饭后的各种习惯。

2.餐后活动的组织

饭后孩子需要一些安静的活动,这个时间段也成为了孩子自由选择游戏的时间。

孩子选择各种小活动如看书、橡皮泥、积木、画日记、集体游戏等。按照他们的意愿。教师积极为孩子创造与同伴和谐交流的场所,积极与教师和孩子互动,使孩子在语言能力、知识经验、人际交往等方面得到发展。

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和孩子持之以恒的努力。当孩子进入生命的第一天,生命就与他们密不可分,生命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学习可以说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教师要善于把握教育时机,把孩子的学习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之,我们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指引下,深入学习,逐步转变观念,重视幼儿园生活活动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用餐环节,进一步探讨各个环节的细节组织,逐步形成相应的套路,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我们希望每一个套路都不是孩子的束缚,而是孩子在集体环境中形成的自觉行为,最终为他们的终身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