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和课后开展小课题探究教学

1.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1.1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依然存在。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以教学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集中教学”、“填鸭式”和死记硬背等现象。教师更重视教师的教学,忽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更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品德和能力的培养,更重视书本的内容,忽视学生的生活,把学生局限在书本和学校里...思想教育缺乏新鲜活力。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扮演着听众的角色,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在主体意识和精神、创造力、独立性、自信心和合作沟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严重缺乏。这种状况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极不适应,更难以满足未来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主体性和创造性人才的要求。这些事实不能不表明我们传统的课堂教育有许多弊端。

1.2师资质量还是参差不齐。

虽然新课程已经全面推进,但是面对新课程,教师的教学观念并没有完全改变。相关部门也对任课教师进行过相关培训,但由于时间较短,教师主观努力程度不同,培训效果也不尽相同。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就容易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目前我市教思想品德课的老师并不都是专任老师。由于一些学校缺少思想品德课的专职老师,由其他专业的老师来教这门课的情况并不少见,这更容易让思想品德课大打折扣。一本书、一支粉笔、人人上思想品德课的时代已经过去,新课程的实施无疑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学科重要性不尽如人意。

在某种程度上,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课程来说,可谓是一门弱势学科,教思想品德课的老师在学校也是低人一等。虽然上好一堂课是老师的本职工作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可以说,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应该不顾别人的态度,努力完成教学工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试想一下,如果你抱着这样的心态,老师上课会怎么样?

1.4教学评价的简单化导致教学的简单化。

以往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重结果轻过程。“一考定终身”,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围绕着“边考边学”,而对教师来说,则是“边考边教什么”,所以在教学中背记成为思想品德课一道独特的风景。这种评价方式的弊端可能是一个道德品质差的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从而造成思想品德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受到应试教育的冲击而支离破碎。

所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就告一段落了。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帮助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不能不引起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深思。开展思想品德课堂活动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试图改革现行的以知识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真正立足于学生的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其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要实现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根本转变,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使思想品德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2.基于探究的课堂应用策略

2.1转变教育观念,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必须注重学生学会发展和创造的教育。这种教育一定是发展个性,建立独立人格,提倡问题挂钩的教育。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因素。教师作为组织者、导师、引导者和促进者,既要保持必要的权威,又要以伙伴的态度对待学生。学会倾听、沟通、尊重和向学生学习。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民主的态度,打破教师是主人、权威的思维定势,打破教师讲学生被动学习的思维定势;要认识到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发展心智的活动,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服务学生,都是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生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舞台。老师只是扮演如何引导学生在舞台上更好表演的角色。

2.1.1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

探究性学习往往是从一个令人费解的事件开始的。课堂上,教师要营造鼓励学生提问、大胆发言的氛围,让学生大胆解释材料、假设、质疑证据,或者批评对方的研究思路。老师要耐心倾听,敏锐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当讨论陷入僵局或误入歧途时,老师可以以引导的方式介入。科学探究依赖于问题的不断推进。教师应该逐步引导本质问题,使讨论集中在几个要点上。

2.1.2做学生探究活动的支持者。

探究式课堂学习是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他们合作和相互尊重的精神,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不同的解释。老师平等参与学生的讨论,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和包容。同时,老师也要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学会做人,学会在社会中生活。一个在探究过程中具有较高技巧的灵活引导者,会为和谐的探究氛围建立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和平台,教会学生倾听和提问的技巧,在深入思考别人的发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的发言机会尽可能均衡。要避免一些学生热情很高,缺乏人际交往的敏感性,喋喋不休,妨碍他人发言;也要避免一些同学说了几句,什么也没说清楚的现象;让学生的讨论保持平衡。

2.2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探究性学习需要从一个令人费解的事件开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不自觉地对学习产生兴趣,然后自然进入课堂的主题。这其实也是一种引入方式,但与传统的引入方式不同。传统的导入方式只是老师向学生灌输的主题,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者的地位。探究式教学中创设的情境不仅是引子,更是精彩的引子,能让学生主动探索答案。

创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探索的欲望。情境是否巧妙,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关键。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通过图片、漫画、歌曲、故事、视频资料、速度资料等多种形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跃跃欲试,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进入探究铺平道路。

以第二单元“学会与世界沟通”为例。该教材提供了一个故事来指导梦洁和他的合作伙伴,讲述一个涉外的交流活动。老师让学生浏览后,可以问学生一些问题,比如:这个故事里有哪些小尴尬?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小尴尬?让学生讨论和交流他们的课外知识。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老师进入了这节课的主题:在交流中自我提升。进一步提问: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你想交流吗?交流会影响学习吗?这个问题非常贴近学生,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觉得这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再比如,在研究中国人口问题的特点和现状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中国人口问题存在的原因,解决人口问题是否只有量化。这些问题是探索解决人口问题方法的矛盾和难点,直接指向探索过程、路径和方法。每一个问题作为继续探索的动力,引起学生的思考和疑问,让学生在自己的发言和前面发言的同学的观点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激烈的讨论必然会出现理性的分歧,对立的观点和解释。教师的任务是通过强调探究过程和引导学生回答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和形成思路。学生愿意忍受困难的困惑,并不厌其烦地探索;通过归纳、演绎、推理等综合分析方法,由表及里了解真相。随着问题的逐渐发展,他们离知识的前沿越来越近。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刻性,而且教师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和宽容,激发了学生创新和成功的激情,学生的表达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2.3抓实践,知行统一。

为了使课程充满探究的氛围,必须紧密联系实际。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不仅仅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加强学生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解,还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足够的能动性,从而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第二,精心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让学生不仅能理解、认识、探索、创造,还能通过各种活动和充分的活动时间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比如这一课,教材设计了一些实践项目,比如给了别人什么帮助,给了别人什么帮助等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个体在交往中的长处和短处,并使其进一步提高初始感知。为了达到更高层次的知行合一,教师应该和学生讨论如何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只有这样,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让学生走上讲台,表演小品,做演讲。放弃讲台,就放弃了一片学生思考问题的天空;放弃讲台,就是放弃了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放弃讲台解放了学生的手、口、脑,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动起来。当学生走上讲台,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内在能量将得到充分释放,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的最后,设计了“旅途中的人”这个游戏。在与同学的互动中,对所学知识有了生动的体验和认知,从而强化了教学效果。

3.注意总结,加深理解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总结和强调,唱响人文精神的主旋律,让学生在教学中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真善美的尺度,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心理,端正学习和生活态度,以激情去学习和生活,去面对社会和人生。

3.1注意询问的内容。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初中思维课的探究式教学。概念、名称、事实等陈述性知识,以及因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资源物质条件等原因不适合探究式教学的内容,不需要使用。比如什么是公民,什么是法律,“三个代表”对中国政治生活的影响。因此,实施探究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难度适当、趣味性、可操作性和探究价值适当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动,从而达到探究教学所追求的课堂状态。比如在讲授“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时,我选择了“祖国统一大业与台湾省问题”这个角度,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①台湾省问题是如何产生的?②目前台湾省回归祖国的障碍有哪些?③为什么说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我国政府在台湾省问题上的基本政策是什么?作为一个少年,你能为祖国统一做些什么?学生积极参与这种探究,增强了爱国意识,明确了自己的历史责任,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实践证明,这种探究符合教学目标,符合教学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和一定的探究价值,从而以理论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思想道德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其探究问题的结论具有政策倾向。学生的理解会有差距。如果探究的结论比较科学全面,老师可以简单总结一下。如果学生对结论性问题达不到对真理知识的理解,理解不完整,教师要高瞻远瞩,注意总结和强调。教师对探究问题得出的结论的重视是其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阶段,其作用非常重要。有些老师忽略了这一点。另外,教师要注意升华,深入把握重点。比如《中国人口问题概要》告诉学生,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不仅强调控制人口数量,而且把提高人口素质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进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道德信仰教育;人口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发展问题,我们应该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认识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人口问题是一个世界问题,地球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家园,需要每个人的保护,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这三个总结和升华融合了知识、理解、道德信仰和情感,突破了框框题目的界限,体现了主题探究教学的整体性,体现了教师对知识的内在把握和灵活运用。能否做到这一点,清楚地反映了教师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水平。实践证明,教师对探究性问题的总结和升华不仅强化了教学效果,也是政治课探究性教学的必然要求。

3.2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努力实现主导和主体的统一。

在探究式教学中,除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我们应该看到,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和探究,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比如在三年级讲授“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我首先布置了几个调查问题:①中国农业生产中使用最广泛的生产工具是什么?②2004年中国人均GNP是多少?与美国和日本相比如何?(3)你的家庭成员(祖父母、父母等)的受教育程度如何。)(最后全班总结统计)?然后让学生调查分析,最后自己调查分析写出相应的对策。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3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探究式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理论与实践,与时俱进,引导学生从认识和把握现实中提高对理论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探索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种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理论可以灵活运用,探究式教学才能焕发生机。比如在讲授“依法以家园保护人类”时,我选择了“我与学校环境”的视角,让学生从四个方面进行探究:①学校及其周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②这些环境问题的危害有哪些?你认为这些环境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你能做哪些实事来营造一个美好的校园环境?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学生善于运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利用探究式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性问题。尽可能还原知识发展过程的本来面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他们接触问题情境,积极参与,发现和获取知识,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