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收敛,不要逃避,不要让你的孩子成为现代版的“钟勇”!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是孩子对孩子的重大转折。因为以游戏活动为基础的幼儿园教育和以学习为基础的小学教育有着显著的区别,所以孩子在小学入学阶段很容易出现各种不适应。因此,近年来,各种幼小衔接班、早教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焦虑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以后学习更轻松,纷纷给孩子报了培训班,而很多没报班的家长,看到别的孩子学了很多,犹豫不决。
我一个同事的母亲给儿子报了各种早教班——奥数、英语、拼音、书法、绘画、围棋.......................................................................................................................................
她说:“虽然我不想让他学那么多东西,但是你看他周围的孩子都在学。某个家庭的所有孩子都知道很多英语单词。我们的孩子什么都不会,担心他以后学习跟不上。”
然而,“抢着跑”的孩子真的有优势吗?
一位同事说:“我的孩子曾经参加过一个年轻的补习班。一年级的时候成绩还可以,现在不如以前了。”
从长远来看,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很难预料谁会笑到最后。几步“冲”未必能带来什么好处。就像中国古代“伤人钟勇”的故事,一个神童最后失去了所有人,让人心酸。
短期内会发生什么?以学习拼音为例,一位小学校长分析了“冲跑”孩子和“零基础”孩子的学习差异。“开学第一周,零起点的孩子学拼音会比较难;但从第二周开始,差距越来越小。到了小学二年级,那些跑的孩子在学习上的优势基本没有了,但是学习习惯好的孩子越来越好。”
为什么学业暂时领先的孩子不能一路领先?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为干预可以暂时提高他们的表现,但这可能只是一种“错觉”,很容易被“后来者”超越。
为什么会这样?作者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对其进行了分析。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最早由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知识不是教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是个体主动与外界互动的过程,学习是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和加工的过程。缺乏主动性和纯粹的知识灌输根本不是学习!
同时,在建构主义看来,儿童的认知结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没有获得恰当的逻辑结构之前,儿童是不可能真正理解所学内容的。就像很多“神童”一样,在父母的压力下,几岁的时候就会背很多古诗,但是背的东西他们并不能真正理解。只有完成了一定的逻辑结构,孩子才能理解自己所学的东西,而这种逻辑结构的构建需要大量的认知和经验的积累,需要很长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
换句话说,孩子的成长是有其自身规律的。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不同的心理特征适合不同的学习方式。儿童思维的规律是一个从直觉动作思维到形象表象思维,再到符号抽象思维的过程。孩子处于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阶段,知识需要借助实践经验和操作来完成。也就是说脱离现实生活的学习只能是机械的记忆,结果是徒劳的。
根据建构主义,如果只注重培养孩子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技能,记忆一些汉字或英语单词意义不大。所以,幼小衔接班、培训班只能让孩子在短期的成绩上看起来很美,对学习能力的提高没有帮助。
父母应该怎么做?既然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那么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就非常重要。学习的道场无处不在。你可以在生活和玩耍中学习。比如妈妈带孩子上楼梯,每走一步都会拉着孩子的手和孩子一起数:一、二、三...自然,孩子逐渐学会100以内的数字加减。父母看似无意义的话,却让孩子认识了数学。
所以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要用生动有趣的亲子游戏代替枯燥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而不是痛苦的。这才是最重要的。
笔者认为,父母带领孩子“出走”有“三宗罪”。
犯罪:违反正常的学习规则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不同,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也不同。提前学习,违背了学习的规律,容易导致成长过快。
同时,心理学家指出,幼儿期是儿童运动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其创造能力的重要时期。通过早教给孩子识字、写字、计算,会延缓孩子的动作,甚至智力发育。
在未来的社会里,现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会过时,迟早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未来的竞争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人的创造能力。
两宗罪: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超出实际年龄的学习负担,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让学习对孩子来说不再是一种乐趣,而是一种任务。这样的教育注定要失败。
笔者了解到,很多培训机构的课程与小学一年级的课程重叠。上过早教衔接班、早教班的孩子,感觉都是小学学过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仅影响正常教学,还会让孩子失去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此外,由于年轻的衔接班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某小学语文老师反映,很多上过培训班的孩子拼音发音有问题,很难纠正。一位数学老师说,孩子在培训机构解题方法单一,但自以为掌握了,上课就会不听,影响发散思维。
三宗罪: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
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说:“自然希望孩子在成年之前看起来像孩子。如果打乱了这个顺序,就会结出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很快就会腐烂。我们所创造的只是一些年轻的医生和上了年纪的孩子。”
是的,过早规划未来的孩子会变得早熟。他们可以让父母放心,却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当他们到了老态龙钟的年纪,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会有怎样的回忆?除了记得每天在培训机构里跑来跑去,没有多少童心,这是多么可悲啊!
所以家长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教育问题。即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首先,有上进心的人。这就需要家长保护好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其赶鸭子上架,不如主动飞到货架上去!
其次,有创新能力的人。这就要求家长不要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进阶学习,而要注重孩子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三,心理健康的人。让孩子承担超出自己实际能力的负担,必然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也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
家长们,当你看到自己的孩子因为“抢着跑”而比其他孩子优秀的时候,不要沾沾自喜,因为孩子的成绩是以牺牲学习兴趣、亲子关系、创造力等为代价的。,而且以后很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国外有没有年轻的桥接班?当然有。芬兰的教育世界闻名。在芬兰的幼儿园,除了以游戏为主的幼教班,还开设学前班,每天有2-3次小学式的教学活动。在学前班,老师会给每个孩子一本“课本”,但并不直接教孩子如何读、写和算术规则。老师在教室里创造了许多有趣的情景。比如,孩子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动物讲或写一个小故事,让孩子在快乐生动的情境中完成学习过程,比如一些简单的单词、加减法等。老师也会进行一些有趣的测试,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
在他们看来,学前班并不要求孩子学习多少知识,而是让孩子对小学的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消除从幼儿园到小学的不适,从而顺利实现从游戏学习到学科学习的过渡。
日本于2009年实施的《幼儿园教育要点》特别强调幼儿联系的重要性。日本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其前提是尊重婴儿发育的特点,开展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学前教育,努力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比如有的小学会在开学前20天,通过玩游戏、看故事书等方式,帮助新生逐渐养成小学的一些习惯。
在这场人生的马拉松中,很多人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输在起跑线上,用力过猛,缺乏成功感。比平庸的孩子更可怕的是盲目的焦虑。就像一个半开玩笑的玩笑,姜子牙80岁才出山;肯德基爷爷大半辈子都是在乱糟糟中度过的,直到65岁才成功。著名画家摩西奶奶直到76岁才开始画画,后来他成功了。
所以,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规律,不要被短期的得失所蒙蔽而“狂奔”。永远让孩子保持乔布斯所说的“求知若渴,愚不可及”的状态,快乐健康成长。我相信你的孩子一定是人生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