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木偶戏的“细腻传神”扬州木偶戏

扬州的杖头木偶与泉州的提线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齐名,是木偶三大流派之一。据史载,木偶又称傀儡,木偶戏亦称傀儡戏。春秋战国时代称木偶为俑,从俑发展到傀儡戏称经历了漫长的阶段,到了明清时代,才出现了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等相对完整的表演形式。

我对木偶的最初印象,是童年在幼儿园看见那个女教师躲在幕布后面,表演“小兔儿乖乖,把门儿开开。”许多年后,在英法喜剧故事片《虎口脱险》就有这样的镜头:那个法国女孩正是借表演木偶,把情报通知给英国飞行员。不过,这次写木偶选题,才弄明白它们的区别,比如前者是布袋木偶,后者是提线木偶,而杖头木偶就是本文要表达的内容。

在中国,木偶戏,也称傀儡戏。春秋战国时期称木偶为俑。始作丧家祭祀之用。以俑的外形,模仿人或兽的动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演化发展到傀儡戏。史书记载,傀儡戏在唐代传至维扬地区。尤其是在泰兴民间演制木偶戏之风很盛,据考证,泰兴木偶最初是从安徽传过来的,那些帝王将相的传统戏都是唱徽词,也就是现在的京剧。我想这肯定是与当年徽班进京是一脉相承,同祖同宗。

民国时期,泰兴木偶戏班最多时达117家。木偶戏班多数是由家族成员组成,实行家传世袭的班主制。有时也雇用一些木偶艺人,这些艺人大多是半农半艺,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唱戏。木偶戏班大多是在农家婚庆喜事、传统节日、迎神赛会时应招助兴。演出的场地不受限制。当时有些戏班子还优化组合到外地演出,听说民国初期,在上海大世界游乐场演出长达数月,很受上海老百姓喜爱。

1968年,泰兴各个木偶剧团调整合并为泰兴木偶剧团,其中最出风头的是在1971年曾为西哈努克亲王演出。1973年,泰兴木偶剧团被扬州地区接收,改名为扬州地区木偶剧团。扬州木偶剧团的第一批和第二批演员全部是泰兴人,第三批新演员中才招收了当时扬州地区其他县市的。其中当时就有高邮的许虹、厉明等八名学员。

长期以来,杖头木偶一直都是艺人躲在幕后表演,唱念做打都是靠一个演员来完成。许多年前,我曾看过扬州木偶剧团的《三打白骨精》,都是演员现场演唱,很是辛苦(后来才改成放录音)。木偶戏所用乐器有京胡、二胡、鼓、锣、钹子等,包括美工、灯光、布景等,一样都不能少。

在全国木偶界,扬州木偶剧团以“刚柔相济”“细腻传神”而著称于世。该建团创作演出的木偶戏《琼花仙子》、《嫦娥奔月》、《三打白骨精》等剧目曾荣获国家许多嘉奖。

1983年,日本传统艺能株式会社社长中坪功雄来中国选择赴日演出木偶表演团体。中方推荐了北京、上海、扬州三家木偶剧团,日方一行抵扬观看了该团演出的《嫦娥奔月》《火焰山》,被演员精湛的表演所折服,当即邀请该团东渡。该团在日本34个城市作了52场巡回演出,盛况空前。1986年,扬州木偶戏参加了首届中国艺术节主会场的演出,1989年同日本影法师剧团联合创作排演了木偶戏《三国志》。 1990年4月再次赴日演出8个月,足迹踏遍日本92个城市。1991年5月,他们又一次东渡扶桑,作为期数月的巡回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