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训练知识

一、感觉统合的概念

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对个体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前庭等不同感觉通道输入的感觉信息进行选择、解释、连接和统一的神经心理过程,是个体进行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感觉统合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根据大脑皮层和高级加工区对感觉统合的参与程度,感觉统合分为“低整合”和“高整合”低整合:指脑干和小脑对各种感觉信息(包括反馈信息)的初步分析和整合,涉及各种感觉系统和感觉系统与动作的协调与整合。如视觉/听觉信息整合、手眼协调、不同身体运动器官的协调、身体姿势的反馈调整、注意力集中等。,是一般意义上的感觉统合。高级整合是指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神经结构对认知活动、言语、情绪和记忆以及低级感觉信息进行的交流、组织和概括,以及注意力调节、动作规划和自控等学习活动的结构化、程序化、整合、自动化、适应和同化,以及概括/推理/判断。高级整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感觉整合,属于感觉整合。是个体有序高效地进行学习、创造等复杂的内外活动的基础,是感觉统合训练的终极追求。

二、感觉统合的神经心理学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接收来自外周感觉的各种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和储存,并产生和发出新的信息,以调节各系统、器官和组织的协调运作。信息加工由信息获取、信息加工和反馈调节、信息表达三个环节组成。1、信息获取:信息获取是通过个体的外部感受器获得的,主要包括视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前庭器官、本体感受感受器和以触觉和压力为主的皮肤感觉感受器。2.信息加工和反馈调节:指中枢神经系统对传入信息进行选择、分析和组织,形成对对象的整体认识,并做出相关应对策略的生理和心理活动。3.信息表达和反馈是指信息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传出神经传递到效应器。并使效应器产生行为。行为的表现形式是行动。当效应器完成信息表达时,相关的受体也会将信息完成传递给中枢,中枢再对效应器反馈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发出调整后的信息,以此类推,中枢指令的集成度和精细度会不断提高。这是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复习或反复训练的机制。总之,人对各种事件的处理是建立在感觉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效应器的配合和反馈调节基础上的。三者的配合程度决定了人们学习和工作的收益,影响着个体的情绪和情感。三大系统结构复杂,协同运行时常出现偏差或误差。需要通过反复尝试,逐步提高系统之间的协作水平,表现为动作协调和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三,儿童感觉统合的发展阶段

?从简单的感觉刺激到脑干的初级感觉整合,即双侧协调、手眼协调、注意力集中、情绪稳定和意识活动,再到大脑皮层的高级感觉整合,即注意力、组织能力、自控能力、概括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形成感觉-认知-运动功能的高级行为模型,对事物产生全面完整的认识,调整身体各部分完成各种更复杂的任务。个体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虽然是连续的,但也是阶段性的。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初级感觉统合阶段(3岁前)具备与外界互动的基本能力,如动作、感觉、认知、言语、社交等。2.中级感觉统合阶段(3-7岁),中枢具有整合不同类型信息的能力。在此期间,本体感觉、前庭感觉、触觉、视觉、听觉和身体运动系统可以完成系统内的任务,实现系统间的协调运作。身体运动的协调性、感知-动作、注意力、记忆力、言语表达能力、意志品质、情绪管理等方面发展良好,基本满足独立生活、学习和交流的需要。这是感觉统合发展的关键时期。3.高级感觉统合阶段(7岁至青春期),感觉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基本成熟,接近成人水平。高级脑功能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影响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多种高级心理功能增强。

第四,感觉统合失调

是指个体的某种感觉系统,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之间的信息组织和整合不协调,导致信息整合过程异常,对刺激不敏感或过度敏感,出现注意一件事而丢失另一件事的行为。人们通过感觉统合失调认识感觉统合能力。

动词 (verb的缩写)感觉统合失调的现象和原因

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视觉异常:孩子眼球运动困难,手眼协调能力差,经常看错字、数字、偏旁部首。

2.前庭功能和运动异常:儿童转圈时不会晕倒或害怕身体转动,身体平衡能力差,容易摔跤,不能走直线,动作笨拙,跳绳、骑自行车困难。

3、触觉等皮肤感觉异常:儿童触觉过于敏感或迟钝,不能耐受洗头、洗澡、换衣服等与身体、皮肤的外源性接触。嗅觉、味觉和痛觉也可能异常。4、胆小、害怕:讨厌摇晃,不敢登高,不能顺利下楼梯,适应陌生环境慢。

5.其他心理活动异常,如注意力不集中,持续性和分布性差,效率低。

原因:

1.遗传因素: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体对环境因素的易感性和抵抗力,个体疾病和障碍的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以及个体对药物等环境因素反应的差异。比如多巴胺受体基因的改变是导致儿童注意力缺陷和行为冲动的重要遗传机制,这类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较差。因为遗传机制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对其了解甚少,希望遗传学的基础研究有新的发现。

2、生理生化代谢因素孕期不利因素:接触环境中的有害物质会导致孩子大脑发育异常。孕妇的疾病:继发疾病和相应的治疗药物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如癫痫、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等。,以及这些疾病的治疗药物。孕妇的不良习惯:抽烟、喝酒等。胎儿个体发育问题:着床不当、胎儿感染、胎儿多动引起缺氧等。产程中的不利因素:胎儿脑损伤和脑功能障碍。

3、剖宫产、母亲高龄怀孕等因素。

4.环境因素:家里的物理环境、家庭成员间的不和谐、同伴资源的缺乏等。

特殊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实用要素

一、培训的基本原则

1,儿童中心原则:

(1),尊重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

(2)理解、尊重和支持孩子的差异发展。

(3)突出孩子的主体地位。

(4)站在孩子的角度看训练中的问题。

2、针对性原则

(1),问题评价的针对性

(2)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计划。

(3)评估反馈的针对性。

3、兴趣原则

(1),坚持以“利益”为主导

(2)有意识地处理好“训练”和“兴趣”的关系

4.快乐的原则

(1),营造快乐的训练环境

(2)设计快乐的训练计划。

(3)体验培训过程的快乐

5、积极支持的原则

(1),已接受

(2)注意一下

(3)、得到肯定

6.主动性原则

7.渐进主义原则

8、成功的原则

二、主要培训领域

感觉统合训练的实施是在大脑高级功能区的控制下进行的,各种训练活动是在各种个体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参与下实现的。每一项训练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感官“整合”,但为了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孩子的具体问题,训练活动往往在不同的领域实施。根据儿童感觉统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将感觉统合训练分为四个方面,即:触觉功能训练、前庭感觉功能训练、本体感觉功能训练和综合训练。其中,前庭感觉功能训练是感觉统合训练的重点。

三、培训周期、频率和培训效果

临床经验表明,大多数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必须持续很长时间,从半年到几年不等。制定培训计划时,培训周期一般为半年,每周至少培训两次。每项训练活动要持续1小时左右,每项训练活动持续3-8分钟,所以同一项活动的训练可以重复进行。

四、训练的基本方法

1,被动训练:主要用于以下四种情况。第一,强度维护被动训练。有些孩子在经过一定的训练后,本来可以独立操作训练,但由于缺乏自觉性和坚持性,训练强度得不到保证,于是采取了被动训练。

第二,抗偏差纠错被动训练。

三、启发性被动训练:许多中重度智障学生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对训练者的指令和要求毫无反应。被动训练让孩子有训练意识。

第四,安全被动训练。有些项目是危险的。尤其是对幼儿和有更严重障碍的儿童。

安全性差的训练有两种:一种是身体重心高的训练,一种是器械稳定性差的训练。

2.移动训练:有三种类型的移动训练:

第一,突破高难度训练。比如孩子在S型平衡木上行走时总是低着头。训练者可以通过口头提示或间歇支撑,帮助儿童在行走时保持头颈部直立,从而提高前庭知觉和本体感觉的整合训练水平。

第二,适应性移动训练。有些孩子害怕一些感觉统合训练器材或训练项目或心理压力大。当难以独立完成时,他们需要训练者的支持和帮助,以适应训练设备或训练项目。在训练中增强自信心。比如孩子想穿越“阳光隧道”,却在入口处徘徊,不敢弯腰入路。这时,训练者可以先从另一边进入隧道,与孩子们见面。

?第三,纠偏和辅助动作的训练。比如孩子在滑梯上容易滑行时,往往会在滑梯的斜坡上改变方向,导致滑行不顺畅或者孩子从滑板上滑落。主要问题是孩子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身体,有时候是因为滑板开始滑行时前后轮不在一个方向。培训师有针对性地纠正了这一细节。

第四,安全辅助训练。

3.主动训练:主动训练是指幼儿根据训练者的安排,能够独立进行训练活动的训练方法。

积极训练的先决条件是:

第一,儿童有强烈的实现训练目标的愿望和动机,并能在训练活动中有意识地组织自己的心智资源,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取向。

二是幼儿掌握了训练活动的操作要领,具备了预防意外的意识和对策。在整个训练周期中,这三种基本方法会交替使用。被动训练和辅助训练是辅助训练方法。随着训练过程的延长和孩子训练水平的提高,使用频率会逐渐降低。主动培训是培训实施的主要方法,是达到最终效果的主要途径。

4.其他训练方式:间歇训练和间歇训练。

动词 (verb的缩写)技巧获取

训练技能的获得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训练者的示范和讲解、儿童的尝试和训练者的支持、技能的自动化

六、培训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

1,关节畸形的训练问题

1-1:训练项目涉及的关节如有变形,应做好充分准备,精心训练,或由专业康复治疗师实施。

1-2:禁止训练者对颈椎关节畸形者进行本区域训练,禁止俯卧位、悬空位等各种形式的训练;其他运动器官的训练要注意保护关节不承受过大的负荷。

2、身体有病,伤病训练。

2-1:患有感冒发烧(38℃以上)、肺炎、哮喘、痢疾、肝炎等传染病的儿童不宜训练,但个人轻微的体力活动不受限制。

2-2:患有心律不齐或心动过速、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儿童。,可以在充分准备活动的基础上交替训练和休息(间歇训练),强度慢慢加大。

3.保护身体脆弱的器官/部位。

人体的某些器官和部位属于易受伤的地方,训练时应避免四肢或环境中硬物的撞击。

3-1:眼、耳、鼻、乳房(女性)、外生殖器及其附近。

3-2:心脏区(左下胸)、腋窝区(外胸)、后脑和上颈区、太阳。

4.异性互动训练的礼仪。

4-1:异性之间的互动或互助训练,必须双方同意,不能强迫。

4-2:异性互动训练避免私下接触,及时制止有意识的侵犯。

5、练习时间选择。

5-1:不适合餐后30分钟内、空腹、早晨起床后30分钟内、睡前1小时内进行强化训练。

5-2:不适合在极端气候/环境下(高温、严寒、低压、浓雾、周围环境空气污染严重、新装修的训练室或家中)训练,或采取有效措施后再实施训练。

5-3:疫情期间,根据医疗卫生主管部门的要求,调整训练安排或改变训练方式,如减少互动和相互训练,减少同一空间内受训儿童数量等。

6、加强手段的选择

6-1:训练中首选非物质强化手段。

6-2:物质强化手段(食物、饮料、学习用品、毛绒玩具等。)偶尔可以使用,但禁止儿童同时使用或在训练中随身携带。质地坚硬和/或棱角锋利的物品以及可吞咽的小物品不适合用作增强物。

6-3:培训师应选择合适的时间履行强化承诺。

7.儿童的自理问题

7-1:根据当前的气候特点和孩子的代谢状态,训练员提前为孩子安排穿戴或携带适合训练的衣服,清洁唾液、鼻涕和汗液的手帕和纸巾。

7-2:训练前提醒孩子处理好饮水(不要过量,不要喝碳酸饮料)和排便。培训师和其他辅助服务人员也要处理这个问题。

7-3:训练员帮助孩子检查和清理随身携带的硬物,如钥匙、笔、刀、零食、饰品、手机、手表、小游戏机等。,以防止它们在训练中受到损伤或伤害。

8.事故的紧急处理

8-1:谨防肌肉和关节韧带拉伤、关节脱臼/脱臼、皮肤裂伤、出血等皮肉伤。

8-2:预防呕吐、呼吸窘迫、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事故。

8-3: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或使事故的影响尽可能小,训练者应密切关注整个训练过程,对事故保持高度警惕。

8-4:培训机构要做好应对意外的准备,如与社区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定期检查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尤其是心脑血管功能,并及时处理意外,或准备常规药物和器械应对轻伤。

9、培训术语的使用

9-1:培训术语的教育。为了便于长期训练,训练者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理解和记忆训练中一些术语和概念的含义,如常用训练场地和器械的名称,人体各种局部器官的名称,基本训练方法的名称等。

9-2:术语的区域表达。有些学术术语,如半规管、高尔基腱器、累积型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常使用,不便于特殊儿童在训练中理解和记忆,训练者也没有必要在训练活动中使用。一些必须使用的术语也可以用通俗的术语来表达,比如“仰卧”、“闭眼”,通俗易懂,意思相同。但是,培训计划的设计应坚持使用专业术语。

10,其他问题

训练中特定对象的问题,以及训练的不同时期,都有很大的差异。以上提到的未完成点,需要根据孩子在训练中的具体表现区别对待,前提是训练者在实施计划前熟悉每个孩子的身心特点,在训练中密切关注孩子目前的机能状态,及时妥善处理孩子的个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