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种的故事
塘厦是典型的浙南小城,依山傍水,道路通达,人文浓郁,经贸繁荣。有点像邓丽君《小城故事》里唱的小城,充满欢乐,风情如画。
我去塘厦读书的时候,汤种还是瑞安第三中学(简称“三中”),塘厦只是一个四五万人口的小镇。镇不大,但经济发达,市场繁荣。镇上和村里的每一个作坊,每一户人家的汽车配件、汽车和摩托车配件的生产都是众所周知的。以塘厦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周边村庄聚集了众多当地知名品牌:长桥毛衫、美头洁具、海安古城会、仙岩景区...一乡一业,各有奇葩,这叫也。
我就读的第三所中学位于塘厦最大最有名的花——唐川街。街道方言“do District Ga”,位于闹市区,是当地标志性的大道。记忆中总有这样一个画面:载人面包车的售票员阿姨从慢车里探出头来,扯着嗓子喊着招揽生意:“做区嘎得巴,做区嘎里巴,早拨迪,早斧头……”,印象很深刻,是为了下一幕的池塘。
唐川街全长约三华里,分为北街、中街和南街,位于唐河右侧约一华里处,与唐河平行。走在唐川街上,有一种成就感。放眼望去,道路两旁,一排排五六层的新房鳞次栉比,新装修的店铺商品琳琅满目。汽车、面包车、自行车、人力车、过马路的行人都在互相叫骂,车流不息;空中,扩音器广播的声音、机车的轰鸣、路人的喧哗、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交织在一起...与家乡丽岙的落寞寂静相比,处处都有一种新的喧闹的气息。那时候的我,年轻又无趣。我曾经在唐寅的诗里写过这条街。
“塘厦镇上塘川街,
?唐川街的南面有一个池塘。
?唐朝的人写唐朝下的事,
?塘厦石谈唐川。"
学校坐东向西,门对着马路。唐明中路,学校门口的马路对面,有一条普通的民俗巷。路口有三家餐厅,像葫芦一样开在一起。午饭和晚饭的时候,可以看到三个老板娘站在门口排队微笑迎客。最常去的是中间那家,爱吃他的青椒炒肉。早上下课铃一响,学生们就像蜜蜂一样蜂拥而至,刚刚空下来的酒店立刻爆满。点餐招呼要求十几张嘴同时呱呱,找椅子收拾破桌子挤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三四个人一起用餐,一个人负责找桌子占座,一个人去前面点现成菜,另一个人去厨房点炒菜或者特色菜。厨房在酒店后面,两个大锅,一个外地来的胖大厨。白大厨又油腻又脏,热炒的菜热乎乎的,炒菜像打架一样激烈。
葫芦串后沿街向西,唐河约300米。河边有茂盛的树木和天蓝色的云。当白风在清朝的时候,你可以很好地观赏江南。
在学校的左手边(南边),有一家书店叫“学习”,是和在三中读书的学生打交道的。书店占据了两个宽敞的店面,巨大的广告牌上用红底白字写着同一个巨大的字“读书”,是经典的隶书,格外醒目。老板懂得经营,书店环境整洁干净,书籍分架分明,数不胜数的各类数学、物理、英语、政治、历史辅导书,黄冈密卷海淀考题、高考指南。有一段时间,我迷上了小说。每天下午下课,我都去这家书店找书看。一个在手,没人看。在书的黄昏光里,我不知道时间。
书店在塘厦镇政府站向南大约300米,然后向前100米穿过唐梅路。长途汽车站离路口左角不远,客运繁忙。如果你向右转,你可以沿着唐梅路穿过唐河,通往卡车日夜轰鸣的104国道。
在学校大门的右手边,沿着南大街往南走,有许多专卖店,如李宁,康奈,吉尔达和美特斯邦威邦威。中街有一家个人超市,卖二锅头。还有一个唐川菜市场,这是塘厦地区最大的零售和批发蔬菜市场。以脏乱差著称,素有“白鞋进,黑鞋出”之称。菜市场在唐河大桥附近。有一家杂货店卖踢足球用的帆布钉鞋。13元一双的价格,真的很结实耐用。我们高中三年卖了几百双鞋。
三中创建于1956年,历史上几经易名,曾在天桥、海安、仙岩、塘厦等地就读。我一直在搬家,所以当学校在上世纪80年代初搬到塘厦镇唐川南街时,校舍还是零。像一个贫困家庭,三中只剩下一块地,家里被围墙围着。所以,是时候重新开始漫长的校园建设了。十年间,逐渐从零蛋到鸡,鸡到鹅,鹅到羊,羊到牛...直到我们入学那年(1998年),学校才开始养牛。当时校舍占地约40亩,三中简陋的大门终于初具规模,开始嚣张起来。
学校很小,四周都是水泥墙。站在学校前面的街道上,你可以看到最远的操场和绿色的草坪。天气好的时候,你甚至可以期待去操场墙外的居民楼晒晒衣服和被褥。从校门进入,一条宽约五米,中间用水泥铺成的隧道向前延伸,一直延伸到操场。水泥路两边种了很多树,棕榈,柏树,玉兰,桂花,万年青,还有很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杂七杂八的杂草。树木是异质的,分布不规则,但它们都修剪整齐,生长丰富,令人满意。在这一簇簇深绿色或绿色的建筑中,三至五层的校舍,新旧错落有致,给人一种简洁、干净、通透的感觉。
过道左侧多为早期修建的三层老房子,有行政楼、职工宿舍、学生宿舍、食堂、自行车棚。以前有一片水泥空地,里面建了两个篮球场和一个简易的运动棚。棚子紧挨着操场,有排球网,是女排比赛的唯一场地。棚子又大又高,四面通风,雨天可以遮风挡雨,晴天可以遮太阳。
过道右侧是新建的实验楼和图书馆,四五层高,乳白色。主教学楼鹤立鸡群,靠近过道,侧面嵌着“勤奋、刚性、创新”的校训,六个大字金光闪闪。
教学楼后面,靠近围墙的地方,有一排单层平房。旁边在建的学生公寓还没完工,所以小平房就成了我们入学时高三男生的临时宿舍。房间又小又暗,对着墙的方向有一扇窄窄的铁窗,很像电视上看到的监狱。晚自习结束熄灯前后,经常有商贩在墙外的巷子里游荡,卖着馄饨、煎饺等简单的小吃。我们忍不住诱惑,用一个绑着长绳的桶把热腾腾的馄饨从小铁窗拉上来,然后把钱往桶里一放。小屋灯光昏暗,馄饨又香又嫩,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咽下去。人们不时发出嘘声,因为他们被烫伤了。每次我想来这里,都是一种享受。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Lucy发了一条朋友圈,追忆自己高中时的女生宿舍。因为门禁严格,我用长绳桶把墙外的煎饺拉了上来。我这才知道,当男生们在三中西南角破旧的小屋里的暗光暗火里狼吞虎咽地吃着馄饨时,东北角老宿舍二楼和三楼的女生们正在放下长绳桶,准备拉起刚刚做好的煎饺。
就像小说里的故事,三中搬走了,其中一个放下长绳桶的女生成了这家锅贴店的老板娘。店面在三中附近的朝阳路上,每天晚上排队最长的一家是。
瑞安市第三中学于2005年从唐川街迁至田汉村,2011年更名为塘厦中学。
塘厦变化更大。2000年,塘厦区塘厦、宝田、长桥、海安、美头、罗峰行政部门重新洗牌,最终六镇合并,组成新的塘厦镇。合并后的塘厦镇下辖近百个行政村,总人口三四十万,是温州四大镇之一。手握两张金名片:中国汽摩之都、中国百强镇。
中国正在起飞,发出壮丽的声音。池塘下的城更响了,像鞭炮欢快地跳跃。站在唐河大桥上,放眼望去,十几二十层的现代化公寓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取代了原来凹凸不平的楼栋。街道被拓宽了,路边种了许多树。大街小巷旧村改造拆迁随处可见,挖掘机、推土机、挖掘机、吊车、立方车等施工车辆在不远处进进出出。桥下,河水欢腾,在夕阳的余晖下,一片金黄,无边无际。
三中的老校址里,门口的牌匾换成了瑞安轻工业学校。同属于塘厦的十七青工学校和瑞安合并成立塘厦职业中专,三中成为其校区之一。离开学校十几年了,15年终于回去了一次。去的时候是8月,学生都放假了,一路没人进去。校园景色略像当年,但已经少了很多。门口附近的实验楼已被拆除,留下一片空地不知所措;教学楼和学生公寓的门都锁着,但外表已经陈旧,像一层灰尘;篮球场上的篮球架也坏了。其中一个没有篮子,另一个倒在过道里挡住人的路。操场上,绿油油的草坪上只剩下黄沙黄土,满地都是野草在疯狂生长,与边上的柏树争奇斗艳。
也是唐川街不再像过去那样热闹。随着罗山大道和塘厦大道的建成通车,塘厦的交通网络重新规划,唐川街影响力下降,“塘厦镇上塘川街”逐渐成为历史。
历史还包括老三中街对面的三家葫芦串店。我去的时候,葫芦串已经不见了。原酒店周边,社寨旧村改造工程如火如荼,占地17亩的长润家园正处于竣工验收阶段。在我的记忆中,青椒炒肉就像李宗盛写的一首歌。我终于失去了你。
学校隔壁的书房书还开着,收银台后面的老板娘从微信里大声传来语音。同样是空荡荡的书店,书堆得乱七八糟,一堆堆的书乱七八糟地躺在这里,那里,好像刚被抢了一样。书架没人管,书乱丢,有的空着,有的挤满了上下班等地铁的人。你还可以看到角落里布满灰尘的蜘蛛网。
中街的唐川菜场仍然很乱。直到两年后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菜市场才开始拆迁、整改、重建。还有桥头的杂货店,2008年,我和几个高中老朋友约好在汤种新学校踢足球的时候去过一次。我卖的球鞋还是一样的牌子和款式,23元一双。
汤种新校区位于塘厦大道以东的田汉村封飞路,占地228亩,投资上亿元。田汉是浙南第一个亿元村,以钱闻名。
汤种定居田汉,交通便利,离三中不远。我喜欢。学校建在山上,后面是美丽的罗达山。罗达山与我们有着不解之缘,我喜欢它。我在学校周围挖了一个大池塘。水面宽阔,绿树成荫,小桥流水。我喜欢。所有的校舍都是赭色的红屋顶,米色的主楼,大气精致。我喜欢。学校操场覆盖着绿色的草坪,允许我们在上面踢足球。我喜欢。
我们去的时候,也是八月。高三的学生已经开始了他们的暑期复习课。李海天让他班上的几个同学和我们一起打五人制足球。这么久没运动,几次对抗体力都跟不上了。我面红耳赤,口干舌燥,双脚像灌了铅一样。于是换人坐在一边休息,大口喝水。
已是傍晚,夕阳染红了云朵,云朵让校园归于平静。风一吹,夏天的暑气大多散去,三三两两锻炼的学生陆续出现在操场和篮球场上。池塘里的水波光粼粼,岸边的树木随风摇曳。
老李过来问足球怎么样了,大家又聊起了过去。
夕阳里,人影一点点,流水绕着落寞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