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的问题——徐长卿
一、故事简介
1)故事导入
一位客人来到理发店。客人说:“叔叔,我和爸爸要剃头”,另一个客人说:“师傅,给我和爸爸剃头”。这时候理发店抬头疑惑。
老师:“你能猜出理发师为什么迷惑吗?”
生:“因为两句话本来应该是四个人的,但是他只看到了三个人。”
2)重复的初步感知
老师:“那三个人是谁?”
生:“一个儿子和他爸爸,还有一个是爷爷。”
(手势介绍,咔嚓,咔嚓)
顺手问:“四指怎么变成三指?”
学生:“把两个手指合拢。”“为什么?”
生:“爸爸是儿子的爸爸,爸爸是爷爷的儿子。所以只有三个人。”
引出相关的词“两者”...而且……”
(重复手势“陈文静”,将中文关联词与肢体语言结合起来)
第二,游戏
1)抢椅子游戏
找两把椅子,叫两个孩子上来。
老师:“大家都到了,为什么还有人举手?”
生:“人和椅子一样多,是一一对应的,不能淘汰。我们需要增加人手。”
请再欢迎四个人。
生:“人太多了,只有三个人”。
老师:“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生:“减人。”
2)邀请后来上来的4个同学玩石头剪子布(公平游戏),1同学过关,3个同学被淘汰。
第三,深度体验
1)说明游戏规则。
顺时针跑,听到停止就抢板凳坐下,不要坐腿,再坐下就被淘汰了。经过两轮比赛,剩下一个女孩晋级冠军。
2)采访冠军
通过道德教育,引导女生感谢所有参与游戏的同伴,可以导致冠军的诞生。
3)请参加游戏的小朋友领取荣誉。
老师:“站起来的有六个人。为什么人少了?不要在荣誉面前推脱。”
生:“猜拳的和抢椅子的都来了,裁判又扮演了两个角色,所以看起来少了一些,但是大家都来了。”
老师:“那我们来算算,有多少人猜拳击?多少人抢了椅子?”
卫生:“4+3”
老师:“等于7!还剩一个人,请起立。”
生:“六个人!”
老师:“七个人!”
(通过师生对抗,引发认知冲突,体验新知识)
4)呼啦圈让人站起来
用一个呼啦圈代表三个人抢椅子,一个呼啦圈代表四个人猜拳。请孩子们进入铁环。
老师:“还有一个人?”
这时,一个孩子不知所措,不知道站在哪一边。)
老师:“说实话,如果你能让三个人围成一圈,让四个人围成一圈,你就赢了。”
(老师离开,越来越远。让孩子减少对老师的依赖,自己想办法解决。学生们不知所措。一番交锋后,孩子们想到了将两个呼啦圈合二为一。然后让学生统计一下现在两个圈子的人数,已经满足了3人和4人。,但总共只有6个人。)
老师:“今天终于承认4+3=6了”。
生:“没有!* * *都参与猜拳抢椅子。两个圈子他都有。其实有两个,但我们只需要一个,所以要减去1。4+3-1=6"。
老师:“负1是谁?”
生:“* * *”
老师:“那* * *先走远一点,我们再数。出事了!减去1后变成5。好像负1不是他。负1是谁?”
学生:“我们先把两个都数一数,然后减去多出来的第一个,留一个角色给他。”
老师:“如果他打三场,会被减多少?”?八场?100游戏呢?"
生:“二、七、九九”。
老师:“就是说给他留个角色,这样就有一一对应了。”这是数学中的两个环。"
(重复手势,点击,点击)
5)图纸
老师:“我应该怎么画图?”
生:“肯定有重合的。”
(此时,通过手势的组合,学生已经可以感知不重复、完全重复和不完全重复。)
老师:“那这两个都是...而且……”。
6)贴上姓名标签
抢椅子的三个人贴出来后,老师整理了一下名字条,学生们大呼“不”。
(建立一个“两者”的图表模型...而且……”在孩子的心目中)
请四个猜拳击的人上来贴一下名签。“既是……又是……的同学”
老师:“为什么这个同学又把他的胸牌拿走了?”
学生:“因为第一次是他贴的,那个位置是他的,没必要再贴了。”
老师:“现在,请* * *挑战并粘贴你们两个的姓名标签。”
同学们出主意,让他把名字粘在一起,有的有文字,有的有实物演示,弄得他们特别着急。
(现在孩子对重复的量有了更深的感受。)
老师:“所以玩游戏的时候需要一分为二,计算人数的时候需要合二为一。”因为我们班只有一个* * *所以要减去他多余的角色,回到一一对应。"
(重复手势,点击,点击)
第四,解决问题,运用新知识
举个例子:初三一班女生19,男生17。班上有多少人?
生:“19+17=36(人)”
老师:“我今天学的是重复,要做减法。为什么不减呢?”
学生:“因为女生和男生不一样,不是一类人,没有重复,所以男生和女生都是人。”
老师:“所以你学的东西不能用来解决所有问题。你要注意数学中应用的环境、条件和规律。”
教孩子灵活运用知识,而不是死板地应用思维定势去解决问题。)
五、回归现场,拓展新知
小调查:爸爸的抽烟喝酒(重复手势)
抽烟喝酒的孩子站起来。只抽烟不喝酒的孩子站起来。只喝酒不抽烟的孩子站起来。
老师:“13+17=30,你们都是我们的同学吗?”还有谁没站出来?"
生:“因为我爸爸既不抽烟也不喝酒。”
老师:“那我把这样的爸爸放在哪里?”
学生:“在外面加一个长方形,把我的好爸爸放在韦恩图的外面,长方形的里面。”
老师:“我们希望圈子里的爸爸早点跳出来,做个好爸爸。”
(拓展孩子对集合的初步认知,为以后的高等学习做铺垫)
这一课的收获:
1)这节课,我们在学习基本的重叠问题的时候,延伸了一些关于集合的知识。其实初中也有很多和重复有关的知识,比如线段和角的重叠问题,三角形的同余证明,重复部分的面积,马赛克等问题,都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所以这节课的内容对后面很多内容的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为了让孩子认识到重复的量,学会如何处理,徐老师设计的每个环节都是循序渐进的。在游戏化学习中,孩子可以自己体验,可以在老师的提问中不断反驳,建立自己的认知,自己寻求答案,成功掌握方法,自己解决问题。在一个又一个游戏和一个又一个冲突的引导下,孩子们乐在其中,不知不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贯穿德育课堂的幽默,是我们也可以学习渗透到自己教学中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