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比较厚度”教案
幼儿园中班教案“比较厚度”1活动的设计背景。
把不同厚度的物体放在桌子上。
活动目标
通过两个物体的比较,要求孩子学会区分粗细,知道比较物体粗细的正确方法。
激发孩子学习厚度的兴趣。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辨别物体的厚度
要准备的活动
游戏棒、圆柱形积木、铅笔和羊毛、油画棒、彩色蜡笔、羊毛棒和针等。,人数是全班的三倍。有4张图片,一根粗羊毛绳,一根细尼龙绳,3根粗细不一的卷纸棍。
活动过程
(1)了解厚度:
1.老师展示图片(粗细不一的树干,竹子,茄子等。),并让孩子比较厚度;
2.老师展示一根麻绳和一根尼龙绳,让孩子比较粗细;
3.请两对幼儿分别上来,比较手中不同物体的厚度,全班验证;
4.让孩子找两样离自己比较粗的东西,腿粗,胳膊细,手指粗,头发细。
(2)厚度对比:
1.老师出示一根纸棒,让孩子回答是粗的还是细的。如果孩子说粗,老师就拿出一根比它粗的纸棍。如果孩子们回答它是薄的,老师展示一个纸棒。由此得出结论,只有比较两个东西,才能知道哪个厚,哪个薄。
2.让孩子们选择三种越来越厚的东西,然后说出他们的结果。
3.老师手里拿着一个实物,让每个孩子和老师手里的实物进行比较。请站起来对比一下老师的精细坐姿。同理,把老师和孩子比在一个实物里,或者比老师细的孩子可以站起来坐在位置上。
(3)游戏:找朋友。每个孩子手里拿着一个比较厚的东西,一边自由陪伴一边唱着《找个朋友》这首歌。唱完之后,两人更厚,游戏可以重复。
教学反思
1.比较的对象较少;
2.一直没能更好的激发孩子对物体粗细对比的兴趣。老师说的多,孩子说的少。
3.玩游戏的时间比较短。
百科:目前已经有多种方法用来表示成色,常用的有两种:以千分之一表示的毫米成色和用于黄金的克拉。而每24克拉就是一部分,所以18克拉=18/24=75%,24克拉的黄金被认为是100%。
幼儿园中班“比较厚度”2教案的活动目标
1.了解厚度的相对关系,通过目测比较物体的厚度。
2.能够发现周围环境中不同厚度的物体,发展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3.愿意大胆尝试,与同行分享经验。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初步了解厚度的相对关系,通过目测比较物体的厚度。
2.难点:能够在周围环境中发现粗细不同的物体,发展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要准备的活动
1.两个棍子和一个空心珠子,每个孩子有不同的厚度。
2.三种不同厚度和颜色(红、黄、绿)的圆柱体。
3.许多不同厚度的圆柱形积木。
活动过程
1.玩“穿珠”,引导孩子感知不同厚度的物体。
(1)小朋友用两根粗细不一的棍子穿珠子,一根棍子塞不进去。引导孩子说出原因。
老师:今天,老师和孩子们要做一个游戏。每个孩子都有两根棍子。请把这个珠子放在棍子上。
老师:有些棍子不合适,你的也不合适。那这是为什么?
(2)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两根棍子粗细不同,粗一点的棍子珠子过不去。
2.观察三个圆柱形积木,两两比较,感受厚度的相对性。
(1)老师按需提问。
这三个缸的积木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同?你怎麽知道?
最厚的积木是哪个?最薄的积木是哪个?
黄色积木和红色积木哪个更薄?哪个比黄色和绿色厚?为什么我们说黄色积木一会儿厚一会儿薄?
(2)结:原来是比较物体的粗细,要看和谁比才能知道是厚还是薄。
3.游戏“排队”。
(1)让孩子们根据物体的粗细来排队,并谈论它们是如何排列的。
老师:这里有很多积木。现在,请孩子们根据厚度定律把这些积木排好。请告诉孩子们你是怎么安排的。
(2)总结:孩子排列的方法不一样,有的是由粗到细的顺序排列,一个比一个细,由粗到细;有的由细到粗排列,由细到粗,一个比一个粗。
4.寻找厚度,培养孩子的比较和观察能力。
(1)引导孩子从自己身上寻找粗细相当的物体。比如胳膊腿比例,拇指小指比例。
(2)在周围环境中寻找粗细相当的物体。比如树干和树枝的比例,电线杆的粗细,大象的粗腿细尾。
活动扩展:
教师带领幼儿在户外观察幼儿园的树木,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粗细的树木,通过测量和拥抱的方式进行比较。
教学反思
1.比较的对象较少;2.一直没能更好的激发孩子对物体粗细对比的兴趣。老师说的多,孩子说的少。3.玩游戏的时间更短。
百科:大致指直径大的长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