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历史忽视的一代雄主秦昭襄王是如何带领大秦帝国崛起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赢荡在周王畿举鼎绝膑而亡,这种死法,在历代帝王中,可以算得上最荒唐的死法了。由于武王娶魏国女子做王后,没有生儿子。王位最终传给了还在燕国做人质的异母弟弟,就是秦昭王。也可以说秦昭王的王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虽然秦昭襄王赢稷继承了王位,但在位41年没有掌握大权,似乎是一位有名无实的“傀儡”帝王。

秦昭王即位之初,宣太后担心主少国疑,儿子无法掌控朝局,于是垂帘听政,并重用芈氏族人,先后册封了自己的两个弟弟和两个儿子,史称“四贵”,掌控各职能部门,这对稳定朝局至关重要。

不过的确是,虽然秦昭襄王赢稷继位时有18岁了,但他心性纯厚,比如在接到诏命时,稷儿还没来不及思考这对他的人生意味着什么,只是悲伤于荡哥哥英年早逝的消息。而后,宣太后的寥寥数语给即将为王的嬴稷上了第一课:身系社稷重任,怎可只身犯险,置秦国于险地而不自知,身死事小,国家动荡事大,一个好人和一个好的王者是有区别的。

秦昭襄王赢稷经历季君之乱,淳朴少年长成赌气任性、不高兴就闹情绪的熊孩子。在稷儿年少,又多年在燕国为质,远离权力纷争,哪知人心贪婪,政治黑暗。

不过话说回来,宣太后掌控朝局,垂帘听政,并重用魏冉等芈氏族人,先后册封了自己的两个弟弟和两个儿子,史称“四贵”,掌控各职能部门,这对稳定朝局起到至关重要,大秦帝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还有一个人为秦昭襄王赢稷后来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这个人是王叔严君疾,王叔用长辈的宽容温厚,语重心长地说出:切莫悲悯自己,要放眼于天下。大爱乃爱天下,大仁则必舍小义。王者之心当能藏污纳垢,化腐为金。王者之仁义,与普通子民的仁义大不一样,与逝者的哀伤澎湃也绝非一物。所谓王者,民心安稳,社稷昌盛,才乃苍生之幸,国家之幸,天地间真英雄也。

如此大仁大义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得年少的赢稷心潮澎湃,含泪立誓:克己勤免、自强不息,致力于将秦国建为中原第一大国。

秦昭襄王赢稷第一次真正领悟了王者之责任重大。身为君王,必要放眼天下,怎可斤斤计较于方寸之间,一人之荣辱得失。为王的路还很长,此时,他才刚刚启程。

从迎薛公为相,绝楚联齐,关押老楚王到函谷关失守,嬴稷终于懂得社稷之难,国之重担重于千斤,岂是儿戏。体会到了母亲和舅公的一片苦心。新婚之初,换来伶优的拔刀相向,王者,不可有被人拿捏牵制之软处。宣太后以身作则,含泪诱杀了怀有不臣之心的初恋义渠君,最终赢稷忍痛割舍了魏伶优。感情从此干干净净,世间再无王之软肋。

赢稷听取了范睢联魏攻赵的策略,送太子嬴倬到魏国为质。为破坏秦赵联盟,赵胜在魏国先斩后奏杀了赢倬。

在赢倬大葬时,宣太后悲痛欲绝,质问赢稷,为何,到底为何?

当赢稷无比悲痛又掷地有声地回答,为了我秦国能进取,何人不能舍,何人不能弃时,宣太后知道,稷儿成熟了。

他已知道何为轻何为重,何为家何为国,胸怀天下的王者之心已然形成。

宣太后绝食而亡这一集,不知道有多少人潸然泪下。为了她的稷儿能没有后顾之忧,放开手脚去清理朝政,她甘心放弃生命,含笑九泉。同时也看到了宣太后的胸怀天下。

就是在成长的疼痛和孤独中,赢稷一步步坚定“将天下揽入我怀中”为生平之志,知进取,听良言,识忠臣,排异己,帝王手腕尽显。

大胆启用白起,广纳谏言,任人唯才,配合苏秦,重用范睢。这样一步步大秦帝国在秦昭襄王赢稷而崛起,把秦国从刚继位时一般列强,壮大到灭西周,收九鼎,一秦之力而灭六国的超级强国,为几十年后始皇帝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秦昭襄王赢稷从“熊孩子”到各国瞻仰为首的帝王,离不开宣太后的教化和与生俱来的政治魄力。她言传身教,引导赢稷如何成为一个好王。赢稷强大而她成为负担之时,她依然助他,用终结生命推动他成为一个没有后顾之忧的贤王。也离不开王叔的教化,也离不开白起、范雎、苏秦等人才的帮助。

秦昭王成长之路跌跌撞撞,在一次次的失去中磨砺心志,一次次在疼痛中愈发成熟,也使得秦昭王晚年着手继承人选拔深谋远虑,太子赢柱才能出众,但体弱多病,恐不能长寿,嬴柱有20多个儿子,秦昭王了解到其中一个儿子嬴异人很有才干,但在赵国为人质,所以秦昭王马上安排把嬴异人接回秦国,商人吕不韦看中这支绩优股,全力斡旋,终于使异人回国。为秦帝国的一统大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嬴柱继位仅三天猝死,嬴异人继位,三年后早亡,王位顺利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这就是著名的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