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可以培养孩子什么能力?
一本薄薄的书,虽然字数不多,但对孩子的语言、想象、思维、情感、个性的发展,以及理想的确立、审美能力的培养、生命意识的萌发、价值观的确立,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绘本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本书。孩子能从绘本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将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
绘本可以培养孩子的七种思维能力
很多现代家长最大的苦恼是,知道儿童书籍可以提高认知能力,却苦于没有方向引导孩子。
“如何带领孩子提高认知能力?”这已经成为演讲和杂志专栏中最流行的指派问题。
儿童文学研究者多萝西·斯特里克兰(Dorothy Strickland)认为,儿童书籍可以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这种认知能力大致可以分为观察能力、辨别能力、分类能力、预测能力、组织能力、应用能力、表达能力和判断能力。你不需要刻意去创造它们,但是孩子会通过与童书的互动来提高认知能力。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大部分学校还是非常重视智育的,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认知发展。
为了让你更了解孩子的小脑袋里在想什么,我们会详细讲解童书是如何唤起这七种认知能力的,但我们不希望你紧张地去分析孩子,只希望你能学会从更多的角度去欣赏孩子的思维能力。
观察
如果你和你的孩子一起阅读十四只老鼠的系列故事,你会惊讶于他们在享受细节时的敏锐和乐趣。
这一系列无字绘本包含了“大招”、“郊游”等不同情节。孩子不仅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角色(往往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比如有个小姑娘,经常不小心尿裤子。她最喜欢的是尿床穿小尿布的老鼠。她还能追踪剧情的进展和人物的表情。它是通过儿童观察画面中的细节,并将这些细节合成一个故事线。
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时,可以把“观察”变成一种活动,让孩子注意细节,或者直接说:每个老鼠手里都有什么?土地为什么这么硬?哪里能看出来?这是什么时候?……
洞穴书也提供了观察的机会。小孩子喜欢玩捉迷藏,喜欢用小眼睛从一个小洞里“偷看”。
比如《饥饿的毛毛虫》里有一只非常饥饿的毛毛虫。它从周一到周六越吃越多,最后变成一只胖蛹和一只美丽的蝴蝶。
每天它吃的东西中间都有一个小洞。小孩子总喜欢用手去摸,透过那些小孔,可以偷看下面会有什么。
也就是说,孩子可以通过观察可见的部分来推断整体。
这种技巧也可以用在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无孔书籍的时候。
比如看一本关于家畜的绘本,家长用一张中间剪了一个洞的白纸盖住图画,让孩子先通过这个可观察的部分猜出整件事是什么。
解决
一本以城市街景为背景的绘本《购物》,作者以孩子和父母外出购物为故事主线,将各种房子、汽车、招牌分门别类地展示在年轻读者面前。
孩子们可以在同一页上比较警车、邮局车和汽车的特点和区别。
也可以在不同的标志中找到:“不要XX”和“小心XX”告诉我们不同的规则。
这时候家长可以用讨论来启发孩子。
家长在和幼儿一起阅读这类与他们的生活背景有关的书籍时,也可以利用孩子的经验来扩展他们对图片中事物的理解。
比如警车的声音是什么?邮局的车里会装什么?这样会增加孩子的触觉,把生活和知识联系起来。
儿童书籍充满了“可辨别”的主题。
比如找关于乡村和城市的故事读给孩子听,和孩子一起生活的方式不一样;
找两本关于孩子怕鬼的书,和孩子讨论两个主角处理方式的相似之处;
还可以找一本中国人写的关于“龙”的书和一本外国人写的以“龙”为主题的译著,和孩子一起探讨文化差异下对同一物体的不同看法(中国人尊重龙,但西方人往往视龙为凶猛的灾难动物)。
分类能力
在《火车跑》这本书里,每一页都向孩子们介绍一辆有颜色和款式的火车车厢,而当这些不同颜色的车厢连在一起飞走的时候,就变成了一辆黑色的大车厢。
虽然这本书采用了“部分与整体”的色彩原则,但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不同的颜色和风格属于不同的种类。
在和孩子一起阅读《火车快跑》这样的分类书籍时,家长可以利用扩展分类活动,加强孩子对书中分类条目的理解和体验。
比如看完《火车跑》,家长可以拿出孩子的玩具车(可以用彩纸剪出各种火车;也可以用积木当火车车厢,让孩子按照书上的指示排出,或者用同样的颜色堆成一排。
这时候,孩子可能还会利用分类来创造另一个游戏,比如停车场的停车规定等等。
推测能力
寻找“因为”的因果关系...所以……”是预测能力最基本的表达,是一个推理的过程。
也是从已知线索推断可能结果的思维过程。
以童书为媒介,让孩子练习“如何从上面的线索中得到可能的下文”,可以促进孩子思考、练习和反思,也为解题专注力和策略的培养做了最好的开始。
一起阅读时,如何自然地让孩子参与预测练习?
在《阿里和发条鼠》一书中,作者说有一只大家都喊着打的老鼠,他很羡慕一只深受小朋友喜爱的发条鼠,两人成了好朋友。
所以他想得到魔术师的帮助,把他变成一只发条老鼠。但是魔术师需要一个紫色的小卵石来做这件事,所以老鼠急着到处找。
在寻找pebble的过程中,他发现他的朋友发条鼠被遗弃了,因为主人有了新玩具。
这时,他也发现了卵石。
当家长读到魔术师问小老鼠想成为什么的瞬间,可以先停下来,让孩子思考和猜测:阿里想成为什么?
让孩子练习从上面的线索预测答案,然后和他们分享作者说的话。
情节挂在哪里,让孩子预测,然后说明作者原文的目的。不是看孩子猜的对不对。关键是,要让孩子练习做一个“读书人”,必须从已有的线索去思考,而不是成为自己心中想成为的样子。
所以,在做这样的活动时,家长的对话不能出现“不!你错了”等字眼,但你必须使用诸如“我们刚才谈到的...所以也许……”鼓励孩子与上述新闻联系起来,以达到目的。
幼儿可以通过情节重复的童书来练习这种能力。像《三只小猪》这样耳熟能详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狼为了吃三只小猪,敲他们的门,想一口气把他们的房子吹倒。
因为狼来三家敲门、说话、吹气都是一样的,所以当家长看完第一只猪和狼的情节后,可以适时停下来,让孩子参与进来:狼是做什么的?说什么?所以他就...
这样会逐渐引导孩子进入“读者”的身份,学者会从中寻找线索,得到推论。
组织能力
童书是孩子练习把头脑中零散的印象结合成有语境的完整事件的有力媒介。
在阿里的红斗篷里,完整的介绍了红斗篷的由来,从春天剪羊毛,洗干净刷直,然后纺成纱,再摘果子做成染料……直到阿里把纱纺成布,再把红斗篷缝好穿在身上。
家长和孩子读完这本书后,请孩子利用每页上的图片按顺序复习故事。
或者,把图片抄下来,剪下来,放在一边,让孩子和你一起用剪下来的图片重新组织故事。
这种结合数据的能力也可以通过没有故事情节的知识性童书获得。
比如有最好的性教育教材《我从哪里来》,里面介绍了男孩和女孩的差异,还向年轻读者讲述了胎儿从第一个月到第十个月的一系列成长画面。
这本书释放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了解“一步一步”的自然过程。
当孩子用图片,或者用脑子里的印象来解释整个故事的时候,“组织”的做法自然就进行下去了,因为成长的过程是一步一步的,不能随心所欲。
有时候,你可以要求孩子画出部分情节,但不一定要求孩子在一天内画出全部情节。
每天画不同的部分。作品完成后,母亲可以一边说话,一边在孩子的画旁填上文字,然后点一本“她自己的书”,让孩子理解作者组织的故事。
独立判断的能力
孩子在读书的时候会表达自己的好恶,是好现象吗?
忠实表达好恶,是一种自由;明确指出自己哪里是对的,哪里有缺点,是一种聪明。
读完《下金蛋的母鸡》后,老师问孩子们最喜欢谁。你最不喜欢哪一段?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最喜欢那个小男孩,因为他很善良;我最讨厌我的父亲。他是如此贪婪。当我妈妈没有鸡蛋时,她就杀了母鸡。
他一边说,一边皱起了眉头。另一个女生站起来说,我最喜欢那个老仙女。他看起来像个老家伙!母鸡会下金蛋。
听孩子自由地表达对书中人物和情节的爱与恨,大人可以理解孩子看事物的角度和方法,而孩子则在这种自由的俄语表达中发展独立判断的能力。
对于幼儿,问他们“这本书有什么好的?怎么了?”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因为孩子一定经常会把这个问题想成:你最喜欢什么?你最不喜欢什么?
可见,培养孩子对书籍质量的独立评价,是从“喜欢与不喜欢”这个问题开始的,人物或一段文字应该是先讨论的对象,这样才明确。
对于幼儿园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进一步探究书的结构,家长可以讨论这样的问题:
你不喜欢爸爸杀母鸡?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目的是什么?
你认为你为什么喜欢(或讨厌)这本书?
你最喜欢哪个部分?
你读过的另外哪本书也有同样的写法?
能够思考主角和情节的合理性,能够判断书的主旨指的是什么,能够理解文字的寓意,能够决定好与不好,这些“能力”都可以帮助孩子成为独立思考者!
学习单词的能力
有情节的故事书,或者说有解释性质的书,文字之间有依赖关系。
“我是学生”和“我学唱歌”,这两句话里的“学”字很明显,因为前后的字是不同的词类,前者表示一种身份,后者指的是动词“做”,用法完全不同!
孩子从有依存关系的整体(整句、整段意思、全文)中看到或听到生词,就会知道何时、如何使用。
这对于理解单词的意思,正确、优美地使用单词是非常重要的。
再者,可以树立孩子正确的阅读观:阅读其实是理解意思,而不仅仅是认识到你能读下去。
《卖帽子》这本书讲的是帽匠沿街卖各种颜色的帽子。
走累了,在街边打瞌睡,没想到醒了。除了一顶帽子,其他的都被树上的猴子拿走了!
他跺脚握拳,猴子跺脚握拳。最后,他气得把帽子扔到了地上,那些善于模仿的猴子也全都扔了下来。
书中有许多重复的情节和段落,有助于孩子学习新单词。别忘了,在这些重复的地方,你可以停下来,让孩子接下一句话,让他有充分的参与感和练习。
“帽子!卖帽子!一个50元。”
“先是他自己的格子花呢帽子,
然后是灰色的帽子,
然后是棕色的帽子,
……"
在上面的节选中,你有没有想过,孩子天生就学会了连词(那么,那么……),知道如何表达价格(一个50元)?
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另一个天然的好处,那就是“识字”。
往往孩子跟父母或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读完同一个故事后,那些醒目的、反复出现的文字就被记下来了!
曾经有好几个家长和我们一起见证了同样的事情:很奇怪,我没有教孩子认字,他却经常指着书上的一个字问我:“这是xx的意思吗?”或者,“哪个词的意思是牛奶?”他不仅记住了,现在还能自己看故事书了!
大家还记得前面提到的“模仿到创新”的语文学习过程吗?不断出现在各类童书里的新鲜新词新句,让这个过程丰富多彩,持续不断,走向成熟。
有一个孩子知道许多关于孙悟空的故事。一天,他的妈妈让他打扫鸟笼。他记得孙悟空被派去清理马粪,他在毕做官。
于是孩子抗议:“我不是鸟,我不要!””他用自己当时的处境代替了毕,“毕鸟文”。
这种从儿童书籍中获得的信息,还可以对意义和词语进行转换和运用。是不是很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