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农村80后记忆中的冬天(下)
图片来自网络。
这时候我妈让四姐把我的棉衣棉裤拿到厨房,放在炉子上烤一会儿。棉袄里面和棉裤裤腿加热后,四姐赶紧用袖口和袖子缩成一团,抱在怀里,大声叫还在床上的我。
“老五,快起来!我妈让我给你烤的衣服又热又暖,你再不起来一会儿就凉了!”听到这句话,我会一骨碌爬起来,在四姐的帮助下迅速穿好衣服。
棉袄,半成品,领子和扣子还没~图片来自网络。
起床后,我跑到厨房,象征性地用妈妈准备的热水洗了把脸,吃了个馍馍,喝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红薯块“糊”(玉米粥),还有一盘“豆”。这么简单家常的早餐,当时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才是人与人之间真正的美味。
“红薯糊”(玉米粥)的图片来自网络。
“豆参”是我们家乡的名字。我妈一般都是把大白菜切成细丝,加入盐水煮的咸黄豆,放在一起凉拌。最后,她放一些盐,滴两滴香油。虽然简单,但是配上热气腾腾的玉米粥,吃起来特别香,特别爽口。
家乡的“豆饼”和这张图差不多,来源于网络。
如果刚下过雪,我会在晚饭后悄悄带一点糖,找一条干净的塑料带放进书包。这些都是上学路上和朋友一起自制冰淇淋准备的材料。
经过一夜的雪,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田野已经一望无际,乡间小路两旁每一棵树的枝桠都晶莹剔透。
豆豉来源于网络。
在上学的路上,我和我的朋友们会从较短的树叉上取一些看起来很干净的雪,放在塑料袋里,放一些糖在上面。
敲几下印着乘法口诀的旧铁铅笔盒。不一会儿,袋子里的雪就会堆积在一起,变得像冰一样坚硬。这时,一个简单的自制“冰淇淋”就制作成功了。
铅笔盒的图片来自网络。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兴奋地各吃一口。真的很冷,又甜又冷!
下雪时谁会走过这片“草地”?哈哈~图片来自网络。
农村学校的教室里没有取暖器。为了保暖,朋友们课间最喜欢的御寒娱乐活动是扔沙袋和踢羽毛球。
踢毽子的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踢的毽子很简单。我们用废品和轻便的方便袋把它撕成许多长条,然后用绳子把它绑在中间。完成后,我们像一个超大的绣球一样把它抖掉。这种毽子很轻,不会伤脚。我们经常就地取材,一两分钟就做好了。
脚凉了,小伙伴们就开始踢。这种踢毽子没啥花样,就是一场比赛,看谁踢的最多。
只能说和这个差不多,但又不太一样。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我有时候会踢能踢各种花样的毽子。我用一枚铜币或者中间有圆孔的薄铁片,在周围绑上彩色毛线,最后剪成10 cm左右的长度。这个毽子练习其实很简单,找我需要的材料就行了。
图片来自网络。
小时候还是比较喜欢塑料袋做的大一点的。随便玩几分钟,脚就不再冻麻,开始变暖了。
图片来自网络。
小时候我们玩扔沙袋的游戏,和现在幼儿园的小朋友玩的不一样。这就像站在队伍前面,把它扔进篮子里一样简单。
那时候参加扔沙袋的同学很多,男生女生都可以一起玩。一群孩子被平均分成两组。在地上画两条平行的直线。当然,两条线要尽可能的远。
扔沙袋的图片来自网络。
一组先派两个学生在两条线外来回扔沙袋,类似两个人打羽毛球。不同的是,另一组孩子要站在两行中间,让两端的两个同学扔沙袋。
扔沙袋的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沙袋打中了一个人,没有被抓住,那个人就会被淘汰。如果剩下的队友中有一个人接到扔过来的沙袋,那么这个团队就会再得到一分,可以复活一个已经被淘汰的队友。
直到这组玩家被彻底淘汰,就该和另一组的人交换任务了,轮到他们投另一组的朋友了。
扔沙袋的图片来自网络。
我特别喜欢玩这个游戏,因为躲避沙袋的时候来回跑会很温暖,偶尔还能很熟练的抓到一两只,感觉超级兴奋。
“凹凸”图片来自网络。
小时候学到的第一个手工技能就是自己缝沙袋。找一块结实的旧布,剪成六个小方块,把四块缝在一起,形成一个方形线轴,然后把剩下的两块缝在两端,留一个小洞,把整个沙袋翻过来,放一些黄豆进去。不能太结实,不然一不小心扔到脸上就疼。最后把那个小洞缝上,一个沙袋就做好了。
沙袋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在学校能做的就是休息几分钟。上完所有的课,下午就放学了,脚还是会冻得麻木。
我跑回家,一脱鞋就把脚放到床下。这时候我妈会把打点滴用的玻璃瓶里的热水当热水袋放在床下给我保暖。换句话说,那时候的点滴瓶质量真的超级好。当沸水放入其中时,厚玻璃不会破裂。
小时候的“热水袋”——瓶子图片来自网络。
过不了多久晚饭时间就是我的最爱了。最难忘的是我妈那时候经常一边蒸一大锅馒头,一边在热气腾腾的炉排下煮半锅红薯。
每次我妈都喊:“包子熟了,来喝汤!””“喝汤”在我们家乡方言里的意思是:吃饭。我妈喊这个声音的时候,姐姐们就会跑到厨房。
“糊”(玉米粥)图片来自网络。
一直帮妈妈生火的爸爸,会来到大厅直接把我抱到厨房的柴火堆上,让我坐在他曾经生火的地方,把我穿着厚棉袜的脚放在灶火上取暖。
冬天,这里是全家最温暖的地方。那也是我关于冬天最温暖的记忆。
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厨房里的柴火刚刚烧过,整个房间烟雾缭绕,但是很温暖。炉子旁边的风箱上总有一盏煤油灯。妈妈掀开锅盖,香喷喷的馒头和甜甜的红薯香味扑面而来。随着这股热气的到来,煤油灯微弱的光线剧烈的晃动,几乎要熄灭,热气散去,橘黄色的火焰瞬间恢复笔直,变得明亮。
煤油灯图片来自网络。
妈妈赶紧拿起热腾腾的馒头放在高粱秆做的架子里,拿起箅子,露出一盆煮熟了会裂开的红薯。
妈妈拿出几块放在盘子里,给我们姐妹吃,而我喜欢吃锅旁边半熟半熟的。
图片来自网络。
这时,父亲、母亲和姐妹们或站或蹲或坐在柴火堆里,全家人都围在火炉旁,手里拿着热乎乎的红薯有说有笑。有时候,我妈会把红薯碾成泥,撒点糖,再加点水和一些杂粮“炒面”(炒杂粮粉),用筷子搅拌,做出又香又甜的“红薯炒面”。那是妈妈最喜欢的味道。
“炒面”图片来自网络。
那时候家里很穷,晚上很少做饭。每次生火的时候我妈都让我爸烤几块“豆沙”。
“豆子”是来自网络的球形图片。
我们家乡的豆豉用盐做成饼或窝窝头形状,晒干后可以保存一整个冬天。每天吃的时候用炭火烤会两面金黄,还有一种特别的豆香味。
“豆饼”图片来自网络。
就着刚出锅的馒头,我们姐妹吃的很香甜。如果吃完渴了,再在锅里放一碗煮红薯的水,这顿晚餐就完成了。
在那个寒冷的冬夜,屋外下着大雪,屋内煤油灯微弱的灯光下,一家人可以围着温暖的火炉吃着热气腾腾的食物。虽然饭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但他们心里有一种特别幸福的满足感。
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我再也看不到家乡夜晚煤油灯的影子,但那橘黄色的光一直在我的记忆里摇曳,我永远不会忘记。
现在的南方,每到冬天总是下毛毛雨。这个时候,我总会怀念小时候北方的冬天,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夜里,一家人的幸福和温暖聚集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