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游戏

作者\编辑玉婷。蔡

孩子面对打针哭闹,怎么安抚?医疗执业护士在讨论区分享了《如果疼,我们就打护士》一文,讲述了护士不得不找血管,想尽办法安抚孩子哭闹挣扎,而妈妈却不帮忙的窘境!(推荐阅读:孩子拒绝看病,儿科医生:都被大人吓到了!)

一名实习护生说,一名感染肠病毒的三岁男童,在医院需要静脉点滴之前,必须接受静脉留置针。在这个过程中,用了三个实习生来固定挣扎的男孩,带着孩子的妈妈先告诉孩子,“护士阿姨不好,他要给你打针,你等一下,他要是漏了一针,我们就打他!”“在挣扎着寻找血管的过程中,她不仅没有帮忙安抚和接住孩子,甚至还痛骂护士能力太差,找客人投诉,嫌弃对方动作太慢,甚至无视治疗不能录像的规定,就站在一旁用手机录像,让怀孕七个月的护工尽量安抚挣扎尖叫的小男孩。还好第二次顺利完成。

说医护人员不好,只会适得其反。有的家长通过说“等会儿打医生”或者“等会儿打护士”,给孩子一种期待感,以便让孩子放弃挣扎和反抗,从而做出下一步行动。但是这种教育正确吗?

医务人员应该帮助孩子,而不是伤害他们。医护人员基本都是热心的,喜欢孩子加入儿科,所以伤害孩子不会是他们的乐趣。同时,医护人员之所以要给孩子打针,是因为孩子感冒了,有病,不得不打。当他们汗流浃背,想让孩子恢复健康活泼,却听到“医生是坏人”“等会我们打打针的阿姨”这样的话,大家都会心寒。(推荐阅读:孩子害怕打针!医护不友好怕被伤害?!)

坏人在我们前面。一个孩子怎么可能屈服?试着想想,如果靠近前面的人很有可能被推下楼,即使你走在他前面可以获得巨额奖金,任何人都会犹豫和害怕!那么,为什么要孩子让“坏人”靠近自己,“坏人”手里还拿着可怕的针去戳人呢?另一方面,为什么家长要求孩子接受“坏人接近”?这种教育方式一时达不到乖乖打针的目的,还容易混淆孩子的自我保护警觉性。

孩子打针头晕,家长可以这样。心理压力和对针头的恐惧转化为身体症状,如头晕和恶心。注射前,家长可以通过听音乐、聊天、看电影或玩小游戏等方式让孩子放松。打针时尽量配合医护人员,让孩子看其他地方,给贴纸或玩具分散孩子注意力。或者用积极鼓励的话语让宝宝安心,比如“医生叔叔会把让你生病的虫子带走”、“护士阿姨会和你玩游戏~”、“我们来数一数有多少棉签/卡片/瓷砖”,这些都有助于孩子顺利完成治疗。(推荐阅读:孩子在学校打针哭!教育概况:反对在幼儿园接种疫苗)

“同场追加筛选”是一种可爱的注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