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山下的传奇人生
1从山峰到电视剧再到流行歌曲,狮子山已经成为香港吃苦耐劳精神的体现。
当时,双方正在交战。刘,广东潮阳人,二十出头,从老家沿着海岸线一路走到深圳。他将跟随一群村民到香港躲避战乱,保住性命。刘七岁丧父,九岁丧母,背井离乡。
他和村民一起渡过深圳河,踏上九龙半岛,继续前行。刘连同他所居住的地方的人流,被称为难民潮。刘来到一座山脚下,早来的流民已经搭起了参差不齐的木屋。人们说这座山峰看起来像一头威武的狮子,所以它被称为狮子山。
传说以前这里有九条龙在肆虐,上帝派这只狮子下来镇压,就成了一道风景。刘来到这里后,他向村民们学习,从山上砍伐树木,为自己建造了一座木屋。他找了个地方住,然后去西环的码头卖苦力。他从朝阳人变成了香港人。他看到狮子山脚下正在变成一个巨大的贫民窟。
20年后,一首以狮子山脚下命名的歌曲开始流行。刘的四个儿子爱上了这首歌,因为他认为这是关于他的家人的感情。30年后,在经济萧条时期,时任香港财政司司长的梁锦松唱了这首歌,鼓励港人共度时艰。5个月后,朱镕基总理也朗诵了这首歌的歌词,呼吁港人二次创业。
生活中有快乐。
眼泪总是有的。
我们都是。
相约狮子山脚下
最后,笑声多于叹息。
人生难免坎坷。
很难无忧无虑
同舟共济
狮子山脚下还有* * *
放弃区分,寻求* * *对
放下彼此心中的矛盾
理想一起追。
同病相怜的人一起发誓。
无畏无惧
在地平线上的同一个地方
手拉手跨过崎岖的地形。
我们都是。
用努力写下来
不朽的湘江名句
一首歌描述了20世纪7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时基层人民的努力和斗争,以及他们的毅力。没想到世纪之交,《狮子山下》再次在香港开唱,600万香港人重温了拼搏的信念。
狮子山海拔只有495米。刘的孩子那年在山路上跑来跑去。如今,狮子山被三四十层的政府公屋包围,变得越来越不高大。甚至在介绍香港旅游的宣传册里都没有出现,只有一个不热闹的公园。然而,狮子山却成了香港勤劳精神的化身。“在经济最低谷的时候,大家互相打气,经常谈起(狮子山),相信只要勇敢面对,明天会更好。”49岁的公司老板林振华说。
贫民窟
居民都一样穷,家家不用锁门。
西环码头卖的苦力大多是“潮州帮”。
三年后,刘有了一些积蓄。他跑回汕头,和一个老人谈钱,谈猪,谈米。他丢下这些东西,带走了18岁的女孩程。她成了他的妻子,住在狮子山下一间简陋的木屋里。
刚到狮子山脚下的程,一定见过简陋的木屋和出没于木屋的男男女女。这叫竹园村。他们和她一样穷,生活环境恶劣,随时面临火灾的威胁。当时的背景是内地难民涌入造成香港人口剧增。狮子山下的村庄在日据时期被大量拆除,为新移民建造临时木屋提供了广阔的土地。在五、六十年代,这里成为香港主要的寮屋区。当时穷人还分布在马仔坑、九龙城、沙田、屯门。
高大魁梧的刘继续在码头上扛着米袋子,程在家里戴着塑料花,这对于贫民窟的妇女来说是很平常的工作。香港大亨李嘉诚是靠经营塑料花起家的。
7月1964日,刘家生下了第四个儿子。这个帅哥在狮子山茂密的植被中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并爱上了音乐。二十年后,他成为tvbi (TVB)的一名受欢迎的学生。他的名字叫刘锡明。刘家家境殷实,程在狮子山下的棚户区生了四子一女。
狮子山给明希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每天刷牙的时候,一抬头,山峰映入眼帘,尽管他并不觉得它像狮子。他和他的兄弟以及其他伙伴在狮子山的棚户区闲逛。对他来说,最吸引人的游戏是抓一只红蜘蛛,把它放在一个用树叶做成的小房子里。朋友们见面就放他们出来看红蜘蛛打架。
但是,父母承担着生活的重担。明希经常看见她妈妈提着两个大水桶去山坡上的取水口。她来回几次去装满一个水箱。明希对她母亲的力量和耐心感到惊讶。8岁的时候,他帮妈妈提水,却只能吃力地提第三桶水。
这时候,这家人已经住在石头房子里了。政府从狮子山的山坡到平地都建起了一排排的石屋,一直住在木屋里的难民们得以改善住宿条件。竹园村的石屋有六段,刘家人住在第六段。每个区都有一个公共厕所。学校位于第三区,刘家四个孩子都在这里读完小学。
在五、六十年代,寮屋区的居民都一样贫穷,所以每家都不用锁门。邻里之间“互助”的气氛给明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家庭有一个病人,几个家庭一起照顾。谁家的孩子没人照看,就会有邻居来帮忙。
现在,狮子山下的贫民区就是黄大仙的行政区。事实上,从1948开始,政府就在狮子山下划出偏远地区,供居民建木屋、石屋、砖屋。然而,频繁的火灾和恶劣的居住环境威胁着居民的生活。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50年代中期狮子山下建起了大量七层的回迁楼。20世纪60年代,公房建设进入繁荣期,一村建66栋。
竹园村从1957开始拆迁,居民已经搬进附近新建的安置楼。然而,当政府把刘家从石屋搬到观塘的公屋居住时,的三兄弟已各自成家。刘佳欣生活在所有的自来水和厕所里。在明希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进步。妈妈不用挑水,也不用担心上厕所。
刘家人离开了狮子山。上世纪80年代,竹园村已经成为一个绿色的竹园,有16栋30层以上的公房,居住着近2万居民。刘去世前,经常和程一起回竹园买菜。明希总是回忆在狮子山的快乐童年,但她的母亲总是感叹:那些年太苦了,太苦了。同时,她也很难过:竹园已经面目全非了。
明希认为,父母的青春和汗水都留在了狮子山下的辛勤劳动和香港的经济腾飞中。
塑料花
鲜花蕴含着香港经济首次腾飞的信息。
当程戴上狮子山下的第一朵塑料花时,她不会想到,这朵花里蕴含着香港经济第一次转型和腾飞的信息。
1950之前,香港是以转口贸易为主的自由港。上世纪五七十年代,在朝鲜战争和联合国对华禁运期间,香港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实现了第一次经济转型。这种经济转型主要是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形成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在国外市场加工销售的出口加工业。
成和其他家庭主妇手中的塑料花成了香港经济的火车头。截至1962年底,香港共有997家塑胶花厂,雇用工人超过3万人。65438-0967年,香港塑料花制品出口总值达8.23亿港元,占香港工业出口总值的12%。
20世纪50年代末,香港政府决心将狮子山下黄大仙区南部的新浦港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区。周围的寮屋区为工厂准备了充足的劳动力,刘人的许多邻居都成了工人。到1980第三季度,黄大仙工业区已开设工厂3634家,雇佣员工91036人。
狮子山下的9万多名工人,正在工业经济的大潮中努力工作。其中一半以上在制造服装、电子、塑料和金属制品等行业工作,40%在服务业工作。女性占劳动力的60%。他们周一到周六每天工作9个小时,有时两三班倒,晚上甚至周日都要加班。所有香港人都以这样的热情改善自己的生活,同时支持香港的经济。
刘没有当工人,他也不再去码头做苦力。他跑到海边买鱼,拿到竹园市场去卖。
刘有自己的铺面,他经营更多的鱼,并为一些餐馆供货。高中毕业后,明希的大哥开始帮助父亲做生意。渐渐地,龙虾,石斑鱼和贻贝出现在他们的人行道上,许多餐馆长期向刘家订购海鲜。高中毕业后,明希的二哥加入了海鲜生意。后来,刘家也有了自己的饭馆。
事实上,狮子山下也住着一些富人,比如电影明星乔宏和大导演李翰祥。电影明星和大导演都住在钻石山,方便在钻石山的森林和植被中拍摄室外场景。电影业作为工业经济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拍摄了大量的民国初年电影和狮子山下的古装电影。
工厂,工人,有钱人,明星,电影,狮子山下的生态,只是香港工业经济及其互补的明星文化心态的缩影。1973年,香港电台拍摄的狮子山开始播出,在香港引起轰动。以梁明的住宅区为中心,涵盖家庭伦理、性别地位、邻里关系等。这是一个关于公民如何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励志故事,反映了基层的生活,普通公民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1973到1994和21期间,单元剧播出200多集。1979,James J.S.Wong写的与节目同名的歌曲歌词,由当红歌手Tam演唱。这首歌随即风靡香江,成为《狮子山下》的主题曲。有评论认为,《狮子山下》是香港历史的电视版,狮子山为香港精神代言。
明希高中毕业,以《狮子山下》的戏剧和演唱考入浸会大学音乐系,从此开始了他的艺术家生涯。早在高二的时候,他就喜欢上了《狮子山下》这首歌,在一次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他喜欢歌手Tam,他觉得这首歌讲的是他家一路的进步。明希选择了一条与他的兄弟们不同的道路。90年代进入娱乐圈,成为电影明星。
从65438到0970,工业出口占香港出口的81%,标志着香港第一次经济转型的完成。狮子山下,有很多工厂,工人们在机器的声音中努力工作。香港经济在加工制造业的喧嚣中高歌猛进,成为20世纪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之一。
1972年,14岁的林振华跟随父母从广东来到九龙城。当时一个人收入不到2000港币。在林的印象中,生活还是很艰苦的。
1978年的一个晚上,从广州去珠海的民兵肖旭把一支56式冲锋枪放在沙滩上,乘船走私到香港。他的任务是抓偷渡者,现在他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他没有去狮子山脚下,而是去了深水埗的一个亲戚家,很快就在一家制衣厂找到了工作,月薪800港币。
负资产
3被金融大师“钦点”,“狮子山下”再唱香江。
1997 7月1,香港回归祖国。
同月,美国知名投机者索罗斯带领量子基金进入经济疲软的泰国,亚太金融危机爆发并波及东南亚。5438年6月+10月,经济高度国际化的香港遭到索罗斯的攻击。高楼价、高股市、高工资、高成本导致的泡沫经济破灭,香港一下子变成了风雨飘摇的成卫。此时的香港经济,在经历了七八十年代的持续高增长后,已经进行了第二次转型,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向毗邻的珠三角转移,形成了“前店后厂”的格局。香港的金融、贸易和各种工商业服务业蓬勃发展,成为亚太地区领先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在索罗斯的攻击下,恒生指数暴跌。香港已成为国际投机者的提款机。从65438年到0998年,香港经济跌到了最低谷。
刘锡明家族在经济衰退中损失惨重。大哥刘锡荣和二哥刘西尧从事海鲜批发多年。到了1997,他们各自都拥有了上千万的资产,为很多餐厅供货,他们的餐厅也蒸蒸日上。金融危机后,大家都缩减开支,很多餐厅相继倒闭,还有两兄弟关闭了自己的餐厅,把海鲜店减少到了最低。
肖旭,从65438到0978年来港,现已成为老徐,从事建筑装饰行业。但在1999和2000年期间,他情绪低落,每天带着两岁的女儿去公园消磨时间。“那时候只能吃老钱(积蓄)。”他说。
林振华经营一家工厂。1984从加拿大大学回到香港,事业稳步上升。1997和1998是他最艰难的时期。“香港中产阶级受伤最重,资产贬值。我的房子从700万跌到200万,银行都还不起。”
金融危机后,刘锡荣和刘西尧仍在艰难地支撑海鲜批发,但到了2003年非典的到来,“没有人去餐馆消费了。中环到处都是戴口罩的人,晚上8点以后尖沙咀就没人了。”Xi·明回忆道。他的两个兄弟发现,他们多年建立的基础突然“归零”。
在一片黑暗中,香港需要振奋精神。2002年3月6日,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在宣读其首份财政预算案后,背诵了《狮子山下》的歌词。他鼓励香港人在经济困难时,要咬紧牙关,努力工作,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他说:「香港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如果你愿意努力,你会找到你的理想...今天,香港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是你我贡献力量的时候了...我们一定会闯出一片新天地。”几天后,在港大的预算论坛上,他应师生之邀演唱了《狮子山下》。
Xi明仍然记得梁锦松用这首歌鼓励大众。金融大师《钦点》《狮子山下》再唱香江。明希说,政府显然有意用这首歌唤醒港人在逆境中奋斗的信念,所以这首歌在当时的电台和电视上经常听到。同年4月,亚视还重播了《狮子山下》的部分剧集,获得了该台当周整个节目的最高收视率。在重播之际,原唱谭表示,这首歌不仅属于老一辈香港人,也属于年轻人,让年轻人更能体会同舟共济的精神。
4新生代:老一辈重访狮子山下时,年轻人已经转向另一个方向。
林振华对1997和1998有着难忘的回忆,当时大家都咬紧牙关挺过了难关。“香港已经从一个落后的岛屿变成了东方之珠。我们这一代人是带着它来的,所以我们对狮子山所代表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很亲切的。”
他小时候在家里的黑白电视上看《狮子山下》。他当公司老板的时候,又听到政府把它当宣传歌唱了。“又到了硬着头皮提倡团结的时候了,感受真的很深。”
林振华和* * *公司员工共度难关。他没有炒人,只是降了工资,员工也很体谅他,没有因为降薪而离职。他看到工厂里也发生了这种情况,工人们愿意降薪继续工作。在铺面,房东降低租金,劝经营者留下。“人们在私下谈论市场时往往很悲伤,但一到工作岗位,他们立即看起来非常有活力。”林振华的生活费也减少了,家人去餐馆吃饭的次数减少了,购物也多了一层算计。
明希的兄弟们艰难地分道扬镳,将生活和事业的重心转移到了大陆。刘锡荣在深圳开了一家小饭馆,跟他在香港的时候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刘西尧成了一名“民工”,在上海的一家餐馆当主管。虽然很难知道两兄弟想“东山再起”,但明希认为他们会一天天好起来。“毕竟有龙凤。裤子天天穿破洞吗?人生总有起起落落,不可能天天都好,但没有过不去的。”
非典过后,香港经济好转。2004年,香港经济增长率达到7.5%,是近7年来最好的。
房地产价格和股票市场都上涨了。媒体称,2006年是香港人的丰收年,很多市民升职加薪,在股市大赚一笔。2001年后,老徐在“西铁”项目找到了工作。在眼里,他的侄子刘是个聪明人。他还在香港做海鲜生意。随着经济复苏,他的铺位增加了两三个,继续给餐厅供货。虽然他有时向明希抱怨铺位租金贵,生意累。
在林振华看来,目前的香港经济比1997更健康。“那时候泡沫很多,现在这么稳定。”同时,他认为香港经济崛起是内地经济发展的一部分。
明希在2005年发行了一张唱片。选歌的时候他说其他歌可以省略,但是必须有《狮子山下》。在黄大仙行政区,每当区里有活动,人们都要先唱《狮子山下》。
当林振华和刘锡明那一代人还对港精神热情不减的时候,年轻一代可能已经走上了另一个方向,让他们觉得年轻人缺乏父辈吃苦耐劳的意志。
27岁的安迪(ANDY)从黄大仙祠旁边的钻石山(Diamond Mountain)的家来到公司时,经常从车窗看到狮子山。他小时候和同学去那里烧烤。他的第一份工作做了八个月,第二份工作做了一年。现在他在一家印刷公司工作。回想起刚步入社会时,他庆幸自己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如果我在外面租房子住,我当时的收入会很紧张。”现在他的收入比那时多了5000元。
他没看过《狮子山下》系列,但他会唱这首歌,“听多了就能唱了”。他也很惊讶,这些吃苦耐劳的品质,至今仍被政府和公众视为香港精神的主流,“那应该是创新”。安迪说,他的许多伙伴也有同感。
事实上,这已经成为香港经济第三次转型的认识:通过“创新”发展“高附加值”产业,走向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经济。